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偉 趙曉旭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這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職能的統攬與指引。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要求穩步發展高等特殊教育,增設適合殘疾學生就讀的相關專業。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立足民族復興全局和世界百年變局,深刻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為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特殊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面對囑托與期待,開展特殊職業教育的高校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站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高度,認真審視特殊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位置,奮力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新實踐。
一、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礎性、首要性職能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高等特殊職業教育”兼具“特殊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其人才培養應重點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育人目標的單向度與雙向互動的關系。要滿足殘疾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聚焦目標崗位核心能力要求,逐步提升殘疾學生的新產業、新業態崗位適應能力,形成“掌握就業技能—體面就業—出彩人生”的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課程內容的知識性與實用性的關系。挖掘和提升綜合職業能力是保障殘疾學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的前提與基礎,不僅包括完成具體工作任務時的專業能力,還包括適應未來社會變化所需的核心素養和能力,是職業活動涉及的多元能力的動態整合。三是學段設置的單一性與貫通性的關系。推進職業教育長學制培養和參與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試點是促進特殊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特殊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可依托中高本一體化培養,實現特殊職業教育“集群效應”:橫向上,形成企業或公益組織支持特殊職業教育、特殊職業教育服務企業或公益組織的雙贏局面;縱向上,聯合中職學校、應用型本科學校,發揮資源優勢,提升特殊職業教育的整體辦學層次。
二、科學研究是推進殘疾人事業的智庫支撐
科學研究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科學研究可以擴大教師視野,使其及時了解殘疾人事業相關學術動態、殘疾人高科技輔具等最新科技成果。就特殊職業教育而言,科學研究是推進殘疾人事業的智庫支撐:一是系統梳理特殊職業教育的發展,闡釋特殊職業教育的本質,深刻剖析特殊職業教育教師、專業、課程、教學、學生、實踐、融合、保障等核心要素與發展對策;二是構建特殊職業教育的學科專業,使學科標準符合現代科學的發展需要,充分認識到學科研究對象具有相對性、系統性,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知識體系具有多向度性;三是協同全國特殊教育研究機構和產教融合創新資源,打造集發展規劃、理論研究、信息服務、政策推廣、決策咨詢為一體的特殊職業教育新型智庫。
三、社會服務是殘疾人事業的初心所在
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實現殘疾人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特殊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更多殘疾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要任務,肩負著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殘疾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重要使命,肩負著為不同殘疾類別、殘疾程度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成長成才路徑的重要職責。特殊職業教育要緊密結合實際,形成教育、培訓和就業相結合的社會服務機制。不僅要根據殘疾學生的實際進行專門的教育和就業培訓,使他們獲得參與現代生產所必需的勞動技能,還要以殘疾學生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加強職前培訓,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不同崗位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職業技術培訓,提高殘疾學生就業能力。要建立健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殘疾人終身學習的“全生命周期”現代特殊職業教育體系。
四、文化傳承創新是殘疾人文化事業的時代召喚
文化傳承創新是中華文明綿延的生動見證,具有以文化人等多種功能。就特殊職業教育而言,應采取政策激勵、志愿服務、市場自發等形式,吸引和推動殘疾學生從事文化傳承創新的學習、培訓、從業、創業等活動。從文化傳承創新的進程來看,關口應前移深入特殊教育學校,在廣泛培養文化興趣的基礎上,開展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從文化傳承創新的教學、培訓來看,應從短期向中長期轉化,做好供需對接、人員匹配、經費保障、考核評價等工作;從就業扶持政策來看,應對學有所成的殘疾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扶持,包括校內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租金減免、產業鏈打造等,提高殘疾學生文化傳承創新就業質量和創業成功率;從常態化工作機制來看,應以殘疾學生非遺賽事為抓手,形成“選、育、賽、用”的全周期文化傳承創新助殘工作機制,吸收更多殘疾學生投身文化傳承創新產業,實現高質量就業。
五、國際交流合作是構建新時代殘疾人事業對外宣傳話語體系的展示窗口
國際交流合作是充分展現中國式人權保障優越性的可感知圖景。一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積極引進特殊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聘任高層次人才為“特聘教授”,承辦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和雙邊高峰論壇,提升國際影響力。二要推動雙向留學事業發展。一方面接納留學生來華進修、交流或學習深造,構建項目多元、類別完備、特色彰顯的來華特殊職業教育留學體系;另一方面積極培養在校學生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競爭能力,每年派出在校學生赴國外知名高校交流、赴企業合作培養等。三要積極發展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促進特殊職業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的國際化發展,構建新時代殘疾人事業對外宣傳話語體系的展示窗口。
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是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高職院校要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特殊職業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強化系統觀念,提升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做實現代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職能,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黃宏偉系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院長、二級教授;趙曉旭系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