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中式養殖區(養殖池)、污物收集池及污水沉淀池塘、生物處理池塘、凈水池塘、高效增氧系統、水質監測系統,同時安裝、集成現代漁業設施,如機械化捕撈、裝卸稱量系統、水質預警報警系統及養殖在線管理系統等。
高產池塘陸基一體化生態養殖系統是流水養殖系統的一種類型,有利于集約化養殖技術措施的實施,采用集中增氧、集中管理、集中排污和起捕收獲,解決傳統粗放型的流水養殖和開放系統養殖需要投入大量能量以及向環境中排放大量養殖廢水等問題,可復制性高。
圍繞發展設施化漁業的核心,重點構建新型推水養殖系統,優化、集成多種設施、設備、工程技術與生態養殖技術模式,具有生產可控安全、能耗低、運行成本低、易管理等優點,可有效提升產品品質,提高養殖效益,大幅度降低養殖用水及廢水排放量,已在全省乃至全國開展廣泛推廣、應用,助力水產養殖標準化、機械化,實現高效漁業生產。
廣州市中心溝水產養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心溝”)位于南沙區第十二涌,是該系統的主要實施企業之一,在推水養殖方面已有多年實踐經驗。2016年初,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珠江所”)的技術支持下,中心溝共投入200萬元建成包括工程化池塘、養殖水槽、養殖污物收集池、養殖污水沉淀區、凈水區、高效增氧推水裝置、水質監控系統、自動裝卸吊機、管道等設備組成的技術系統。該系統以高效增氧推水裝置為核心,集成多種工藝技術,構成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環保養殖技術,即“推水養殖”,又稱“跑道式養殖”。
據介紹,中心溝在50畝的水面上,建造8條不銹鋼養殖水槽,沿著過道并排排列,水槽之外連有兩口半圓的外塘,左半圓為集污區,右半圓為凈水區。中心溝負責人潘國文告訴記者,養殖水槽的規格是23×4×1.7米,每條水槽可容納2.5萬到3萬斤魚,每立方水體的養殖容納量160~190斤。系統采取24小時高氧供應,氧氣濃度達6.5mg/L以上,最大可達7.5mg/L。此外,水槽基底有約20°的斜角,便于養殖水槽里的代謝物流進沉淀區。
土塘養殖往往存在管理操作不便的問題,推水養殖也如此。為了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產能,珠江所水產養殖與營養研究室對推水養殖系統進行了升級改良,并最終創制了高產池塘陸基一體化生態養殖系統。該科室成員張凱博士介紹道,“陸基系統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們把池塘‘升’起來了,在地面以上建造大型的養殖圓桶,單個養殖圓桶直徑10米。”張凱進一步說道,陸基系統配有規范化管理和生態水質調控模式,實現養殖系統可控、內循環生態型自凈、污水零排放,確保養殖水質達到漁業標準,實現了設施完備化、經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營銷品牌化、產業一體化。高產池塘陸基一體化生態養殖系統,將傳統的土塘養殖轉型為可控型、技術密集型、機械化的現代漁業模式,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產品質量,保障水產品安全。
陸基系統的出現,再一次革新了推水養殖模式,提升了生產效能,為集約化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張凱評價道,陸基系統的養殖桶,清洗起來非常方便,日常管理也變得更直觀,不僅能降低人工、提高管理效率,還具有節地節水的特點,現已在全國多地尤其是缺水的地區得到推廣,遍布廣東廣州、佛山、惠州,廣西,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在中心溝12涌基地里,陸基系統運行順暢,隨后還“復制”到該公司位于南沙區漁業產業園16涌內的基地。
據統計,在該系統的支撐下,養殖面積50畝可年產優質活魚25萬公斤,同時利用養殖系統的優勢,進行品質提升的瘦身魚養殖,對比以往的活魚運輸、瘦身等環節,減少損失25%以上。中心溝銷售的優質魚類(草魚)產品按平均市場價20元/公斤計算,估算年產值450萬元,年毛利潤達80多萬元,效益提高15%。

進入新時代,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入推進,漁業綠色發展,養殖尾水處理迫在眉睫。池塘養殖水體生態工程化處理與循環利用成為業內研究與應用的熱點。陸基系統在不影響池塘生產功能的前提下,加入具有生態濕地功能的生態系統(池塘+塘基),處處都能體現環保理念。系統采用工程化水質處理技術,設置養殖污物收集池,并將已有的池塘用于水質處理,配套污水沉淀池塘、生物修復池塘、凈水池塘及養殖在線管理系統、水質預警報警系統等技術工藝,對養殖用水進行凈化處理,達到循環利用,極大減少養殖水體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
張凱告訴記者,保持水質優良的“秘訣”是工廠化養殖水處理技術,在塘基建設養殖區(不銹鋼養殖池),原有池塘建設為人工濕地,進行生態凈化,建立新型的池塘養殖技術模式。在陸基系統里,添加了適用于水處理的工藝和設備。第一步,養殖廢水流經弧形篩,固體懸浮物、殘餌糞便被初步過濾;第二步,養殖廢水到達流化床,利用基質上形成的生物膜凈化水體。此外,還可以結合消毒的技術。
陸基系統可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定制,適用于草魚、加州鱸以及“瘦身魚”的養殖。對于如何在高密度養殖下營造優良的生長環境,張凱表示,一是保持良好的水質,圓桶底部設有坡度的出水口,可以持續做好吸污排污,最大程度減少水質惡化。二是保證投料量,飽食狀態下可避免養殖動物互相打斗。三是加強巡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如撈出病死魚等。
張凱指出,搭配魚菜共生等多種技術和模式,陸基系統可實現營養物質多層次利用。以中心溝的陸基系統為例,養殖用水從圓桶出來后,一方面,經過沉淀池,進入人工濕地,池塘上的浮床可以凈化水體,水下養殖濾食性魚類。另一方面,出來的固體殘渣,用作肥料種植物,濃縮的廢水則輸送至蔬菜大棚里作肥料。
2021年初,在佛山市高明區的“萬畝稻田”產業園里,廣東銀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陸基系統投入運營。該公司總經理陳銘基表示,“當你走進養殖區時,聞不到任何腥味和異味。回收的養殖尾水經過5級處理后,可循環利用。”系統的核心技術是種養循環,通過整體布局規劃,將水產養殖動物集中在圓桶中進行高密度養殖,收集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和殘餌等物質,并進行集中多級處理。第一步,固液分離,液體回收至循環水處理系統,固體則進入下一階段。第二步,厭氧發酵,通過對固體進行充分發酵以制成生物有機肥。第三步,檢測,確保當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第四步,制成配方肥料,在生物有機肥的基礎上添加各種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如氮、磷、鉀等。最后一步,當檢測到農田缺少某一種或多種營養元素時,指揮相應的配方肥料運輸并投放。據統計,養殖成活率高達95%,每立方水體可產出100~120斤魚,經濟效益相當可觀。陳銘基向記者介紹,魚菜共生系統由多個小單元構成,一個單元為50畝地,配套3000立方米養殖水體。“這樣的種養比例,是出于環保的考慮。養殖所占土地約占農田面積的16%,在提升整體種養效益的同時,降低水產養殖所占用耕地”。
接下來,張凱所在團隊將繼續圍繞陸基系統功能優化開展研究,比如圓桶的材質改良,從最初的不銹鋼過渡至棚布,再到塑料,團隊正不斷尋找更好的材料。同時,在原有基礎上探索加裝智能監控電子系統,提升養殖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