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江西蓮花縣供電公司 朱艷紅
科幻給我們以無限的想象空間。第一次看科幻片,我讀初中。那是一部名為《大西洋底來的人》的電視劇,后來又看了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近幾年,又陸續看了由劉慈欣作品改編的打開中國科幻電影的力作《流浪地球》系列,我這里要說的就是2023年春節期間上映的《流浪地球2》。
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的家園。然而當地球面臨巨大災難,宇宙之路危機四伏,全人類的團結并不是一件易事,潛伏的敵人和未知的危險隨時可能降臨,末日倒計時的鐘聲在每個人心頭響起,在危急關頭人類又是靠著什么可貴精神才能化險為夷?
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時代的精英們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影片有三條情節線索,第一條是以航天員劉培強為主角展現家庭親情與實施移山計劃;第二條是圍繞圖恒宇和人工智能Moss展開數字生命的探索;第三條是以周喆直為核心展現聯合政府的高層政治博弈。三條線索在太空電梯危機與月球危機兩大事件中交織并進。

影片一開始出現的太空電梯,令人震撼,極具視覺沖擊力。值得一提的是,據說這個太空電梯基地里許多可行駛、可作業、可變形的UEG地球聯合政府機械設備,都是徐工集團根據導演團隊要求用實物改造出來的,這些裝備在現實中是能夠在多種復雜施工場合派上用場的“大家伙”。可以說,《流浪地球》系列中眾多天馬行空的想象得以落地,離不開像徐州重工等大國重器的參與。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給中國科幻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實現了文藝作品與科技實力的同頻共振。
影片中,圖恒宇冒著種種風險上傳女兒丫丫的意識,以延續其生命;劉培強應聘領航員的動機,是為了獲取家屬在地下城居住的資格。雖說他們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他們也是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這些都是科幻片中的人性化表達。影片中還反復出現圖恒宇的女兒圖丫丫不斷地問“爸爸,這道題怎么解?”“這里為什么這么黑?”看得直讓人心酸掉淚。
而圖恒宇與馬兆對人類生命的本質、數字生命的倫理困境等問題展開的探討,是對人類物種本身尤其是人類身體性的一種質詢。正如馬兆在臨死前發出的告誡:“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該片的導演郭帆曾說過:“科幻電影最核心的依然是情感。”靠著父親延續了生命的圖丫丫,當父親溺水幾乎完不成任務時,她記住了密鑰,并在危急關頭,拯救了全人類。當父女二人重逢在數字世界中,情感的延續,生命的拓展,在荒涼世界里出現的溫馨美好的畫面,更是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些普通觀眾。
影片結尾發生的核爆月球,是深度和廣度的延伸,讓影片的主題得到了升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對于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將這句古詩放到影片中,在核爆月球之時說出更是有著深遠的意義,充分表達了我們對即將消失月球的特殊情感,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