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
語文教學應是開放式的,是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學習語文,能激起學生的表現欲、講話欲、表演欲、特長展示欲,讓學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樂感。同時語文學習也應是學生的心靈活動, 應是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求知求真的過程。在流淌著個性化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著審美的愉悅,定能多角度地詮釋課堂的內容。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思考、想像、寫作,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顯示自己的個性。為此,我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作如下探討:
一、全面樹立“把課堂交給學生的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廣大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為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盡快步入新課改行列,我一方面積極參與各方面培訓;另一方面經常擠時步入新課改走在前面的名師課堂,向他們求取真金,樹立把課堂交給學生的意識。新課改的意識逐漸占據了我的大腦,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然的行動。老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的行動在我班的語文課上越演越烈,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效果也突顯出來了。
二、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1、改變傳統的導入模式,導入體現以生為主體
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童趣》這篇文章時,我的導入設計是這樣:①四人一小組,分別講一個童年難忘的趣事。②全班集中由同學自主舉手,然后抽2—3 名同學各講一件童年趣事。事畢,掌聲響起來。③師請一名同學小結。先后對此活動總結,并引導全班同學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最后自然過渡到《童趣》。
再例如:我在組織同學們學習《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時,我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①師問:天氣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外出活動重要嗎?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然后各位講一下天氣與學習、生活、外出活動有關的故事。②全班集中,請2 至3 名同學給全班同學講。③師作結:首先掌聲響起來,感謝同學的精彩故事,接著師說:“今天我們在家要知道天氣情況,非常簡單—看天氣預報,然而當我們出門在外又不具備條件時,要知道天氣情況時怎么辦? 請同學們與我一起走進《看云識天氣》,它會告訴你。”古人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精彩的導入定能引領學生走向成功的課堂。
2、引導學生合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要逐漸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些能力從何而來? 精心設計教法并組織實施至關重要,此環節我是這樣做的:①短小優美的文章,還朗朗的讀書聲于課堂。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就是先采取各種方式讓學生讀, 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抓住了春的哪些方面進行描繪,結果大多數學生都能說出(春草,春花,春雨和老少迎春),②一篇課文側重培養學生一至兩個方面的分析能力,一篇文章什么能力都想培養,結果什么也得不到。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中國石拱橋時》,此文我就只側重培養學生學習說明文中說明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這一能力, 教案中我的分析過程和對問題的探究設計都圍繞抓特征而展開。③巧妙合理的板書設計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板書設計就像一則精美的廣告,令人難忘。為了提高課堂效益,我對此非常看重。例如:我在教《看云識天氣》時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我制作了一課件,在網上搜集了與文中有關的云彩圖片放在一側, 正中在對應的地方留出空位(分析時先讓學生找出文中說明相關云彩的語句,然后進行逐一補充),再后面也留出相應的空位(分析時讓生找出何種云彩將要出現什么天氣的語句,再補上),最后留出空位,讓生總結出說明方法。利用此板書,在引導生分析課文時,一邊分析,一邊補充。課文分析完,內容也補充完,下課時重要內容全部得以展現。
三、講究聽課技巧,注意聽課方法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 是舉疑解難的過程。聽課方法得當,習慣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課堂的每分鐘有效地得到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聽課的方法與習慣養成上,由于每個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特色各異,語文教師在剛開始接受新班級授課時,都有一個了解、融通、適應到默契的過程。
適應與默契。首先老師要適應學生,適應學生的基礎,適應學生的特點,關鍵要適應學生以往語文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其次老師要放開架子讓學生適應自己。適應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個學生不同的神情,老師能體察出對知識的掌握運用程度; 老師的每一種神情、動作,學生都能體會出所傳遞的知識信息。
當然,良好默契的語文學習氛圍的養成,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難點,也是閃光點,它要求教師:教風民主、知識全面、思維敏捷、駕馭課堂嫻熟自如,調控得心應手。
特別表現在學生質疑問難題上教師要堅信:態度上只有沉下來,學生的問題才能提上去。同時,師生都應明白這樣幾句話:舉疑不在大小,不會則難;解疑重在點撥,喻則善教;求知不應待知,自得才樂;知識重在探究,積累乃博。
四、滲透德育,鞏固遷移,提高能力
結合課文內容對生進行德育教育都是我每節課堂設計不可少的內容之一。例如,我組織學生學習完《論語》十則后,作結時,我引導學生先歸納出文中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的名句,然后請生說感想,談體會,事畢學生受到很大的振動,特別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想。學生是談得振振有詞,激動萬分。后來寫作文時,部分學生還引用了此文中的許多名句進行說理,啟發讀者,教育他人。
在課堂教學后的遷移練習,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合適的消化土壤,從而使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鍛煉和培養。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初中語文教學的成敗,教師要把握好語文教學效果的地位,予以充分重視,在有效使用教材的同時密切聯系生活,為成功的初中語文教學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