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賀霞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明身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對學生加強合作交流素養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合作交流素養是數學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素養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1、如今我國高中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1.1形式大于內容
課堂上,教師將過多的時間用于分配小組,但分組的合理性卻并沒有得到保障, 小組之間的差異巨大,部分小組完成任務的質量不高。遇到問題就要求學生合作討論,沒有綜合考量問題的探究價值,是否具備合作學習的意義,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沒有負起監督、指導的責任,課堂上看似學習氣氛濃厚,實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其中, 還有部學生在過論一些無關的問題。
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說僅僅體現于形式上,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1.2合而不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但許多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思想來組織合作學習,活動形式也較為陳就,沒有從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徹底脫離出來,具體體現為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權不多,不能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因此,總是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頻繁發言,成績稍差的學生和學困生絲毫沒有存在感。
2、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1建立合理的合作交流學習小組
加拿大著名合作學習研究專家庫埃豪認為:在小組形成上,異質小組的運用最為有效。在一個合作小組內,只有當學生的學習成績、語言發展、家庭背景和學習風格呈現出不同的水平時,生生之間才更容易形成合作局面, 因為這樣的合作能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形成學生之間的相互吸引,達到共同進步的合作目標。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交流學習小組建立要克服隨意性,不流于形式,要科學的把握合作交流學習小組的分組原則,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因素,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編組。組間同質為班級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提供了保證。組內異質右為小組內部互換幫助提供了可能, 小組人數以四至六人為宜,采取前后位的做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合作交流,學習的場所。每個小組成員在組內承擔相應角色,如組長,記錄員,協調員,成果發言人等,明確各自的責任。同時,教師在活動中要及時發現問題,對于不成功的組合體要調整重組。倡導面對面、人人活動,避免小組只是一、二名學生談論活動,宗旨是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確保全組學生主動參與,互動有效,共同實現小組學習目標。
2.2選擇合作交流學習的內容要注重實效性
新課程標準提們交流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要合作交流學習。應注意適當地選擇:不能搞花架子,在一堂課上盲目地多次進行合作交流。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利用類比聯想、合作交流學習達成共識。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情境的問題,靈活地運用合作交流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的問題要難易適度,如果合作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用思考就可以解答,小組合作就會流于形式;如果設計學習的問題太難,學生則會不知如何入手,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使學生對合作學習失去興趣。所以通常應選些富有挑戰性、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課前準備,課中進行合作學習,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小組學習活動的熱情,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創造性。
3、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是學生合作交流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合作交流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讓合作交流學習能互動有效進行,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工作,并進行指導,對各小組的活動要全面了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1課前任務驅動
在現有條件下,只要教師布置得當,課前的自主學習亦能體現效果。例如,教師安排學生預習新課內容,強調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進而理解并思考相應知識會以何種形式呈現,然后后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與講解,保證成員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達到50%。若課前任務只是預習,恐怕學生只會嘗試記憶,達不到預習的目的。問題形式應較為開放,學生要想達到有話說的目的,必須借助相關資料,經過認真思考才可。如此,便可使學生在預習中進行思考,并對教學內容形成應有的印象。
3.2課堂探討協作
合作學習模式要將課堂變為學生展示的舞臺,教育的出發點是積極正確的,但也有其擔憂,若舞臺成為個別人或者小部分人的獨秀場, 合作學習將部分存在,最終導致的結果將是兩極分化嚴重。因此,教師要盡力排除這些不平衡的現象,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人參與的局面,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和成功的機會,體驗合作交流的愉悅。為此,要在引導學生提高合作交流意識的基礎上,鼓勵每個學生大膽質疑,提出看法,即使提出的是錯誤的觀點和問題,也要允許,不要批評,更不能打擊諷刺,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形成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寬松課堂氛圍。
3.3課后監督互助
小組合作,若單一體現為課堂的互助探究,則不能更好地體現合作用。合作還應體現在課后的作業互批。
但學生的互批并不理想,對照答案,學生的關注點是最終的數字,而不是解題呈現的思路、過程;錯誤的選擇題、填空題,不進行修改,或者只在旁邊寫上正確的答案,未做任何批注;解答題的完成效果更差。除此之外,作業互批表現的常見形式是通篇的紅色對勾。對于自主性差的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及互批,作用微乎其微。即便課堂知識形成,沒有課后鞏固作為加強,學習效果將不盡如人意。
3.結束語
僅依靠耳朵的聽、眼睛的看,知識的保持率很低,必須調動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每個環節,自己研究、小組研究探討、聽伙伴講、給同學講。小組合作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輔以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的相關結論,以高效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學習。相同時間的學習,狀態是輕松的,效率是高效的,知識的保持率也是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