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晨明 方邦江 鄔鑫鑫 林 玲
(1 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咸陽,712046; 2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200032)
眩暈是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眩為眼花,暈即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1]。其主要是因情志不遂、飲食內傷、痰濕中阻、失血內虛勞倦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虛上犯腦竅或精血虧虛,清竅失養為基本病機。臨床上輕度患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船車,旋轉不能自控出現站立困難,或伴有汗出、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癥狀[2-3]。眩暈常見于梅尼埃病、高血壓、貧血多種內科疾病中,是臨床中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4]。目前臨床上西醫治療眩暈的藥物多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不良反應,而中醫藥通過辨證論治,在治療和緩解癥狀方面有獨特優勢,顯示出較好的臨床療效。
中國中醫藥學會、嘉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等合作推出的“九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規劃項目《中華醫典》收錄中醫學古籍約1 156部[5]。本研究通過檢索整理《中華醫典》中明清醫案治療眩暈的相關文獻條文,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所涉及的方藥進行深入挖掘,對藥物性味歸經、高頻次使用的藥物、藥物配伍及核心組合等用藥規律進行分析[6],以期為臨床治療眩暈提供思路。
1.1 方劑來源 以第5版《中華醫典》作為數據資料來源。
1.2 納入標準 以“眩暈”“旋運”“眩”“頭?!薄邦^旋”“風頭?!薄把5簟薄暗粞!薄把C啊薄把F汀薄懊把!钡葹殛P鍵詞進行篩選檢索納入。
1.3 排除標準 將篩選檢索結果進行上下文解析:1)去除不屬于“眩暈”病癥范圍的條文;2)去除文獻中記載不明確,或只有條文但是缺少方藥的條文;3)去除藥物記載不詳細的條文。
1.4 藥名標準化處理 按照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藥學》的中藥命名規則對處方中的中藥名進行標準化處理[7-8],例如將“明天麻”統一為“天麻”,“云苓”統一為“茯苓”,“柴葛根”統一為“葛根”等;如果不同炮制方法嚴重影響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以及功效時仍需要保留其原藥物的名稱,如生地黃等。
1.5 數據錄入及核對 根據上述納入篩選和排除標準,從篩選出的醫案文獻中提取相應處方,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中,錄入后,對文獻數據進行核對,實行一人錄入、一人審核的方案,從而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6 數據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統計報表”及“數據分析”2個模塊進行數據挖掘分析,采用頻數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無監督熵層次聚類分析等方法[9],可得到藥物頻次、四氣五味及歸經統計、常用藥物組合、藥物間的關聯規則、核心組合和新方組合,并通過網絡展示圖進一步說明。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中華醫典》中693條符合關鍵詞的條文,篩選出152首治療眩暈的處方,含219味中藥。
2.2 用藥頻次分析結果 使用頻次≥20次的有21味中藥,排前5位的是茯苓、陳皮、菊花、白芍、天麻。見表1。

表1 使用頻次≥20次的藥物(次)
2.3 四氣五味及歸經頻次分析結果 對涉及的219味藥物進行四氣五味及歸經頻次統計,結果發現四氣中使用寒性、溫性的藥物較多,分別占36.53%、36.38%,其次是平、涼、熱。見表2。五味中使用較多的是甘味、苦味和辛味的藥物,分別占35.22%、29.37%、23.07%。見表3。藥物歸經主要以肝經為主,其次是脾、肺、腎經。見表4。

表2 藥物四氣統計結果

表3 藥物五味統計結果

表4 藥物歸經統計結果(次)
2.4 基于關聯規則的分析組方的規律 將支持度個數設置為“18”、置信度設置為“0.6”,通過模塊中“用藥模式”對處方進行組方規律分析,獲得14組關聯藥物組合,涉及10味中藥:陳皮、茯苓、半夏、白術、天麻、刺蒺藜、菊花、白芍、橘紅、人參。見表5。對藥對進行“規則分析”,分析藥物之間的關聯規則,得到11組藥物間的關聯規則。見表6。最后構建藥物之間的對應網絡展示圖,呈現其核心藥物間的關聯規則。陳皮、茯苓、半夏、白術、天麻是治療眩暈最常用的核心中藥。見圖1。

圖1 藥物間關聯規則網絡展示

表5 方劑中出現頻次≥18次的藥物組合(次)

表6 方劑中藥物間的關聯規則
2.5 基于熵聚類的方劑組方規律分析
2.5.1 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 根據方劑的數量,通過經驗判讀以及各種參數提取數據的預讀,設置相關度為6,懲罰度為2,進行聚類分析,得到方劑中2種相對藥物之間的關聯度,將關聯度0.025以上的藥對按關聯系數由大到小順序進行列表。見表7。

表7 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
2.5.2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藥物核心組合分析 以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結果作為基礎,將其按照相關度及懲罰度的數值,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分析,提煉出相關核心組合10組。見表8。網絡展示見圖2。圖中黃芪-甘草-柴胡、干姜-桂枝-紫蘇子、熟地黃-牛膝-枸杞子、半夏-茯苓-枸杞子、白芍-阿膠-牡蠣是治療眩暈5組核心組合。

圖2 新方核心組合藥物網絡展示

表8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治療眩暈藥物核心組合
2.5.3 基于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分析 基于在上述核心組合提取的基礎上,運用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出治療眩暈的新處方5個。見表9,圖3。圖中干姜-桂枝-細辛-紫蘇子、升麻-川芎-制天南星-黃芪-甘草-柴胡”等組合是治療眩暈無監督熵層次聚類新處方。

圖3 新處方藥物網絡展示

表9 基于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
眩暈作為臨床中常見的病癥,其特點為病程較長,難以治愈,容易反復發作等。該病的發作可能非常嚴重,反復發作可導致繼發性焦慮、抑郁、恐慌等[10-11]?!饵S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12]闡明眩暈多由肝風內動,上擾清竅,而致眩暈?!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币约啊靶南掠刑碉?胸脅支滿,目?!盵13],論述痰飲上蒙腦竅,或痰飲中阻,導致氣血運行失調,而引發眩暈。張介賓亦有“無虛不作?!敝訹14]。揭示眩暈病位雖在腦竅,但與肝、脾、肺以及腎的關系極為密切,久病氣血失常,臟腑陰陽虧損,亦可發為眩暈?!度数S直指方》中“瘀滯不行,皆能眩暈”[15],證實瘀血致眩之論。
綜上所述,本病的發生常責之于肝、脾、肺、腎等臟腑功能失調,以及風、火、痰、瘀、虛等病理因素。因此,遣方用藥需要多以歸經藥物,辨證施治,治病求本。
本研究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挖掘《中華醫典》中明清醫家治療眩暈遣方的用藥規律,得出眩暈治療的藥物使用頻次及性味歸經、配伍以及核心組合藥物的關聯規則等,并探索出新處方。
前21位的高頻藥物按照現代中藥功效分類法主要有8類:1是平肝熄風藥,如天麻、鉤藤、刺蒺藜、石決明、牡蠣;2是補虛藥,如當歸、熟地黃、白芍、白術、甘草、人參;3是化痰止咳平喘藥,如半夏、橘紅;4是清熱藥,如牡丹皮、梔子、黃連;5是利水滲濕藥,如茯苓;6是理氣藥,如陳皮;7是解表發散風熱藥,如菊花、桑葉;8是安神藥,如茯神。其中,平肝熄風藥與補虛藥使用的數量與總頻次最多,且這類藥物多歸肝、脾、肺、腎經,說明用藥以平肝熄風藥為主體,總治則以平肝熄風為主,同時輔以調補脾腎、益氣養血、瀉火、化痰、逐瘀和其他辨證加減藥物。
從《中華醫典》文獻中治療眩暈所用中藥的四氣頻數統計發現,中藥以寒、溫、平為主,用寒性藥物,是因其有瀉火熱、清化痰濁之效;溫性藥物具有燥濕化飲、行氣血之功;平性藥取其滋陰降火,滲濕利水之功。對于一病一證的眩暈患者,應對癥用藥,對于夾雜多種證候的患者應諸藥聯用,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從而體現出眩暈寒熱錯雜證的中醫辨治理論。
對治療眩暈的藥味頻數統計發現,甘味居第1位,苦味居第2位,辛味居第3位。甘味具有補、和、緩的功效,亦可調和諸藥,在眩暈治療中起到補氣和緩、補益正氣的作用,如甘草、大棗等[16]??辔毒哂心苄?、能燥、清熱涼血的作用,在眩暈治療中多針對情志內傷的火郁、痰火而引發的眩暈,如黃柏、黃芩等[17]。辛味藥具有行散、潤燥等功效,在眩暈中可解表、通竅行氣,如半夏、陳皮等[18]。
歸經以入肝、脾、肺、腎和心經居多,眩暈主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陽亢于上;或氣血虧虛所致,而氣的生成有賴于脾、肺二臟;再或腎精虧虛,髓海失于充養,則易發眩暈[19]。并且,肝陽上亢主歸肝、脾二經,既要注重平抑肝陽,還要兼顧健脾補虛以充氣血,養肝陰等。氣血虧虛證主歸心、脾二經,以補益心脾為重[20]。腎精不足證則脾、腎、心、肝經用藥均多,因該證型患者往往年老體弱,久病多虛,累及多個臟器,治療上要注意顧護先后天之本,同時輔以平肝養心。
對構建的“組方規律”進行解析,發現常用核心藥對有:陳皮-茯苓,半夏-茯苓,白術-茯苓,茯苓-天麻,半夏-陳皮,茯苓-刺蒺藜,半夏-天麻,陳皮-天麻,陳皮-白術,菊花-茯苓,半夏-陳皮-茯苓,白芍-菊花,橘紅-茯苓,人參-白術等。從核心藥對得出,常用的配伍藥物多具有化痰熄風,健脾祛濕,益氣活血,祛風通竅的功效。在核心藥對中常用到的陳皮、茯苓、半夏、白術、天麻、刺蒺藜、菊花、白芍、橘紅、人參這10味藥也均是治療眩暈的常用藥物,此10味藥為半夏白術天麻湯、二陳湯、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中的重要組分。其中,半夏白術天麻湯是在祛痰方劑二陳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具有燥濕化痰、息風止痙作用?,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調節大腦中神經遞質水平以及活性異常,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炎癥介質產生,抑制炎癥反應等作用[21]。六君子湯是由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衍化而成,具有健脾止嘔,祛濕化痰之效。孫亮等[22]研究表明,六君子湯具有抑制炎癥作用,同時對心腦血管疾病也具有治療價值。在方劑的用藥規則分析中,半夏,陳皮=>茯苓,置信度約為0.76,可看出治療眩暈側重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3藥亦是二陳湯以及半夏白術天麻湯重要的組成藥物。綜合分析,明清醫家治療眩暈以治痰為重,痰是病因,眩暈是結果,主要因患者習以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者過饑體倦等,以致脾胃陽氣虧損。使得運化失司,聚濕生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最后形成眩暈[23]?!兜は姆āゎ^眩》謂:“頭眩,痰夾氣并火,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以有濕痰者,有火痰者?!盵24]論述因痰濕、痰熱亦可導致眩暈。同時根據相兼的不同致病因素,采用不同方藥辨證論治。本研究中治療眩暈常用核心藥物組合中也多為補虛、滋陰、利濕、化瘀之品單用或聯用,皆體現臨床治療本病應審證求因以治其本,針對癥狀靈活進行藥物加減。
進一步聚類分析得到5個新方組合。其中,新方1具有補益氣血、斂陰潛陽的作用,用于氣血虧虛之眩暈;新方2具有益氣升陽、燥濕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療氣虛下陷之眩暈;新方3具有滋補肝腎的作用,用于治療肝腎虧虛之眩暈;新方4具有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療痰濕中阻之眩暈;新方5具有溫陽通絡散寒的作用,用于治療風寒阻絡之眩暈。這些新方療效有待臨床進一步篩查驗證。
綜上可知,明清醫家在眩暈的病機認識方面,因痰致病的思辨占比較多,因此在辨證施治上,治痰為重,兼以護脾益氣,調養肝腎。為臨床論治眩暈提供理論基礎和思路。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