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澤 任海軍,2
(1.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蘭州 730100;2.蘭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 甘肅蘭州 730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敝袊浆F代化是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是通過不斷探索,在實踐中總結升華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內在發展規律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國情與社會環境復雜,現代化探索道路充滿艱辛與曲折,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不僅需要考慮下一步現代化發展的方向與目標,更要思索實現現代化的模式與路徑,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目標明確指明了下一步發展路徑。
二十大報告同樣也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之一便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順應我國基本國情和新時期世界發展大趨勢,中國式現代化突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經濟高質量發展又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探索與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轉變,對正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淵源可從多個角度去追溯理解,其中不僅繼承、升華了中華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有著對人類文明深入的思考,而對其影響最為深遠的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深入思考東西方發展結構、發展模式、發展規律的不同,得出東西方注定要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的結論,這為現代化思想提供了支撐。而馬克思的辯證唯物史觀,因其包含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只有我們始終堅持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理解,堅持制定實現現代化的正確措施方案,我國的現代化事業才可穩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念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依靠人與自然,發展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發展始終貫穿其中,伴隨著我國內部環境的不斷變化,過去以粗放式為主的發展方式顯出弊端,對環境的壓力與破壞力不言而喻。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思想聚焦在集約式發展、綠色化發展、協調性發展,更是將高質量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必然選擇。
歷經五百年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從“空想”階段轉換為“科學”階段,從“蘇聯戰場”轉向“中國戰場”,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到社會主義陷入困境,對社會主義探索的步伐不曾停歇。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隨著對現代化的持續探索,社會主義文明也隨即發展起來。不論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還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或者是進行改革開放,抑或是現代化進入新時代,現代化的探索都為社會主義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理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則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標志著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也意味著現代化進入了新時代。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視角審視,中國式現代化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發展是第一要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則是必然選擇。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中國式現代化同樣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這一美好愿景實現離不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定是社會主義探索道路上的必然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三新一高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目標,從宏觀角度而言,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享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建設成果;從微觀角度而言,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在資源、設施、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共享。共享發展不僅體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體現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必然選擇。這不僅可以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兩極分化問題,也可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公有制為主體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因為公有制可以保障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分配方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意味著只有通過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經濟發展體系,健全現代化經濟保障制度,才能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明了人與自然應保持一種共生關系,而不是依附關系,經濟高質量發展依賴于綠水青山,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時代特征。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效率性目標,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經濟發展從過去的粗放式發展轉變為集約式發展,從注重總量式發展轉變為注重人均式發展,這是新階段實現中國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敝袊浆F代化不僅是當代人發展的現代化,更是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時代下,我們享受著物質上帶來的富足,但同時也要注重良好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對生命健康帶來的影響,注重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始終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新發展階段下,我們在物質文明得到滿足的前提下,表達出了對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統一好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協調發展是促進這一目標的必然選擇,因此也賦予了這一特征豐富的經濟意涵。協調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均衡性目標,協調涉及方方面面,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協調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無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社會發展將會持續性陷入停滯發展的狀態,將會阻礙現代化發展的前進步伐。實現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相統一,才能保障社會穩步發展、勞動者積極向上。解決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只有這樣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而是在實現經濟總量目標的同時解決好分配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緊緊抓住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更加有效地解決當前我國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民生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衣食住行與人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醫療、保險、救助、補貼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做好國民收入再分配工作,提升國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要優化收入再分配制度,統籌效率與公平,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分好蛋糕,國家應發揮好政府補貼及轉移支付的作用,重點關注低收入弱勢群體收入分配問題,防止因非個人努力而獲得巨額財富的情況,在縮小群體收入差距的同時,也要縮小代與代之間的收入差距。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鄉村振興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二十大報告中也強調,要不遺余力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我國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依舊存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實現鄉村振興可以有效縮小收入差距。目前,脫貧攻堅任務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脫貧不返貧是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穩固農民收入,是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發揮鄉村資源、產業的比較優勢,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吸引優秀人才進入鄉村、發展鄉村,努力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及組織振興;另一方面要重點關注縣域經濟發展,農業農村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縣域經濟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優化縣域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增加縣域第三產業比重,結合縣域文化,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
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離不開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在對過去發展目標、思維、模式的轉變,而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便是科技創新。任何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而我國一些核心技術仍然面臨“卡脖子”的困境,想實現突破必須抓住問題的關鍵方面。一方面我們要牽住“牛鼻子”,始終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另一方面我們要筑牢“蓄水池”,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源泉,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制度,加大尖端人才自主培育力度,將人才這一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作為突破“卡脖子”困境的關鍵突破點。
一是中國式現代化趨勢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構思的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新發展階段新在進入一個更高的起點,新發展理念新在突破舊有的發展局限,新發展格局新在優化過去的發展路徑,把握住新時代發展機遇,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體系下的必要舉措。
二是中國式現代化趨勢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全體人民同心協力,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腳踏實地、不遺余力去完成,規劃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實施方案,建設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由點及面、按部就班地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三是中國式現代化趨勢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鄉村產業發展勢在必成;另一方面,縣域作為城鎮化進程中的最小單元,縣域經濟發展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應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資源比較優 勢,帶動農村產業特色化與多元化。一步步實現縣域、城鎮、省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更暢、行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