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導論》作者:聶長久,韓喜平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社ISBN:978-7-5111-2684-9出版時間:2016 年2 月定價:42 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現代化建設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十分重要,其不僅僅是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抓手。基于此,社會主義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理念,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現代化建設之路。由聶長久、韓喜平編著,中國環境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導論》一書中,提出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的思想理論、基本原則、方法基礎及社會解讀等內容,對當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刻總結了當前社會所需的生態化、現代化建設思想,可以說是環境保護、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有效參考資料。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導論》一書內容豐富,共五章內容。導論部分在第一章之前,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內在邏輯和現實意義進行了簡要闡述。第一章從基本原理角度介紹了生態倫理的思想基礎和可行原則。第二章從歷史發展角度解讀了經典書目中對生態倫理的認知。第三章剖析了當代歷史背景下,西方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科學認識和基本發展情況。第四章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角度總結了近代中國生態倫理的嬗變歷程,突出了中國特色化的生態倫理思想核心。最后一章著重闡述了中國生態倫理的內涵與發展路徑,從對策層面明確了今后的生態建設方向。
參閱該書可知,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中不僅包含政治建設、物質建設、精神建設,而且有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提出了思想闡述和方法指導。基于此,參考該書理論,本文提煉了幾種適合中國現代化生態道路的建設方向。
其一,堅持工業化與生態化銜接。中國在工業化建設進程中,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為保證工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結合生態化建設,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工業資源開采中,需要不斷嘗試新能源代替舊能源,嘗試復合型材料代替傳統水泥鋼筋材料。在工業實踐中,需要工業生產企業注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循環系統的良性運轉,建立以產品為核心的循環性產業體系,將工業耗能降到最低,同時要加強生產全過程的監控工作,注意及時調整能源消耗體量規劃和能源利用方案。在工業生產末端,需要注重對工業廢棄物的無污染處理和可再生處理。如針對一些毒副作用小、對環境影響小的原材料可以加工再利用;針對一些有害垃圾、不可再生的廢棄物可經過生態化處理之后再進行排放和集中處理,確保工業生產過程的生態化。
其二,堅持生態化和現代化結合。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標的基礎和有力支撐。具體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需要堅持生態化原則,放緩城市化發展速度,注重城市的社會和諧、生態循環這一轉型方向,大力發展鄉村生態、農業生態產業,縮小中心城市和周邊鄉村地區的綜合差距,優化空間集聚的承載力和空間結構。堅持適度性原則,以地方實際發展情況為依據進行科學空間規劃,不過度開采、破壞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合理設計建筑、教育、娛樂、生活等空間的配比,創造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環境。
其三,堅持科技化和生態化融合。科技創新是生態化的第一動力。生態文明發展日益受到嚴峻環境的考驗,需要依靠更多、更高精尖的科技創新來創造天藍、水清的和諧社會。基于此,需要社會產業最大限度重組能源結構,將綠色化原則、科學發展觀理念滲透到科技創新的全過程,從頂層設計完善生態化科技規劃方案;緊跟時代前沿,瞄準時代關注的關鍵科技問題,如航天、潛海等問題,重點在特殊領域進行科技攻關;搭建科技生態化的產學研平臺體系,加大科技研發資金、設備、人才等資源的投入,做好科技生態化創新的后勤保障工作。
綜上所述可知,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對于指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理論研究和實踐邏輯中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基于此,密切跟蹤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的前沿研究動態,用以指導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現實阻力,全方位、立體化探索具有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轉型方向和現實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