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摘要:自主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課堂工作量,但需要教師事先做好課堂設計和組織, 精心規劃好課堂教學的流程,選擇合適的課堂活動,并科學指導、啟發學生,讓學生的自主學習順利進行。文章就小學信息技術自主課堂的設計與實踐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自主課堂
引言
新課標強調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 將傳統教學活動過程教師講解、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摒棄,引入自主課堂,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平臺。
一、提供自學資料,培養自學習慣
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因此學生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要設計自主課堂,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教師可以提供自主學習的材料和資料,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往教師通常會安排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因此在自己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關知識[1]。提供自學資料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進行指導,要突出核心知識點,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讓學生能夠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甚至還能夠跟著操作。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并提供探究空間,比如可以提出現實的問題,或者呈現具體的任務。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想法。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引入一些游戲化、趣味性的元素,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打地鼠、吃蘋果等,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訓練,熟悉鍵盤。教師也可以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情境,加強信息技術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以此來引出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學習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還可以嘗試任務驅動學生學習。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設置一定的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呈現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并有效訓練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的實踐性非常強,教師可以圍繞關鍵的信息技術操作設計學習任務,將其貫穿在課堂上,以此來引導學生探究,實現自主學習。
三、關注自主評價,實現有效反饋
教學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沒有體現學生的評價主體性。在自主課堂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也是評價的主體,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方式,讓學生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2]。學生在同伴互評中對他人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進行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更加全面、精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并糾正過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行為。教師要引入多種評價手段和方式,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制定評價標準,為學生的評價提供導向,減少評價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充分發揮出評價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自主課堂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打造自主課堂, 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料,并創設教學情境,引入適宜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思考和探究。教師還要重視教學評價,引導學生自主評價,實現有效的反饋,完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益。自主學習助推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小學生(中旬刊),2022(05):79-81.
[2]索艷輝。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自主探究的實施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2(Z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