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倡自由學習、自由探索,學生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寓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中應采用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一、寓學生自主探索于和諧的氛圍與精彩的情境中
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和精彩的問題情境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在數學學習中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能吸引學生的問題情境,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一種適宜的“氣候”和“土壤”。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時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同時體驗數學美。
1、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素材,學生的想象是豐富多彩的,有了顯性的物化媒介可以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思路,如學習十幾加減一位數時,以一篇童話故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極其自然地進入情景,在加上他們細心觀察、饒有興趣的討論,可以讓學生在情景中體會減法中被減數、減數、差代表的意思。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熱烈,而且為學生參與表達、自主探索等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素材。
2、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愿意在活動中學知識。老師向學生展示素材后,不能滔滔不絕得講個不停,要給學生自己往探索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如學習8 可以分成7和1,7 和1 組成8 后, 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索8 還可以怎樣分? 幾和幾組成8? 學生有了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就能對所學知識有較深的理解, 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為學生自主探索指導猜測方法。善于猜測是學生進行創造學習的重要環節。指導學生猜測的方法就顯得很重要。主要有:一是根據經驗來猜:猜測不能憑空想象。學習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比如讓學生相互猜起床的時間。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對方起床時間,然后讓學生說出真實情況。二是從比較中猜:只有比較才有發言權。如讓學生猜7 的組成,一個學生伸出2,學生說出7 的組成。另一個學生說:2 和6 組成7。接著出題的學生判斷對還是錯。老師引導學生說出判斷原因。學生說:因為2 加6 等于8,8 不等于7,所以回答是錯誤的,正確是2和5 組成7。
二、寓學生自主探索于學習過程中
積極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應該是失敗的。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同時,要積極創設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感,激發學生自主探索。
1、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學習中,在生活中選取了許多學生熟悉的物品。如小皮球,乒乓球、積木、牙膏盒等各種形狀的物體,把他們放在一個袋子里,四人一袋,問學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 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的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東西后, 在利用兒童好玩好動的天性, 說:“你們看一看,又摸一摸,會發現什么? ”這樣進一步激起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2、鼓勵參與。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什么都好奇,教師要抓住該年級段的學生心理特點, 組織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鼓勵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如學習中讓學生說一說“9+4”的計算方法時,有的用點數法,有的用接數法,有的想到了湊十法, 甚至還有的學生想出用10+4-1 的方法。
我都———鼓勵, 及時表揚。 不但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而且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從而讓學生在鼓勵聲中自主探索。
3、創造機會。
通過老師合理的啟發引導,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自主的探索,發現問題,理解新知,突發奇想,解決難題。如學習“半點的認識”時,分針指著數字6,而時針總指著兩個數字的中間。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感到探索的興趣所在,當取得成功時,那份喜悅是別人難以體會的。可以說喜悅是發自內心的。由此生發的學習動力也是其他激勵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讓學生更大膽,更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為他們的自主探索提供原動力。
三、寓學生自主探索于用數學中
新課標中強調,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要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找到數學知識的原形。新課標中大多以一組與學生的生活十分接近的場景為主題圖,讓學生在這幅連貫的場景中捕捉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再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在分析探索的方式下解決某類數學問題。因此要讓數學知識演變成生活問題,就要寓學生自主探索于用數學中。
1、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 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自主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在數學“分類”時,充分利用主題圖啟發學生:“來到商店,你們發現這些商品是怎么擺放的?”讓學生自主的發表意見。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毛巾是生活用品,不應放在賣文具的地方。”另個學生馬上發現:“皮鞋也應放在賣鞋的地方,放在這里不方便賣,也不方便買。”還有的學生說:“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應該與地球儀的位置對換。”通過創設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懂得了分類的實用性、多樣性,還體驗了探索者發現奧秘的樂趣。
2、自己尋找生活素材,集體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習的最高階段,就是學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體的智慧創造性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收集商品宣傳單,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比一比誰提的數學問題多,大家怎樣解決等。利用知識的遷移和實踐活動,寓學生自主探索于用數學中。
總之,在數學學習中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到新知識、新技能。使學生自主探索成為新課標下數學學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