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多文本閱讀的教學價值絕不止課堂閱讀形式的革新,它的內涵也不限于閱讀文本進入“課堂”后的簡單疊加,它的背后,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語文教育領域,它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改變了單篇教學的傳統,沖破了單元教學的框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它是一種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
一、以生為本,讓課堂充滿活力
學習不是學生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縱觀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一兩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細嚼慢咽,學生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主體意識缺失,閱讀興趣降低。多文本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提問、討論,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提倡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閱讀與思考的時間,這樣才有利于課堂的生成,激發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一節課中閱讀多篇文章,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著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興趣也在大幅提升。
二、提高課堂效率
多文本閱讀教學最常見的失誤是教學環節繁多,教學任務重,課堂安排得滿滿當當。這樣的課必定會讓師生或走馬觀花或疲于奔命。教師要學會適度留白,為課堂做“減法”,課堂上更應注重教學的“斷舍離”,教師善于發現多個文本之間的比較點,取舍教學設計,形成教學聚焦,有效防止課堂教學選點的散亂。一節課力求在一個教學點上濃墨重彩, 由淺入深地去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真正一課一得,彰顯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課堂價值。最直接的方法是精簡教學環節,我認為,教師要抓住重點,壓縮低效甚至是無用的教學環節。教師要深入思考課堂上需要展示的內容, 并且要思考哪些內容是最重要的,把最重要、最恰當的內容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把課堂教學的核心點凸顯出來,其他的內容要敢于舍棄。針對一些偏長、偏難的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掃除閱讀障礙,不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抓住了重點,舍棄了無用的教學環節,你的課堂自然清清爽爽、扎扎實實。
三、精心組織課堂結構
多文本閱讀大大擴大的學生的閱讀面,在實際操作中多進行比較性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就像人們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騎自行車中學會騎自行車的。閱讀也是在閱讀中學會的!盡管教師的講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閱讀經驗是無法由他人替代的,個人的閱讀策略一定是自己親身操作、應用后內化而成的。
雖然說單篇課文的教學老師也在強調“多讀”,但是實現“多讀”的途徑是反復讀一篇五六百字的短文,一篇經過剪裁的“去情境化”的短文,但是我們發現,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并沒有讀的新鮮感和探究欲,沒有多少人是愿意去重讀一篇“一目了然”的短小的文章的,盡管這篇文章可能有其精微深刻的地方。“多文本閱讀”的不同在于,學生在一篇接著一篇的閱讀當中,始終保留著新鮮感,特別是在橫向結構的比較性閱讀中,學生會不斷涌現質疑和發現。因此,“多文本閱讀”的課堂,學生的主動閱讀會占取很大的比例。
四、通過多文本閱讀訓練,積累寫作素材
讀書讀對了、讀多了、讀好了,寫作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可以做好的事情。總是單篇精講,學生自主探究少,收獲不大。很多課堂上的寶貴時間白白流失,再加上學校條件所限,有些家長又不太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就導致了孩子們寫作源泉的缺失。多文本閱讀恰好彌補了這種缺陷,課堂上要讓學生閱讀好幾篇文章,老師就不能過多地講解,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走進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掌握寫作手法,所以,多文本閱讀,讀寫結合,不但是督促著學生,更是督促著老師們一起閱讀寫作,技能提升,需要的正是踏踏實實的作為,夯實閱讀的根基,最大程度地把閱讀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堅持多文本閱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另外,仿寫是模仿例文進行創新寫作的訓練,即在例文的內容構思,篇章結構,藝術手法上進行相似模仿,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積累素材寫出篇新的文章。在多文本閱讀課中,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并穿插語段寫作,例如語段仿寫、概括語段、人物短評、補寫一段描寫等。這樣的語段訓練既貼近文本,又從語言形式上讓學生模仿和借鑒, 為課外閱讀的延伸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利于學生拓寬思維,讀寫結合,由長期積累走向自己的寫作實踐,由模仿走向創新。
我們應該以多文本閱讀為突破口,打開語文教學的一片新天地,讓學生真正喜歡上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何更加有效地實施,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實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