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應運而生。
在指導學生習作時, 我就是運用多媒體的圖文并茂,創設豐富生動的習作情景,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提高習作課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習作指導 圖文并茂 習作課效率
正文:一直以來,習作教學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尤其是農村小學,在教學中存在習作難教,習作難寫的現象。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根本不能激起學生的習作興趣。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應運而生,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提高習作課效率。
一、變文為圖,由圖習作,激發興趣
傳統習作題目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現的, 枯燥無味,激發不起學生習作的興趣。如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五次習作寫“你熟悉的一種動物”。由于二年級學生抽象思維比較弱,看到這個題目,往往望題興嘆。因為二年級學生對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有了興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新課標提出:“習作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要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習作興趣上,讓孩子愿意習作,熱愛習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我為了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習作素材。課前收集了很多動物的資料,包括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愛好、本領等,借助教學軟件制作成課件,以圖畫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就能在濃厚的興趣中樂意習作,輕松愉快地寫出好的文章。
二、變單幅圖為組合畫,解決教學重點
在看圖習作教學中,雖然圖畫一目了然,但學生習作依舊茫茫然。這除了小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不強外,其中孤立的圖畫往往難以啟發學生的想像力是主要原因。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依據題意將單幅圖制作設計成一組相關聯的圖畫,展示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圖畫內容更加豐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習作口語表達能力。如:語文版二年級上學期看圖說話《小鴨子得救》,課本上只有一幅濃縮的場景畫面,孩子們難以看懂,說話練習難度過大。我通過軟件設計這樣一組圖畫。屏幕上的畫面生動、形象、具體,學生不僅能夠正確流利地說出圖畫內容,而且對“它們是怎樣救小鴨的,誰的方法最好”一看就明白了,這樣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寫出的句子生動準確,效果達到最佳。
三、畫面變靜為動,突破教學難點
為培養小學生的觀察、想象等能力,每冊書中都有一定的看圖寫話或看圖作文,但書中的圖畫的動勢畢竟是一種定格, 限制了小學生的理解力與想像力。為了打破這一局限,我在習作教學中通過軟件把圖畫過程設計成三維動畫的形式。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看圖寫話內容是:1937 年8 月28 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的真實情景。其中我以“小男孩為什么哭”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我將書中圖畫設計制作成三維動畫,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我認為使用多媒體指導小學生習作教學,能達到教學中的最優效果。
總之, 多媒體輔助習作教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且方便、快捷、新穎、生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習作思路,大大提高了習作教學效率,克服了習作教學的種種困難,讓老師們看到了習作教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