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良法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一個優良的新品種,能為產業發展打下基礎;一項先進的新技術,能為產業發展帶來變革;一種高效的新模式,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活力;一款智能的新裝備,能為產業發展蓄勢賦能。
近年來,廣東立足實際,開拓創新,專業科技力量始終和企業、養殖戶保持緊密聯系,持續對漁業關鍵共性產業技術開展攻關及試驗示范,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成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不斷涌現,為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本專題選取了21個具有示范性意義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介紹相關技術體系、理論核心和實踐操作。其中,羅非魚“粵閩 1 號”規模化生產時自然雄性率達到98.31%,其平均帶皮出肉率比一般羅非魚高出 2%~3%;大口黑鱸“優鱸3號”具有較強的飼料利用能力,從育種上解決了養殖產業完全依賴活魚或冰鮮幼雜魚的“卡脖子”難題;對蝦封閉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實現了養殖用水的原位處理,一年可高產 6~8造;鮮鯇“345”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建立了從養殖管理到產品標準的規范流程,三級養殖模式養出高品質草魚。
經持續推廣應用,良種良法為漁業全產業鏈創造了更高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促進漁業增效、漁農增收、產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