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東省發改委今年5月印發的《廣東省2023年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廣東省將配置省管海域項目共15個,裝機量7GW;國管海域預選項目15個,裝機量16GW,再從中遴選出8GW作為開展前期工作的示范項目。根據《方案》精神,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陽江市、江門市、湛江市、汕尾市、珠海市紛紛下發海上風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公告,匯總顯示,各市項目總計容量2300萬千瓦(23GW),其中,省管海域共700萬千瓦(7GW),國管海域共1600萬千瓦(16GW)。
(海域海島環境科技研究院)
日前,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惠州召開2023年全省海洋預警監測工作會議暨自然資源廳海洋預警監測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會議設置了馬鞭洲海洋站實地考察、海洋石化產業重點保障目標調研、大亞灣智慧海洋系統現場演示、工作總結部署,以及各單位集中匯報等5項議程。會議強調,一是要完善海洋預警監測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推進海洋觀測體系建設;二是要履職盡職,著力提升海洋預報水平,加強海洋預警預報服務;三是要推動工作模式創新,引導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海洋預警監測工作;四是要加強災害預警監測的海陸統籌,提升海洋綜合減災能力,統籌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工作。
(中國自然資源報)
6月27日7時6分,廣東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場項目500千伏海上升壓站上部組塊與海上導管架完成精準對接,標志著該項目海上升壓站順利完成安裝。該海上升壓站是世界首座500千伏交流海上升壓站,屬當前國內電壓等級最高、單體最大、重量最重的交流海上升壓站。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電網提供清潔電能36億度,對促進廣東省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推動廣東省乃至全國海上風電產業創新發展、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央視新聞客戶端)
6月8日,由自然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宣傳教育中心、南海局與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以及汕頭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廣東汕頭拉開序幕,活動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資源副總督察陳塵肇,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志洋參加現場活動并致辭。
(中國日報網)
自然資源部東海生態中心、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監測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長期跟蹤監測長江口海洋生物狀況。楊穎副總工帶領科研團隊,對2011-2020年夏季長江口大型底棲動物定量監測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長江口大型底棲動物群落自然演變趨勢向好,這也表明長江口生態系統演變不斷向好。
長江口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入??冢L江口生態系統狀況關系到長江流域、東海近海的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還會通過鳥類遷徙,影響到全球生物多樣性格局,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在這項研究中,監測區域范圍為徐六涇以東至123°、啟東嘴以南至杭州灣上海海域以北的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按水文特點劃分為“南支”“北支”“杭州灣”“口外海域”4個區域,共布設48個監測站位。
(自然資源部東海局)
近日,江蘇省首次海域使用權網上掛牌出讓在贛榆區成功摘牌。公開掛牌出讓的2宗海域,浙江省溫嶺市的毛先生成功競得131.983公頃的海域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掛牌出讓進一步優化了用海審批手續,是規范用海管理的一次有益嘗試,為全省海域使用權公開掛牌出讓、不動產權登記積累了成功經驗。
(海域海島環境科技研究院)
7月25日,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中國海油海洋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濱海新區正式開工,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再上新臺階。
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新增建筑面積約1.88萬平方米,而作為二期工程的重點設施,基地將建設一條年加工能力2.2萬噸的結構管線智能生產線,實現生產和質檢的自動化、智能化。二期工程整體建成后,基地將形成由平面分段生產線、工藝管線生產線、結構管線生產線和自動化立體倉庫組成的四大智能生產中心,新建的總裝工位、碼頭及出運通道,將進一步提升基地的總裝能力和船舶靠泊補給保障能力,助力基地生產能力實現翻番。
(央視新聞)
近期,自然資源部海洋咨詢中心將舉辦三期2023年度海域使用論證技術培訓班(以下簡稱“培訓班”)。7月27日至28日,第一期培訓班在浙江杭州舉辦。培訓對象主要是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沿海地方海域海島管理部門、評審機構、國家級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專家庫在庫專家和海域使用論證機構從業人員代表,參訓人員近400人。
(自然資源部海洋咨詢中心)
7月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首艘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七號”在江西九江同方江新造船廠碼頭下水?!昂Q蟮刭|十七號”總長49.5米、型寬12.0米、設計吃水2.65米。
7月12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北冰洋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是黨的二十大后我國組織開展的首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活動,預計總航程約1.55萬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7月2日至5日,寧波海洋中心在寧波象山縣開展為期4天的鹽沼生態系統外業調查工作。其中外業采集樣品數目共計100余樣。
自然資源部公布了“和美海島”名單,廣東南澳島、浙江南麂島、山東南長山島和北長山島(島群)等全國33個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的“和美海島”入選。
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園區位于湛江市海東新區龍王灣片區,總投資約33億元,建設用地約1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總部研發大樓、海洋生物分析測試大樓、深遠海智能養殖裝備實驗室、近岸油田采油系統研究實驗室、溫差能與深層水實驗室、水合物實驗室等。
該項目是推動“海洋強國”建設的廣東省重點項目,也是粵西地區首個獲批設立的省實驗室項目。湛江市將以實驗室為牽引,將龍王灣打造成為湛江創新研發基地和科研院所集聚地。
(湛江日報)
7月4日上午,廣東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誠一集團華辰農業智慧漁業項目投產活動在華辰農業智慧漁業園區舉行,歷經10個月改造建設,華辰農業智慧漁業項目正式投產使用。項目位于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碧桂園萬畝智慧農業園內,面積4800畝,主要養殖誠一鮮鯇,預計年產值達1.5億以上。該項目于2022年9月開始動工建設,總投資達9000萬元,以“生態、綠色、環?!睘槔砟?,以高科技為導向,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和支撐,對碧桂園智慧漁業板塊全區進行池塘改造提升,配備以“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態凈化池/蓄水池”為主體工藝的魚塘尾水處理設施,配套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養殖技術與設備。
(誠一集團)
日前,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賊奧沙灘上,迎來今年第一只野生成年母海龜上岸產卵?!斑@已經是她今年第三次上岸了。因為前兩次她都來得比較晚,均沒有發現她的真面目?!北Wo區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次他們算準了時間,根據海龜前兩次選擇下半夜上岸的特點,經過幾天來的通宵達旦,最終等來她的第三次上岸,并目睹了她的真容,該母海龜長99.6cm,寬91.1cm,目測有120多公斤。
(惠州發布)
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實施2023年公海自主休漁措施的通知》(農漁發〔2023〕17號)要求,今年7月1日起,我國將繼續實施公海自主休漁措施。自主休漁期間,我國所有魷魚釣、拖網、圍網、敷網、罩網等遠洋漁船(不含金槍魚延繩釣、金槍魚圍網漁船)停止在休漁海域捕撈作業,以養護公海漁業資源。
據了解,從 7 月 1 日起,32°S-44°S、48°W-60°W之間的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0°N-22°N、55°E-70°E之間的北印度洋公海海域(不含南印度洋漁業協定管轄海域)開始實行為期三個月的自主休漁。目前,所有涉及的中國籍漁船均已撤出休漁海域。5°N-5°S、95°W-110°W之間的東太平洋公海海域,將于9月1日至11月30日實行自主休漁。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16項漁船管理方面的便民措施,自2023年8月1日起實施。取消包括漁業捕撈許可證注銷證明、漁業船網工具指標轉移證明等10項證明事項,精簡3項審批程序,優化3項管理要求。
此次公布的16項便民措施是在廣泛收集意見、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的,將在便利漁民群眾、減輕基層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標志著漁船管理改革工作向前邁出了重要步伐。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6月27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向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遞交了中國對世貿組織《漁業補貼協定》議定書的接受書,標志著中方已經完成接受《漁業補貼協定》的國內法律程序。
據悉,《漁業補貼協定》是世貿組織第一份主要旨在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協定,于2022年6月17日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MC12)上達成。根據《馬拉喀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規定,《漁業補貼協定》將在超過三分之二的世貿組織成員接受后正式生效。
(商務部)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687號》,公布了17個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包括:羅非魚“百容1號”、穗豐鯽、長吻鮠“川江1號”、鯉“龍科12號”、紅鰭東方鲀“天正1號”、羅氏沼蝦“數豐1號”、青蝦“鄱陽湖2號”、中國對蝦“黃海6號”、中華絨螯蟹“金農1號”、環棱螺“蠡湖1號”、青蛤“江海大1號”、櫛孔扇貝“蓬萊紅4號”、海帶“海農1號”、中華鱉“長淮1號”、金虎雜交斑、黃顙魚“全雄2號”、黃姑魚“全雌1號”。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公告283個水產新品種,為有力推進水產種業振興、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種源保障。
(本刊記者 李易珊)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聯合企業經過10余年技術攻關,攻克世界瀕危物種波紋唇魚全人工繁育技術難關,首批育出魚苗約6.8萬尾。該技術通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海南省水產學會等機構專家的現場測試驗收。
1996年,波紋唇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自2009年以來,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熱帶設施漁業工程與技術團隊,相繼突破了波紋唇魚養殖群體的親本催熟、催產等保育關鍵技術,構建了波紋唇魚的功能性繁殖群體,實現了波紋唇魚受精卵的穩定供給,基本掌握了波紋唇魚仔稚幼魚的餌料選擇和生活習性,以此構建該物種的池塘生態育苗技術模式,實現了波紋唇魚的全人工繁育技術突破。
(新華社)
按照《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資格驗收與復查辦法》有關規定,經驗收和審查,農業農村部批準江蘇數豐水產種業有限公司等4個企業為國家級良種場,并頒發《驗收合格證書》,有效期5年。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情況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99.2%,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持續穩定在99%以上。
近日,農業農村部認定的2023年國貿基地名單出爐,其中廣東遠宏水產集團有限公司(水產品)、肇慶市振業水產冷凍有限公司(水產品)、廣東創發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水產品)上榜。
2022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295.56萬畝,生產稻谷約2150萬噸、水產品387.22萬噸(未包括港澳臺地區)。種養面積同比增加329.44萬畝,增長8.31%。
近日,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舉行“均安草鯇”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新聞發布會暨第二屆均安草鯇文化節啟動儀式,現場發布并啟用“均安草鯇”國家地理標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