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兵團黨委黨校成立以來就以研究兵團歷史、現實問題為己任,在研究屯墾戍邊偉大實踐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對數代屯墾戍邊人鑄就的兵團精神的研究。兵團黨委黨校學者們分別從兵團文化的形成與價值、兵團精神的形成、兵團精神的內涵、兵團精神的價值、兵團精神的傳承弘揚等五個方面對兵團精神進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一批較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黨校;兵團精神;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D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4—0105—07
[作者簡介]羅利華,男,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屯墾研究所所長、教授,研究方向:兵團史、屯墾史。
兵團精神是無數兵團人在70多年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過程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而鑄就的偉大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新疆的生動體現。胡楊精神和老兵精神是兵團精神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具體體現,都是兵團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黨委黨校是研究兵團問題的主要學術機構,建校四十年來,學者們注重從兵團文化發展中提煉兵團精神,在兵團文化、兵團精神的形成、內涵、價值、傳承弘揚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寶貴的研究成果,其中出版《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屯墾戍邊與兵團精神》等5部專著,發表60余篇學術論文,成為兵團精神研究的主要陣地和高地。
一、關于兵團文化的研究
自兵團成立以來,無數兵團人在忠實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的生動實踐中,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疆這種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特殊的區域,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兵團文化。
兵團職工群眾在長期實踐中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形成了具有顯著先進性的兵團文化。王玉林在《百花艷綠洲 正氣貫長虹——兵團文化建設素描》(2001)中認為,兵團文化植根于中華文明的豐沃土壤,是兵團火熱的生活綻開的精神文明之花,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結晶。[1]并在《論兵團文化及其發展》(2004)中指出,兵團文化是人民軍隊文化的延續和發揚,源于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和人民軍隊既是工作隊、戰斗隊,又是生產隊的革命傳統,先進性是兵團文化的本質特征,傳承與創新是兵團文化的發展特征,崇高而悲壯是兵團文化的審美特征。[2]劉耀霞在《論兵團文化在新疆的地位和作用》(2005)中提出,兵團文化是西域屯墾文化的延續,兵團在文化上必然秉承和體現國家的主流文化,并在實踐活動中弘揚主流文化。[3]席霍榮在《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兵團文化創新》(2005)中認為,兵團文化起源于軍營文化和歷史上的屯墾文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與新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對其積極合理成分進行不斷地吸收,形成了具有濃郁兵團特色的文化。[4]劉紹華、郭愛榮在《關于兵團文化先進性的思考》(2001)中指出,兵團文化之所以具有先進性,其根本原因是兵團始終與黨和國家及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緊密相關,與黨和國家的要求步調一致,顯示其高要求、高水準特性,其中心化、自律性、多元化則是它的先進性的體現,也是兵團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整體風貌。[5]
兵團文化是推動新疆和兵團各項事業發展壯大的不竭精神動力。王玉林在《百花艷綠洲 正氣貫長虹——兵團文化建設素描》(2001)中指出,兵團文化為兵團人提供了厚重的精神依托,激發了兵團人無比的自豪感和堅定的責任感,推動了兵團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6]李書群與史建玲合著的《大力發展兵團文化 為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提供精神支撐》(2006)中認為,新形勢下,大力發展兵團文化,能為著力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智力保證。[7]席霍榮認為,兵團文化是兵團人的精神家園。[8]趙子芳在《新疆兵團屯墾戍邊文化及其對民族關系的影響》(2011)中提出,兵團在將全國各地不同民族匯集于兵團的同時,各地特色文化隨即交匯與此,各族人民在長期戍邊實踐中,創造了增強兵團群體認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屯墾戍邊文化,其對民族關系發展也有重要整合影響力。[9]趙柳成在《強化兵團獨特優勢 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2014)中強調,兵團文化對于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接納、交融,對于在新疆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10]張彥在《新疆兵團多民族節慶文化研究:類型與特征分析》(2014)中認為,兵團節慶文化是一種重要的兵團文化表達方式,它多角度多側面反映著兵團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11]對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促進作用。盧大林在《加強兵團法治文化建設 推動兵團維穩戍邊事業發展》(2019)中指出,加強兵團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兵團、創建群眾精神家園、加強維穩戍邊隊伍建設、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的需要。加強兵團法治文化建設要以培育和弘揚“兵團精神”為核心內容。[12]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兵團文化的自身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劉耀霞在《談兵團文化傳承的困境》(2009)中認為,在外部發達國家、國內發達地區文化的沖擊下,兵團文化傳承出現了傳承者缺位、教育缺失以及由于價值觀念影響、新技術發展沖擊和兵團文化自身不足造成的種種困境。[13]席霍榮在《兵團文化生成與變遷的過程及分析》(2009)中指出,國家政治制度是兵團文化中的強制性變遷因素;兵團自我管理的政策、策略是兵團文化中的指導性變遷因素;兵團人個體的集合即兵團文化的主體是兵團文化中內生性變遷因素。[14]白關峰、王玉林在《兵團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成就與基本經驗》(2011)中強調,兵團文化建設的重要經驗在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屯墾戍邊的實踐歷程有機結合;堅持以“兵團精神”塑造屯墾戍邊價值觀,發揮兵團文化引領作用,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要,走出了具有兵團特色的文化建設之路。[15]張全峰在《新時期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研究》(2014)中認為,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要使兵團成為新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典范;成為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引領者;成為先進文化、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成為敵對勢力思想文化滲透的抵御者;能更有效地引領各民族文化轉型,引導宗教文化發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16]白關峰、張全峰在《分眾化傳播視角下兵團傳播中華文化研究》(2019)中指出,兵團在傳播中華文化中要善于設置傳播中華文化議題,順應傳播分眾化趨勢,主動設置傳播中華文化的議題,注重受眾在社會群體意義上的差異性,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的“區別化”“形象化”“細節化”,對受“三股勢力”影響較大的群體加強精準傳播,從而增強兵團在新疆傳播中華文化的效果。[17]王薇在《文化潤疆背景下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研究》(2022)中認為,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要以促進新疆一體多元文化格局,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升各族人民群眾的現代文明素質,增強兵團綜合文化實力為目標。[18]
二、關于兵團精神形成的研究
兵團精神是兵團職工群眾在持續開發建設邊疆、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增進各族人民情感、確保我國西北邊防安全的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紅色革命文化,而凝聚起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方英楷在《弘揚兵團精神 再造兵團輝煌》(1994)中提出,兵團精神是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毛澤東思想和新疆屯墾戍邊事業相結合的產物,是新疆兵團幾代軍墾戰士,用血汗凝結成的寶貴精神財富。[19]李書卷、王瀚林在《論兵團精神對延安精神的繼承和發揚》(2000)中強調,兵團精神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新疆這個特殊的地域,在執行屯墾戍邊的特殊使命中,在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核心內容的革命精神。[20]李海江、劉心鳴在《總結經驗 開拓前進 不斷加強團場精神文明建設》(2000)中指出,兵團精神源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炮火中形成的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21]楊建平在《論兵團精神》(2000)中提出,兵團精神是幾代兵團人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在屯墾和戍邊的偉大實踐中產生的崇高品質的凝結,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同屯墾戍邊實際結合的產物。[22]王小平在《論兵團精神的傳承和獨特作用》(2011)中認為,兵團精神把傳統民族精神與屯墾戍邊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與南泥灣精神一脈相承,創造在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火熱生活中,“有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開拓進取的活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濃縮。”[23]崔建、王玉柳在《弘揚兵團精神推進兵團新型職工思想建設》(2013)中指出,兵團精神是兵團人50多年來社會實踐的升華,經歷了革命戰爭的洗禮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磨煉,是對我黨、我軍優秀革命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兵團人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24]《胡楊精神》一書(2021)指出,胡楊精神流淌著南泥灣精神、抗大精神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在新疆及兵團的傳承與發展。”[25]《老兵精神》一書(2021)認為,老兵精神主要以四十七團老兵為代表的第一批集體轉業官兵,他們以頑強革命意志發揚人民軍隊革命精神,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分裂勢力進行英勇斗爭、與惡劣自然環境進行頑強抗爭,“是在艱苦卓絕的屯墾戍邊實踐中催生出的特殊精神力量。”[26]
《老兵精神》一書(2021)強調,兵團精神是兵團職工群眾屯墾戍邊歷程的生動映射,反映了兵團人獨有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兵團人集體人格的真實寫照。”[27]劉耀霞在《兵團精神的孕育形成與主要內涵》(2021)中認為,兵團精神作為屯墾戍邊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是兵團職工群眾面對特殊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戰勝種種嚴峻挑戰、履行職責使命,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屯墾文化和人民軍隊紅色精神;兵團精神是“對兵團人在屯墾戍邊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的提煉概括。”[28]王小平在《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傳承與發展》(2021)中指出,兵團精神傳承了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下,賡續黨和人民軍隊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在促進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兵團精神。”[29]常俊川在《兵團精神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2022)中提出,兵團精神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思想中傳統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順乎人”,它們成為兵團精神的“優秀思想基礎。”,同時,黨在各歷史時期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等,成為兵團精神產生的“直接思想基礎。”[30]
三、關于兵團精神內涵的研究
兵團精神是幾代兵團人接續奮斗、不斷賦予新的內容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兵團精神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明晰的。1988年,王恩茂對兵團精神作出概括:“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屯墾戍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在此基礎上,人們對兵團精神的認知不斷深化,學術界對兵團精神的研究不斷深入。2002年,兵團黨委明確兵團精神的內涵,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兵團黨委黨校在明晰兵團精神內涵過程中,作出了自身應有的貢獻。
方英楷在《弘揚兵團精神 再造兵團輝煌》(1994)中提出,兵團精神包含四個內容,一是堅持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二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方向,三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四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秀傳統。[31]沙楓在《新時期加強兵團精神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1997)中指出,兵團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屯墾建設,致力于繁榮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全心全意為新疆各族人民辦好事,體現服務精神。二是戍邊守土,致力于鞏固邊防和維護祖國統一的崇高目標,勞武結合,以民對軍,寸土必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三是扎根邊疆,安心兵團,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四是知難而進,開拓進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32]吳珍在《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兵團精神 推進屯墾戍邊事業新發展》(2007)中認為,艱苦奮斗是兵團人精神風貌和崇高品質的集中體現。幾代兵團人“用勤勞血汗和英雄氣魄譜寫了屯墾戍邊的新詩篇,也形成了艱苦奮斗的兵團精神和優良作風。”[33]
《兵團精神》(2021)一書指出,“熱愛祖國是兵團精神的偉大靈魂,無私奉獻是兵團精神的永恒價值,艱苦創業是兵團精神的高尚品格,開拓進取是兵團精神的不懈追求。”[34]劉耀霞在《兵團精神的孕育形成與主要內涵》(2021)中強調,兵團精神孕育于長期屯墾戍邊實踐,內容十分豐富。她第一次對兵團精神的內涵進行了系統闡釋。她認為熱愛祖國是兵團人最真摯的情感反映,是兵團精神的靈魂所在;無私奉獻是以國家為重、集體優先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境界,表現為國家利益和新疆大局貢獻自己力量,不圖回報;艱苦奮斗作為黨的光榮傳統,是為實現特定理想目標而克服艱難險阻的精神狀態;開拓進取就是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也就是自強不息,不斷求得自身的進步和發展。[35]常俊川在《兵團精神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2022)中認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36]艱苦奮斗是其永恒本色,自強不息是其意志品質,扎根邊疆是其家國情懷,甘于奉獻是其崇高境界。[37]《胡楊精神》(2021)一書指出,“扎根新疆”是老兵精神的顯著特征,“熱愛新疆”是老兵精神的價值取向,“屯墾戍邊”是鍛造老兵精神的核心內容。[38]
四、關于兵團精神價值的研究
偉大實踐鑄就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實踐,在兵團發展壯大進程中,兵團精神發揮了激勵中華兒女從五湖四海匯集兵團,為發展壯大屯墾戍邊事業而不懈奮斗;發揮了激勵兵團各族干部職工群眾吃苦耐勞,為忠誠履行黨和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而艱苦奮斗,兵團精神是兵團各項事業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方英楷在《弘揚兵團精神 再造兵團輝煌》(1994)中指出,兵團精神作為兵團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強大動力,是兵團事業勝利發展的重要保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老一輩兵團人依靠兵團精神,戰勝了貧困,得到了溫飽。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的新時期,新一代兵團人依靠兵團精神,“一定能實現富裕,達到小康目標。”[39]沙楓在《新時期加強兵團精神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1997)中提出,弘揚兵團精神,并賦予其時代內容,“過去是,現在和將來仍然是我們兵團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我們兵團事業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支柱。”[40]李海江、劉心鳴在《總結經驗 開拓前進 不斷加強團場精神文明建設》(2000)中指出,兵團精神成為凝聚兵團人、吸引兵團人、感召兵團人的重要力量,它是兵團人的魂系所在。[41]王小平在《論兵團精神的傳承和獨特作用》(2011)中認為,在兵團精神的作用下,培育了兵團人“獨特的人文性格”:鑄就了兵團人“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的品質”;塑造了兵團人寬容大度的胸懷;鑄就了兵團人堅韌不拔的毅力;打造了兵團人勇爭一流的氣魄。[42]張洋在《政治文化視角下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分析》(2016)中,論述了兵團精神對政治建設的時代價值,提出要秉承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思維,打牢政治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遵循黨的基本方針路線,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凝聚主流向上的政治語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先進性,以開拓進取精神取得政治建設的新成就。[43]
《兵團精神》(2021)一書強調,兵團精神對內凝聚力量,對外展示兵團形象,“豐富和增強了新疆地域文化的進步因素,推動了兵團事業發展壯大。”[44]劉耀霞在《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2021)中指出,兵團精神成為更好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精神動力;兵團精神作為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的精神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45]王小平在《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傳承與發展》(2021)中認為,兵團精神是兵團人砥礪前行的寶貴財富。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任務更為繁重復雜,既需要兵團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更需要精神支撐。他認為兵團精神是“兵團人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兵團精神是兵團人再創輝煌的制勝源泉。”[46]常俊川在《兵團精神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2022)中提出,從開發建設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是職責與使命的統一;從深化改革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實踐價值是實干與擔當的統一;從先進文化示范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應用價值是示范性和凝聚力的統一;從社會治理的層面分析,兵團精神的實踐是以人民為中心和守正創新的統一。[47]《胡楊精神》(2021)一書指出,胡楊精神是培養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有用之才的價值導向,是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48]《老兵精神》(2021)一書認為,老兵精神在新時代依然是實現中國夢,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強大精神動力。[49]
五、關于兵團精神的傳承弘揚
每一個時代面臨的具體難題雖然都各具特色,但歷經實踐洗禮和時間檢驗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代人化解難題推動歷史的不竭動力。一代代兵團人在祖國西北邊陲前赴后繼、接續奮斗履行職責使命的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國際國內局勢、疆內疆外局勢不盡相同,但經過血與火淬煉的兵團精神,是每一時期兵團人攻堅克難的動力源泉。因此,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始終是兵團人直面各種風險考驗,切實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精神支撐。
方英楷在《弘揚兵團精神 再造兵團輝煌》(1994)中提出,弘揚兵團精神,首先,弘揚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集中體現在熱愛新疆和兵團,熱愛兵團的屯墾戍邊事業;第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奮力二次創業;第三,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促進民族團結。[50]楊建平在《論兵團精神》(2000)中強調,繼續大力弘揚兵團精神是祖國統一、社會穩定的需要,是兵團事業發展的需要。[51]劉耀霞在《論改革開放條件下兵團精神的整合》(2008)中認為,要把弘揚和培育兵團精神與發展兵團民主政治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加強兵團歷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市場經濟倫理規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充分發揮領導干部帶頭作用和中堅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52]隨后她在《論新形勢下兵團精神內涵的延伸》(2009)中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特別是弘揚兵團精神的開放性、進步性和融合性,不斷為兵團精神做出新的詮釋,增添新的內容,賦予時代的神韻,使兵團精神的內涵得以延伸,以便更好地凝聚兵團人的力量,共創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發展的新篇章。[53]王小平在《論兵團精神的傳承和獨特作用》(2011)中強調,要通過處理好干部垂范與群眾踐行、開放引進與人才交流、教育投入與文化產業、弘揚培育與提煉升華、弘揚精神與創造成就等關系,來弘揚兵團精神。[54]羅素、羅蜀在《弘揚兵團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2014)中提出,要把兵團精神內化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融入開創兵團黨的建設新局面的全過程。[55]
新時代的兵團事業,聚焦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履行維穩戍邊使命,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勵,更加需要大力傳承弘揚兵團精神,用兵團精神凝聚力量、振奮人心,用兵團精神支撐和推動兵團維穩戍邊事業進一步發展。[56]王小平在《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傳承與發展》(2021)中認為,要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做好兵團精神的研究詮釋工作,保持兵團精神強大的生命力。要在實踐中賦予兵團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要彰顯創新不止理念,保持敢為人先的拼勁,增強勇于改革的闖勁,與時俱進推進兵團精神理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不斷賦予兵團精神新的內涵,不斷地為兵團事業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57]王玉柳在《講好兵團故事賡續紅色血脈》(2021)中提出,兵團故事是對兵團精神的生動詮釋,彰顯了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展現了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書寫了艱苦創業的壯志豪情,蘊含了開拓進取的勇氣力量。因此,要用心收集編寫好新時代兵團故事,造就一支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故事的隊伍,讓兵團故事成為激勵新時代兵團職工群眾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強大動力。[58]常俊川在《兵團精神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2022)中指出,兵團精神不僅是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兵團恒久傳承的精神財富。[59]柯偉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的多維度思考》(2023)中認為,新時代要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戍邊實踐中豐富兵團精神的內在特質。[60]《胡楊精神》(2021)一書指出,傳承弘揚胡楊精神,要把胡楊精神融入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不懈追求,融入履行維穩戍邊的職責使命,融入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實際行動,融入講好中國故事新疆和兵團篇章的具體內容。[61]《老兵精神》(2021)一書強調,大力弘揚老兵精神,要教育引導兵團職工群眾賡續老兵紅色傳統、傳承老兵紅色基因,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擔負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精氣神,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兵團新征程。[62]
六、兵團精神研究的深化和展望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要通過持續挖掘歷史素材,與時俱進豐富內涵,創新傳承弘揚方式,不斷深化兵團精神的研究。
一要持續挖掘歷史素材。在數十年屯墾戍邊的實踐過程中,許多兵團精神的忠實踐行者,由于時間流逝而淡出了人民的視野,許多見證了兵團發展歷史或重大事件的重要文物遺存,逐漸流失散落于民間。搶救性采訪尚存于世的老一輩兵團人,廣泛收集保護開發散落的文物遺存,有助于厚實兵團精神的底蘊和增強兵團精神的魅力。
二要與時俱進豐富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的重大歷史時期,兵團人發揚優良傳統,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兵團篇章中,勇于探索、奮發有為,取得了諸多具有時代特色的顯著新成效。因此,我們要根據兵團人這些新鮮的維穩戍邊實踐,與時俱進地總結提煉兵團精神的新內涵。
三要創新傳承弘揚方式。兵團精神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傳承弘揚方式,從兵團成立初期通過“五兵”方式進行傳承弘揚,到后面利用電影、廣播電視進行宣傳推廣,都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隨著自媒體等新的傳播媒介的涌現,兵團精神的傳承弘揚也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傳承弘揚方式,使兵團精神在時代潮流中永放光芒,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6]王玉林.百花艷綠洲正氣貫長虹——兵團文化建設素描[J].兵團建設,2001(12).
[2]王玉林.論兵團文化及其發展[J].中國農墾,2004(4).
[3]劉耀霞.論兵團文化在新疆的地位和作用[J].兵團黨校學報,2005(6).
[4]席霍榮.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兵團文化創新[J].兵團黨校學報,2005(6).
[5]劉紹華,郭愛榮.關于兵團文化先進性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01(1).
[7]李書群,史建玲.大力發展兵團文化為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提供精神支撐[J].兵團黨校學報,2006(2).
[8]席霍榮.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兵團文化創新[J].兵團黨校學報,2005(6).
[9]趙子芳.新疆兵團屯墾戍邊文化及其對民族關系的影響[J].學理論,2011(14).
[10]趙柳成.強化兵團獨特優勢發揮維穩戍邊特殊作用[J].新疆社科論壇,2014(4).
[11]張彥.新疆兵團多民族節慶文化研究:類型與特征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11).
[12]盧大林.加強兵團法治文化建設推動兵團維穩戍邊事業發展[J].兵團黨校學報,2006(2).
[13]劉耀霞.談兵團文化傳承的困境[J].兵團黨校學報,2009(3).
[14]席霍榮.兵團文化生成與變遷的過程及分析[J].兵團黨校學報,2009(3).
[15]白關峰,王玉林.兵團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成就與基本經驗[J].兵團黨校學報,2011(4).
[16]張全峰.新時期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研究[J].傳承,2014(11).
[17]白關峰,張全峰.分眾化傳播視角下兵團傳播中華文化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9(5).
[18]王薇.文化潤疆背景下兵團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2022(4).
[19][31][39][50]方英楷.弘揚兵團精神再造兵團輝煌[J].兵團黨校論壇,1994(Z1).
[20]李書卷,王瀚林.論兵團精神對延安精神的繼承和發揚[C].屯墾戍邊50年.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
[21][41]李海江,劉心鳴.總結經驗開拓前進不斷加強團場精神文明建設[C].屯墾戍邊50年.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
[22][51]楊建平.論兵團精神[C].屯墾戍邊50年.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
[23][42][54]王小平.論兵團精神的傳承和獨特作用[J].兵團黨校學報,2011(4).
[24]崔建,王玉柳.弘揚兵團精神推進兵團新型職工思想建設[J].南方論刊,2013(7).
[25][37][48][61]本書編寫組.胡楊精神[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21:5、13-19、23-26、39-42.
[26][38][49][62]本書編寫組.老兵精神[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21:3、26、37、43.
[27][34][44][56]本書編寫組.兵團精神[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21:3、21、25、43.
[28][35]劉耀霞.兵團精神的孕育形成與主要內涵[J].當代兵團,2021(2).
[29][46][57]王小平.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傳承與發展[N].兵團日報,2021-12-13.
[30][36][47][59]常俊川.兵團精神的哲學意蘊與實踐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22(1).
[32][40]沙楓.新時期加強兵團精神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J].兵團黨校論壇,1997(1).
[33]吳珍.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兵團精神推進屯墾戍邊事業新發展[J].兵團黨校學報,2007(5).
[43]張洋.政治文化視角下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分析[J].科技展望,2016(4).
[45]劉耀霞.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J].當代兵團,2021(11).
[52]劉耀霞.論改革開放條件下兵團精神的整合[J].兵團黨校學報,2008(5).
[53]劉耀霞.論新形勢下兵團精神內涵的延伸[J].兵團黨校學報,2009(6).
[55]羅素,羅蜀.弘揚兵團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4(2).
[58]王玉柳.講好兵團故事賡續紅色血脈[J].兵團黨校學報,2021(4).
[60]柯偉.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的多維度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2).
責任編輯:張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