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鵬
摘要:家國是中學歷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責任感、歸屬感和使命感。在新課改和新時期的背景下, 中學歷史課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特別是對民族精神的培養。因此,本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如何在中學歷史課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結,以期為中學歷史課上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培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由唯物史觀、時空觀、史料實證、歷史詮釋、國家情懷五大要素構成。其中,歷史唯物主義是核心,時間和空間是中心,史料是基礎,歷史詮釋是關鍵,國家是核心。在學習和探索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應始終具備一種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這就是民族情懷。可以說,每一次的歷史詮釋都包含著一種人文情感和價值判斷。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應始終堅持培養學生“家國”的教育。
一、把家國情懷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保證實施正確的愛國主義教育
家國實際上是對生命和中華民族的熱愛,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因此,在中學歷史課上,教師可以將家國情懷融入到課堂中, 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英雄,培養他們的國家信仰,加強他們的愛國意識,使他們建立起愛國的意識,增強自己的能力和幸福感。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引入家國思想是實現正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2.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
在中學歷史課上,教師應該掌握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變化,并根據自身的特點,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應該在快速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學習和教學歷史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才能更好地關注歷史的發展;理解歷史既能讓我們認識到國家的發展方向,又能為我們的發展指明方向。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民族情感與歷史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具有愛國之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在歷史意識的引導下,積極、幸福地成長,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培養家國情懷的策略
1.對歷史名人的解讀,使國家情懷得到升華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激情,激勵著每一代人前進。國家和國家情感是中國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人民心中[1]。
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名人,他們具有民族情懷的共同品質。中學歷史教材選取了大量歷史人物和事跡,為教師進行民族情感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參考。例如司馬遷,他有天下大亂我獨醒的思想,霍去病有匈奴不亡,何以為家的思想,文天祥則有一種古往今來,誰能不死的氣概。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自己經歷了一系列變革, 無數愛國者的誕生鑄造了一幅幅激昂的愛國史詩。
譚嗣同愿意用自己的鮮血激勵中國人的進步,而孫中山卻不顧自己的安危,四處奔波,對國家的感情始終如一。
這些歷史人物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在進行民族情感文化教育時, 也應向學生多方面展示名人、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2.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營造課堂環境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陣地,它可以幫助中學歷史教師傳授知識、塑造學生情感。然而,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很多學生不能夠從各個角度去理解歷史上發生的大事。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把珍貴的視頻課件、音頻資料、圖片和相關的史料材料,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史料的豐富和多樣性來創造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閱讀文章并分析史料[2]。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情緒,也可以促進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能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讓他們在充滿感染力的情境中獲取專業知識,培養民族精神。
3.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融合
初中歷史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老師要抓住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教授課堂上的內容,并且適當地拓展。作為一名歷史老師,他的課程不應局限于教科書上的專業知識,而是應將教材的內容延伸到更多領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和創造力。
將愛國主義融入中學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方向和信念。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的同時,老師也應將本國歷史與世界各地的歷史聯系起來, 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引導學生正確地表達愛國之心。例如,在《明治維新》的課堂上,老師可以首先找到相關的歷史資料,然后利用多媒體系統向學生展示,或通過檢索日本歷史來比較日本和中國的發展。這樣,學生們就會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侵略和悲慘經歷, 并正確地引導學生思考,只有不斷地發展,才能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4.開展課外活動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 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過程,還要注重課外活動。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特定的歷史專業知識進行編排和演出。當學生演出歷史劇時,他們必須深入到角色的內心, 對那個時代的人民的愛國情懷、斗爭心態等都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必須以家國情懷為載體,在還原的歷史現實中,探尋歷史規律,學習培訓歷史工作經驗,進而在積極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素養。
國家的情懷是一種立體的,它承載著個體的修養和品質,承載著個體的人文精神。個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國家認同感、歷史使命感等,都集中于家庭情感之中。因此,家國文化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程,需要教師的滿腔熱情和自信心:家國情懷素養的塑造是一個漸進全過程,必須有教師的細致和仔細。
結束語:在中學歷史課堂上,教師應將家國作為核心素養的教育擺在首位,貫穿家國教育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與教材內容密切結合,滿足當前民族教育的需求,并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