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程
憑借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長白山地區創新發展冰雪旅游,圍繞文旅融合的發展思路,確立“冰雪旅游、冰雪體育、冰雪文化”為核心的“3+X”冰雪全產業鏈,逐步將“冷”資源變為“熱”經濟,促進冰雪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人才是冰雪產業鏈持續發展的基礎,但現如今高質量人才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長白山產業發展和文化創新的主要因素。反之,從高校發展的角度看,長白山地區有著獨特的地域風格,可以為學校的設計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但是,地域特色與設計課程聯系不緊密,影響了學校高質量人才的培養。為此,從地域產業與地方教育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煉出基于長白山地域文化的冰雪旅游產品設計課程優化策略,以構建教育引領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好局面[1]。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孕育了無數名山大川,其中坐落于我國東北地區的長白山,是歐亞大陸東端的最高山系,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由于長白山海拔高達2 744 米,山上常年積雪,故有“長白”或“白山”之名。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造就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自然物質文化方面,隨著高度的變化,長白山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垂直景觀,如高山苔原帶、岳樺林景觀帶、針葉林景觀帶、針闊混交林景觀帶,獨特的自然景觀成就了長白山地域獨特的自然物質文化。同時,冰雪、寒霜、寒風、冷露在長白山年復一年肆意地展現著自己的存在。生活在長白山地區的居民世代與冰雪結緣,他們的性格、習俗、文化似乎都有著冰雪的影子,可以說冰雪是長白山地區的一個符號[2]。
社會生活文化方面,長白山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的長白山地區有著軍事遺址、古戰場等景觀資源。除此之外,長白山地區是滿族人的發祥地,長白山地區有著延邊朝鮮族的民族文化特色。
產品設計教育本身是極具內涵與創意的一項課程。在當前多元化的產品設計教育課程中,多數課程圍繞傳統行業、產業發散延伸的主流設計課程,針對我國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特色化設計課程卻開設極少。后冬奧時代進一步煥發了我國冰雪經濟生產消費活力,這為冰雪資源豐富的長白山帶來了產業發展契機。在此境遇下,冰雪旅游產品設計課程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展開課程教學,圍繞“長白山冰雪旅游文化”以及“冰雪文創與產品設計”兩個核心內容展開,培育人才“冰雪旅游市場調研與預測、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旅游產品推廣、產品市場應變”等專項能力,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長白山地域文化在冰雪旅游產品設計專項人才培育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發力擴充冰雪產品產出門類。在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與消費的同時,也擴大了長白山地區文化傳播視域范圍。冰雪旅游產品設計特色課程基于長白山豐盈的地域文化與冰雪旅游資源沿創而來,以期以長白山地區旅游資源為支撐,對接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教育課程開發,不僅豐富了我國產品設計專業教育課程類型開發,也為其他地域文化特色產業課程設計提供了有益理論與案例參照。
俗語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百姓創造一方文化,帶有鮮明標志的地域文化嵌入學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可以豐富課程資源、提升課程文化內涵、激發學生藝術靈感。首先,從教育資源方面說:長白山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資源,長白山地區有著全國僅存、亞洲最大的1.2 萬公頃原始紅松母樹林。天然的松木是各種工藝品的制作原料,在冰雪旅游產品設計中融入長白山獨特的林木文化,可以為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注入靈魂,不斷增強學生將藝術靈感轉化為現實美學的能力和水平[3]。其次,長白山地域文化啟發了學校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的新思維和新方式。例如,長白山民間故事、薩滿文化等可以啟迪師生的新思維,進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培養更多優秀的設計人才。
學校承擔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在旅游產品設計課程中嵌入長白山地域文化,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首先,在進行冰雪旅游產品設計過程中,師生對長白山林木文化、冰雪文化、薩滿文化等進行提煉、運用,在學習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接觸優秀的民族文化,從而使學生提升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行為自覺。其次,學校以冰雪文化為依托開設冰雪旅游特色選修課程,讓課程成為文化傳承與再創新的前沿陣地。可見,長白山地域文化融入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是對地域文化的沉淀。所謂文化沉淀就是對長白山地域文化中有意義、有價值的部分進行提煉和創新,進而形成有序的、功能齊全的文化體系。
隨著長白山地區冰雪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文創產品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其逐漸融合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形成多樣化且富有創意性的文創產品,以滿足游客實用性和精神上的需求。從現階段長白山冰雪文化旅游開發設計的文創產品來看,其中多以長白山特產為核心內容進行設計,包含根雕、桃木飾品、印有冰雪風景的明信片等等。文創產品設計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未能有效利用長白山地區的文化特色,如“冰雪文化”“薩滿文化”等。具有長白山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未能很好地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因此難以實現旅游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市場現狀之下,高校更應注重冰雪旅游產品設計中深層次文化內涵的挖掘[4]。但是,受限于傳統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對地域文化認知的局限,在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教學中,注重形式的美感,而對長白山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不足,導致旅游產品設計缺乏地域特色。
在傳統的設計教學中,課時安排多以理論講述為主、案例分析為輔,實踐課程的課時占比較少。學生課題實踐多以效果圖比賽為主,學生的專業技能沒有在競賽或者實際項目中得到真正鍛煉。除此之外,在企業設計項目中,學生多以輔助的形式參與,學生自己設計的作品,不能真正投入到生產,導致冰雪文化校園創意衍生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檢驗。由于缺少一定的實踐支撐,導致學生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水平難以得到真正提升。
通俗而言,文創產品是市場的產物,它不僅需要考慮旅游市場發展的需求,還需要考慮游客的購買需求。高校冰雪旅游產品設計對長白山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依然停留在表面,產品設計多采用圖像套取、元素符號與產品簡單結合的方式。在缺乏市場深入調查的情況下,吉林冰雪文化特色的校園創意衍生產品的設計是滯后的。由于對冰雪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對設計元素把握不準確,導致產品設計同質化嚴重,冰雪文化校園創意衍生產品跟不上時代發展需求。
學生的創新思維、個性發展是產品設計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在當前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大部分課程考核多以綜合練習、期末作品設計的形式開展,固有的設計要求和評價方式,難以為學生的個性展示提供平臺,導致學生為了考核而學習,遠遠達不到結合實踐、推陳出新的設計創新。
長白山地域文化融入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教學是雙向有益的探索。因此,高校需要綜合考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優化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體系,將長白山地域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入高校旅游產品設計教學當中[5]。
首先,扎根長白山地域文化,優化旅游產品設計課程體系。高校要制定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凸顯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適當增加地域文化相關的課程,如,開設冰雪藝術鑒賞與創作、冰雪旅游文化等課程,促使專業課程與精品課程形成良性互動。此外,在隱性課程設計上,高校應重視藝術氛圍的營造,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校園內的亭臺樓榭、雕塑建筑、文化墻、宣傳欄等都可以融入冰雪文化、神話故事、薩滿文化等,在營造豐富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向學生講述長白山的地域故事,傳遞長白山特有的文化內涵,進而引起學生共鳴,使其自覺投入到藝術創作之中。
其次,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豐富旅游產品設計課程內容。豐富的課程資源是學生旅游產品設計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長白山的地域文化,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當中。從長白山地區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生物資源、文化資源中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符號。如,將鹿角、東風、木屋、雪花等文化元素運用到冰雪旅游產品設計中,將長白山地區冰雪的堅硬與柔美的韻味組合,展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內涵。此外,高校還應與當地有名的設計行業翹楚、旅游產品設計專家共同開發校本教材,保證教學內容既有先進性,又不失特色和水平。
再次,結合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特色,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從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的優點出發,綜合考慮長白山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啟發性教學原則的運用。如,結合地區傳統的冰雪旅游文創產品,以現代設計語言,引導學生把握長白山地域元素的提取和運用方式,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簡單復刻、挪用的方式,將冰雪文化等地域特色與現代表達相融合,為學生的自主想象、自由創作提供空間。
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學生需要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不斷強化自身的設計水平。面對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高校應致力于文創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此,高校應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加強校企合作,重視項目化引領,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強化地域資源的挖掘和應用能力[6]。
立足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形成校、企、地三方協同研究的地域文化教學模式。例如,在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增加長白山地域文化設計任務,師生組建設計團隊,通過網上信息查找、實地考察、深入訪談等不同的方式,對長白山地域文化進行挖掘、梳理、整理和分類。在實際調研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市場上的旅游文創產品進行深入分析,如從設計理念、產品特點、加工工藝等方面展開研究,從具體的實踐中收獲知識、獲得技能。除此之外,加強與當地企業、行業的協同。例如,與長白山集團、中旅集團等當地有名的企業,開展訂單班、冰雪實習實訓等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的旅游產品設計人才。
從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的特點出發,采取項目式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活動中培養職場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在旅游產品設計教學中,依托以賽促教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藝術設計能力。例如積極參加全國冰雪創意大賽、長白山冰雪旅游產品設計大賽等活動,在各項比賽的參加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學生長白山地域文化設計元素的運用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對長白山地域文化的解讀,增強學生對長白山冰雪文化、林木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的運用,以研學旅游的方式展開實踐教學活動。例如,帶領學生走進長白山猛犸象主題公園,感受長白山地區的生態變遷,提取歷史文化元素;帶領學生走進奶頭山朝鮮族民俗村,探訪古村落,感受民族美食、民族風情,提取民族文化元素;帶領學生走進滑雪場,體驗冰雪運動,提取奧運精神和冰雪文化。借助研學旅行的形式加強學生對長白山地域文化的深刻解讀,并將其運用到旅游產品設計中。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長白山冰雪旅游的衍生文創產品的形式趨于多樣化、個性化,且很多冰雪旅游產品被賦予了更多科技元素,在旅游產品設計教學中,高校也應注重科技因素的融入。
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智慧平臺。利用線上資源平臺,提升旅游產品設計課程教學質量。課前,學生可以借助線上資源平臺的微課進行課程預習,提前了解教學內容;課中,借助線上豐富的音頻、視頻等資源,為學生創造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實踐,促使學生在情景化教學中提升設計能力;課后,利用線上平臺的互動功能,解決學生旅游產品設計學習中的個性問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利用АR、VR等現代技術,打造沉浸式教學體驗。例如,受空間的限制,學生與冰雪旅游設計產品之間的交流互融多以單向為主。在冰雪旅游產品設計教學中,教師創新性地將VR引入旅游產品設計中,運用新技術而產生的旅游產品與旅游消費者的互動率得以提升,進而更好地滿足市場對冰雪旅游產品的需求。
現階段,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游客在旅行的同時希望自己能夠購買到功能獨特且有不同文化品位的旅行紀念品。可見,市場對旅行產品設計的要求越來越趨向個性化和文化性。基于市場對冰雪旅游產品的需求,高校在旅游產品設計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新性培養,而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學評價這一要素。因此,應構建完善的、多元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重塑旅游產品設計課程的評價模式,改變學校單一的評價方式。從評價模式上,引入學生互評的方式,以集體討論對某一個設計方案或者設計作品進行多維思考和評論,使學生在多元思維碰撞中逐步提升自己。其次,任課教師、企業導師、校內外專家同行作為評價主體。例如,基于長白山地域文化的冰雪旅游產品設計要符合市場導向,校內外專家、同行對評價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更有發言權[7]。從評價內容上,要做到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業成就,還需要評價學生冰雪旅游產品設計中地域文化價值和精神的正向性、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長白山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冰雪旅游產品設計之中。
本文充分考慮長白山地區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旅游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課程特征,提出將長白山地域文化與冰雪旅游產品設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高校應注重長白山地域文化中設計元素的提取,解決教學內容不足的問題;注重項目教學、研學教學等實踐教學模式,打造“設計+文化+旅游”的實踐課堂,解決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重視技術元素的運用和教學評價的創新,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為長白山冰雪旅游產業發展輸送更多的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