黃 哲 ,杜斐燁,呂江林
(1.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3;2.浙中金融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13;3.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中國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鄉村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民與農民、農民與鄉村干部、農民與農村金融機構及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間的社會互動模式正在發生快速變革[1-2]。對鄉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鄉土中國”轉型的宏偉進程,而且有利于發揮高校“智庫”作用,為鄉村脫貧、產業規劃和普惠金融等提供支持。
北京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是國內較早、較系統地將社會調查科研項目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的高校。例如,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CHFS)組織大量師生在全國范圍內收集以家庭為單位的金融微觀層次信息,該數據集在財經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3-4];上海財經大學“千村調查”項目是在校學生廣泛參與的、以研究“三農”問題為特色的大型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研究課程項目,其育人目標是“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調查涵蓋全國近萬個農村家庭,通過十余年的連續運行,實踐項目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料,產生了眾多優質的科研成果[5]。
基于調查訪談和研究人員參與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千村調查”和“浙中調查”)的實際經驗,文章分析了當前大型鄉村社會調查項目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探討新時代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育人目標,探索課程構建與教學創新的路徑,以期為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思路和方案。
將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作為一門通識類課程,推動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生參與,可以促進科研、教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結合。具體來說,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應實現價值觀、能力、素質等育人目標。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培養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的“新農”人才。但是,一方面,我國現有的財經高等教育體系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服務工業和城市的專門人才,導致高校師生對當代中國農村問題缺乏理論儲備。另一方面,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我國絕大多數財經類高校位于城市內和城市近郊,導致高校師生對當代中國農村缺乏了解。
社會調查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屬性,其中,人文性屬性要求學生明確自己參與社會調查的意義,并通過參與項目更深刻地認識社會,這個過程也是立德樹人的過程。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財經類高校讓學生參與大型鄉村社會調查項目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感受中國農村的變化,培養學生了解鄉土、熱愛鄉土、服務鄉土的價值觀。這也是時代賦予財經類高校人才培養的使命。
社會調查和數理統計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財經專業學生必備的專業技能。在國外一些高校中,社會調查實踐課程被看作是人文通識類課程,被納入到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培養計劃中。但在國內許多高校的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培養計劃中,社會調查僅被認為是社會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導致其他專業的學生缺乏系統化的社會調查實踐訓練。即使是開設了此類課程的高校,也只是簡單地將社會調查研究項目等同于社會實踐,只要求學生搜集問卷或在農村從事社會服務,而不重視從選題、研究方法、數據分析到科研報告寫作的教學。
財經類高校開展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掌握在中國鄉村應用社會調查分析和統計工具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學術素養。
創造性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指標。創造性的塑造,離不開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育[6-8]。美國希拉姆學院最早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2017年開始,該校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修訂,對29 個專業進行重組,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2018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文,指出“新文科”教育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促進多學科深入融合,從以學科為導向轉變為以需求為導向,強調開展項目化學習。通過“干中學”,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親臨農村一線,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結合PBL 教學理念,梳理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教學的基本框架和實施路徑,可將課程建構分解為PBL“四階段”(表1)。

表1 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的PBL“四階段”課程設計
準備階段強調項目化的教學主題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實踐。在準備階段,教師應根據PBL 教學理念,安排專門課時要求學生完成文獻研究、理論解釋與概念澄清、主題確定等方面的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引入研究主題,要求學生參與問卷的設計工作(圖1)。

圖1 以“農戶金融參與”為例的項目化教學主題設計
調查階段是調查方案的實施階段。在調查階段,教師應要求學生參與預調查和問卷定稿工作。同時,貫徹在準備階段確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調查設計中確定的方法和手段,以調研小組的方式進入指定鄉村開展問卷收集工作,并將數據錄入匯總。
研究階段要求學生利用暑期全面梳理調查資料,并以各小組的研究主題為核心,對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分類、統計和分析。該階段除了考查學生的資料整理能力、統計軟件應用能力外,還考查學生應用所得數據進行理論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匯報階段是小組研究成果的呈現和轉化階段。在此階段,要求學生基于鄉村研究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將統計數據與回歸結果以文字、圖表的形式進行匯報呈現。研究報告將對接學生的畢業論文、科研作品和競賽等成果轉化。該階段考查學生的歸納演繹與表達能力。
傳統的社會調查理論教學主要考查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而讓學生參與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考查的是科研小組的成果,需要所有成員通力協作,因此,也考查了組員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與組長的領導能力。在調查實踐中,教師擔任了“小組導師”的角色,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和全項目的進度把控工作以外,還要將整個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切塊”成學生小組力所能及的中小型項目,并負責小組間的溝通協調,及時化解組內矛盾,了解學生的所想、所需。
文獻的閱讀與整理是理解鄉村社會經濟問題的關鍵。受限于高校學生的經歷和視野,在文獻梳理之前,學生小組提出的研究主題顯然缺乏深度和意義,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如盲目將城市面臨的問題(如共享單車問題、網絡社交問題、房價問題)等同于農村存在的問題。因此,在項目開始前一個月,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學術研究方法入門的集中授課,講授文獻的檢索方法和技巧,要求學生掌握常用期刊的訂閱推送功能,學會使用NoteExpress 等軟件對文獻進行閱后整理。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應要求其閱讀一定量的外文文獻。
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中有大量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的任務,這對高校教師過程監督和質量控制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應采用實踐記錄表的形式記錄小組學生在每個階段的過程表現,按照“四階段”設計將實踐記錄表的評分劃分為“子項目評分表”,對每個小組的調研實行過程管理,同時,每個“子項目評分表”中的記分項應做到盡可能細化和不留遺漏。
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適合作為高校的年度重點項目來推進。具體來說,應由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如發展規劃處)負責基金立項并統籌,下達關鍵指標,并將任務分解至各學院、系部和學生處。學校主管部門要制定量化指標,將項目的完成情況納入學院、系部和學生工作的年度考核,有利于更好地調動各部門協作完成項目的積極性,強化項目的宣傳工作,打造高校品牌項目,通過持續的實際成果產出形成區域影響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意識到參與其中所能獲得的收獲,進而提升師生的參與熱情。
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完成后,其積累的原始數據和調研報告可以作為成果轉化的重要來源。研究團隊可以按年度編撰書籍或發表論文,形成調查研究報告和決策咨詢報告,供各級相關部門決策參考。學生團隊可在教師的幫助下,將小組調查報告轉化為畢業論文,或參加“挑戰杯”、鄉村振興大賽等各項賽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其產生內驅力,使其更愿意認識和了解鄉村,更愿意投入到鄉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中。
1951年,上海財經學院(上海財經大學前身)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曾對廣大師生呼吁:“跑出學校到實際工作中再學習。”中國的農村是財經類高校天然的實驗室,是財經專業學生熟悉當代社會、了解中國國情最好的課堂,也是培養人才、鍛煉人才的重要基地。財經專業學生通過大型鄉村社會調查實踐讀懂鄉土中國,有助于增強服務基層、服務社會的能力和責任感,進而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城鄉共同富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