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國
摘要:在高中語文中,多材料作文的考察是近年來的一個考試趨向, 其主要是考察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材料作文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 學生往往會因為找不準關鍵詞而偏題,因此,高中教師針對多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做出了相應的教學研究,從而幫助學生把握材料作文的寫法。材料作文具有多維性,人們需要將自己對材料中的某個現象和問題的理解和看法表達出來,通過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將結合具體例子闡述多材料作文如何審題立意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多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多則材料作文是提供兩則或兩則以上的材料,要求學生結合題目中所給的要求, 進行合理的選題立意,從一個方面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多材料作文在提煉觀點時是比較難的, 學生需要緊緊圍繞著材料來進行寫作,首先就要對每則材料做出逐一的分析, 然后進行比較分析,最終綜合分析。所以,多則材料作文的難點就在于如何找到每則材料的關鍵詞, 和每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確保不能偏題。
一、把握關鍵詞和關鍵信息
對于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來說,學生如何能夠把握清楚自己的選題方向,找到合適的寫作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常常引導學生從把握關鍵詞的角度出發,把握每則材料的關鍵信息,勾畫出關鍵詞,從勾畫出的信息出發,從而引導學生找到寫作的角度。材料作文所給出的信息一定是有深刻意義的,要求學生找到關鍵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準確把握材料的主旨。那么教師就要讓學生仔細對材料進行閱讀,提煉出了關鍵信息再進行創作。
例如,材料:“巴爾扎克有一個癖好,只用缺口的杯子,買了新杯子,他會用調羹在杯子上輕輕敲出一個小小的缺口,巴爾扎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 無論寫了多少作品, 這些作品上都有一個缺口,以此來激勵自己,寫下一部,將這個缺口補上。”
首先,教師讓學生自主地閱讀這則材料,在閱讀的同時,勾畫關鍵詞,結合自己的理解,將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和關鍵詞勾畫出來。教師發現有的學生讀了一遍以后并沒有勾畫出關鍵詞,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反復閱讀,一句句地分析材料,從寫巴爾扎克尋找缺口,正視缺口這個事情出發,是為了提醒自己,有的學生就畫出了缺口這個詞, 接著理解到激勵和警示的含義,最后,在在找到不足以后,就要補上這個缺口,是為了引導學生如何做。接著,教師讓學生進行反復地練習,給出學生一些材料,讓學生進行多次閱讀,從而找到關鍵詞,并關鍵詞和關鍵句進行合理地分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相關的課后寫作任務, 從而引導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去。
二、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寫作
在分析多則材料的作文時,學生往往會出現不知道從哪個角度來選題的問題,學生對于多則材料之間的聯系認識不足,從而不理解材料。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其他的角度出發,先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可能會出現一些不知道從哪個方面思考的材料。對于多則材料作文的書寫,這種任務驅動型的作文,學生需要根據其要求,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盡可能發揮更大的想象空間,找到有效的寫作素材是學生豐富作文內容的關鍵,而生活故事就能夠充分地表達出情感來。
例如,材料:“2016 年12 月,云南財大一女生,帶著前來看望她的爺爺奶奶一同去上課,讓爺爺奶奶感受一回大學課堂,彌補老一輩年輕時的遺憾。在照片里能看出奶奶笑得很開心。她的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網友,大家紛紛為女孩的暖心之舉點贊! ”對于這個材料,主要是要求學生從感人的事例出發,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找到寫作角度,動筆書寫,教師通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感人的事例,或者視頻、圖片,從而激起了學生的靈感,最終獲得感悟。接著,教師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聯想,思考自己生活中獲得小美好的事情, 從而將其有感情地表達出來。
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感情,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感人的生活故事,或者是他人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出積極的情感,傳遞正能量。
三、把握多則材料之間的聯系
對于任務驅動型的作文,比較分析多則材料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反復閱讀材料,讓學生去發現材料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是高中語文材料作文中的一種新型寫作方式,考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拿到多則材料作文以后,很多同學會無視命題的限制,沒有發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也不理解材料中又表達了怎樣的不同點。那么這樣寫起文章來便是非常失敗的,因此,在實際寫作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材料的要求,把握其中心和內在聯系,同時,扎到材料的三要素,要做什么,為什么和怎樣做。
例如,材料:“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教師給出學生這兩則材料,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首先,讓學生找到每則材料中的關鍵詞,理解這兩則材料的含義。材料一是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弟子得到關懷。
材料二是說粗茶淡飯, 喝水不一定飲酒彎曲手臂就可以真在上買水餃,樂趣也就在其中了。不道義,富貴,地位高,對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通過閱讀,學生發現,這兩則材料的相同點都在表達自己的人生志向, 都是積極向上的方面, 而不同點就是二者有著不同的人生方向和志向。那么,教師提問:你能從這兩種人生志向中得出怎樣的感悟嗎? 有的學生就說要學習這種不貪圖權貴的,不慕名利,追求自己的人生境界即可。這樣,學生就找到了寫作角度, 在作文中能夠寫出自己的人生志向、情趣。通過對比閱讀,就找到了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結語:作文在語文成績中占了較大的比例,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寫作方面要下很多的功夫。新課改材料作文的出現也更加考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審題能力以及立意能力。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最大化利用材料中的內容,把握關鍵點,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這幾大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在寫作時不再苦惱,在語文方面得到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李興花. 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J]. 考試:高考英語版, 1998(Z1):44-45.
[2]侯艷芬. 單材料果導因多材料求同異--例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21):1.
[3]王世芹, 尹紀玲. 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J]. 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 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