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偉
本課的課標要求主要為: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新疆地區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了解新疆地區文化藝術與中原文化藝術相互借鑒的史實;知道這一時期佛教在新疆地區居于主導地位及多種宗教并立、和諧共存的狀態。
思政點滲透策略:通過搜集史料,論證儒家思想在魏晉時期新疆地區的主導地位,不斷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小組合作,制作表格,認識新疆與中原地區文化藝術的互鑒,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文化,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觀看視頻,了解法顯、鳩摩羅什傳播佛教的史實,理解魏晉時期新疆地區佛教居于主體和多種宗教并立、和諧共存的狀態,把握新疆地區宗教不斷走向中國化的歷史趨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課程目標一: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新疆地區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
課程目標一思政策略:探究活動一:證明題———論從史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尋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在新疆確立主導地位的相關證據,多多益善哦!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講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日益頻繁, 表現:
1、《秀才對策文》(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西涼時期文書),反映了儒家思想在高昌地區影響廣泛。
2、儒家文化典籍《論語》《孝經》等在新疆地區廣泛傳播。
3、漢語的使用在當時成為普遍現象,新疆地區官方及民間文書基本上使用漢文書寫。尼雅遺址所出土的漢文簡牘、樓蘭遺址中發現的《戰國策。楚策》抄本、鄯善地區發現的晉人《三國志》抄本,高昌地區將《毛詩》《論語》《孝經》作為教學典籍, 都是當地居民學習和使用漢文典籍的明證。
意義:通過學習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在新疆地區深人人心。
課程目標二:了解新疆地區文化藝術與中原文化藝術相互借鑒的史實。
課程目標二思政策略:探究活動二:繪制題———文化交融問題: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用心探究,仔細尋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地區文化與中原文化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互動情況。
表現:
1、音樂方面:新疆(龜茲樂、疏勒樂、于闐樂、高昌樂)史料圖片:波斯傳入的胡琵琶,蘇祗婆善胡琵琶,將龜茲樂“五旦七調”傳到長安,豐富中原樂律。
史料圖片:北齊黃釉瓷扁壺。講解:胡舞圖,圖中一胡服男舞者奔跑騰躍,右手彎過頭頂,左手舞于腰背,四個樂人或演奏琵琶,橫笛等樂器,或擊掌彈指為舞者伴唱。
結論:生動體現了新疆地區與中原地區樂舞的傳播、交流與融合。
石窟繪畫:史料圖片:新疆鄯善吐裕溝石窟壁畫注釋:勾勒人物時采用了較粗的線條,線內用筆略加烘染,使人物形象輪廓分明,立體感強烈,給人以質感,顯得豐滿。
史料圖片:賞析龜茲樂舞、敦煌壁畫、克孜爾石窟壁畫、庫車庫木吐拉石窟壁畫。
注釋: 新疆庫車———帶的龜茲石窟壁畫線條緊勁、連綿、明快流動,墨色和水分運用活潑酣暢,形象傳神,富于動勢,顯現出中原繪面藝術的傳統特征和氣質。
結論: 各族人民吸納了東西方各種繪畫藝術技巧,創造出絢麗多彩的建筑繪畫藝術。
其他:史料圖片:漢文醫方殘簡結論:中原地區的音樂、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百戲、服飾食物、炊具、婚姻禮俗、葬俗文化都傳入新疆地區,影響日益加強。新疆地區的婚姻禮俗、葬俗文化愈來愈多地表現出與中原地區的一致性。
課程目標三:知道這一時期佛教在新疆地區居于主導地位及多種宗教并立、和諧共存的狀態。
課程目標三思政策略:史料圖片:鳩摩羅什注釋:我國著名佛學家、哲學家、翻譯家。翻譯大量佛經,一生致力于弘揚佛教文化,為佛教傳播做出重大貢獻。
視頻:鳩摩羅什史料圖片:法顯注釋:法顯,后秦、東晉高僧,平陽郡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399 年,法顯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 余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4 年,于義熙九年歸國。法顯、玄奘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南沙群島有法顯暗沙以示紀念。
探究活動三:通過對法顯和鳩摩羅什的了解,閱讀教材, 找一找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的佛教中心有哪些?
還有哪些史實能說明佛教的興盛?
佛教中心:于闐、疏勒、龜茲、高昌史實:佛學研究和佛經翻譯十分興盛傳教西域僧人絡繹不絕大量石窟的開鑿,現存有17 個之多史料圖片:樓蘭彩棺(出土于新疆若羌樓蘭古城遺址)注釋:棺木兩端畫有朱雀和玄武圖案,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四方神靈,道教所信奉的神靈。
史料圖片:塞人、祆教與伊犁出土文物結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地區佛教十分興盛,與襖教、道教等和諧共處、并行傳播。最早傳人新疆地區的襖教,與其他宗教始終處于和諧共存的狀態。
在教學實踐中, 其實每一節課都有豐富的史料,在課堂講授時,使用文字史料、歷史地圖、古畫壁畫、網絡影視資源等豐富多樣的史料,對于這些史料,我們要進行潛心的研究并結合考古發現和圖片進行斟酌和再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誦讀教材觀點、解讀教材觀點等方式,強化政治認同和學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