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科技在給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創新設計和科技手段來實現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
隨著ChatGPT、虛擬人等的AI技術再次進步,“Tech For Good(科技向善)”被越來越廣泛和頻繁地提及、討論。每個人眼中的科技向善都或多或少有所差異,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文簡稱中國綠發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眼里,Tech For Good中最大的“Tech”就是計算機,“最大的Good”則是生物多樣性。
最大的“Good”
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共歷經了5次生物大滅絕,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發生距今6500萬年。6500萬年后的今天,地球再一次進入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周期,這就是為什么生物多樣性是最大的Good,因為這個“Good”是對地球80億人口,對所有地球生物最根本的“Good”,這是第一個原因。
今天,科學家們發現地球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這不只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6500萬年以來發生的顛覆性的一次變化,這次的大滅絕來得比前5次都猛烈,波及面更廣,速度更快。地球經歷的每一次滅絕,大量的生物都會消失,而高等生物都無一例外會消失,像恐龍這樣不可一世的生物,包括今天在地球占主導地位的人類,在這樣的大滅絕中,無一例外肯定會完全滅絕。為什么高等生物會滅絕,而最低等級的生物,比如說海藻藻類反而可以繼續存活?因為低等生物對環境的要求是最簡單的,所以它們能夠躲避滅絕的災難。但是高等生物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高,整個生態系統的割裂,對高等生物的影響巨大,賴以生存的食物、環境以及棲息地被破壞了,最終的歸宿只能是等待滅絕。
周晉峰直言,今天,我們進入了第六次大滅絕周期,生物多樣性涉及最根本的、事關人類生死存亡的“Good”,與此同時,它也是最難的“Good”。1992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53個國家在里約聯合國環法大會上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此后共193個國家加入了該公約,一起努力尋求改變,遏制或者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
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很多人認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瀕危物種,周晉峰表示,這是很狹義的理解。生物多樣性實際上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比如生態系統,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態系統,稱之為“環境”,所以環境公益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益的一部分。那么,人類現在怎么來應對這個挑戰?經過自然科學的積累,人們今天有了哲學維度的共識,就是人類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類的方法論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在讀書的時候,那時候的世界觀還是要征服宇宙,改造世界。而今天的世界觀不是這樣了,今天的世界觀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基本的世界觀。”周晉峰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
聯合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制定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之后,世界各國一起努力。2000年,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由189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千年宣言》,在2015年要完成八大目標,涉及教育、環境、扶貧等。2015年,中國政府向世界作出總結的時候,八大目標唯一沒有完成的目標是7b項——到2010年顯著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這個任務不光是我國沒有做到,全世界都沒有做到,因為完成這項任務非常具有挑戰性,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最大的 “Good”。
最難的“Good”
在2015年,中國政府簽訂了新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在17個大目標基礎上,又直接引入了生物多樣性的任務,它繼續作為世界各國的一項重要任務來努力完成。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COP15)成功召開。為了召開本次大會,有關方面從2018年、2019年到2020年持續組織世界專家,來對我國之前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評估。本次大會前,2010年在日本愛知縣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國際社會為了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制定了“愛知目標”,這也是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希望用10年的時間,完成20項生物多樣性的目標。但是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BD?COP15)召開之前,世界專家聚在一起評估這項目標的完成情況,發現20個生物多樣性目標沒有一個得到真正的實現,可見開展生物多樣性工作有多難。
對于部分懷疑生物多樣性是否有如此危險和嚴重的聲音,周晉峰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出臺始末來回擊這一質疑。由于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產生的氟氯碳化物釋放到大氣中,造成對地球臭氧層的持續性損害,如果沒有臭氧層的阻隔,紫外線射到地球上,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這一影響的持續惡化,聯合國于1987年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所簽署的環境保護公約,即《蒙特利爾議定書》。簽訂了《蒙特利爾議定書》之后,經過各個產業的技術創新,通過數十年的努力,今天,地球的臭氧層開始彌合,人類得以生存在這個地球上。
科技賦能鄰里生物多樣性
隨著工業文明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干擾越來越嚴重,生物多樣性也面臨嚴重的威脅。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因素,而生態系統的健康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BCON)成為關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能否成功的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在于,通過在我們日常生活、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各種措施,減少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干擾,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不僅有助于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也有助于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可以實現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共贏。通過搭建保護和經濟利益之間的橋梁,為當地民眾賦予發展權利,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記者從中國綠發會了解到,科技在給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創新設計和科技手段來實現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例如,在一個三層的小酒店中,設計一個具有防滲蓄水系統屋頂,可以儲備雨水。由于屋頂周圍生長的植物藤可以成為一些小生物的庇護所,可以將屋頂空間打造成一個微型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這種創新設計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為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貢獻。
“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不同的文明都是為了人類適應環境并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今天,由于工業文明對自然強大的征服和顛覆性,人類唯一的棲息地地球面臨著空前的威脅。所以,我們要開啟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就是工業文明為什么會艱難前行,而生態文明需要用Tech For Good來推動支持全人類的Good。”周晉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