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
當前,美國并未制定相關法律規范人工智能(AI)的發展。不過,美國政府不久前宣布,7家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已同意進行自我監管,并將設立所謂的“數字護欄”來防范這項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
這7家公司包括OpenAI、谷歌、Meta、亞馬遜、微軟、機器學習初創公司Inflection和由OpenAI前成員成立的人工智能安全與研究公司Anthropic。他們做出多項承諾,包括在面向公眾發布各自的AI系統之前,對其進行獨立的安全性測試,并與政府分享技術安全信息。在AI工具的協助下,用戶可以毫不費力地創建視頻、照片和文本,而這些承諾旨在讓這一工具的商業化競爭更加透明。不過,這些承諾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目前也沒有出臺任何報告制度或者時間表以在法律上約束這些公司履行承諾。
在承諾做出之時,正值美國演員工會和編劇工會60余年來首次聯合罷工,好萊塢影視制作基本陷入停滯。罷工者認為,AI技術占據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在與電影公司和流媒體公司就新合同進行談判時,他們的核心訴求就是對AI采取防范措施。
7月13日,美國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首席談判官兼執行董事鄧肯·克拉布崔-艾蘭(Duncan Crabtree-Ireland)表示,行業持續利用AI技術,無疑會貶低人工勞動成果的價值,如很多公司只支付群眾演員一天的工資,在換取他們的數字形象版權后,將數字形象用于作品的剩余部分。
在近日舉行的美國圣迭戈動漫展上,《幽靈鬼屋》(HauntedMansion)導演賈斯汀·瑟門(JustinSimien)談到對AI的看法時說:“如果沒有其他人類的藝術創作,AI是無法工作的,因為它基本上就是剽竊加融合再生成。但我預感,這些為AI提供了素材積累的藝術家,終將被排擠出這個世界。”
眼下,美國政府正圍繞AI的發展制定行政命令,并尋求出臺相關立法。這些科技公司的承諾相當于美國政府在AI監管上采取的初步措施。由于OpenAI等行業領先企業,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持續大量使用網絡上的數據、文學和藝術作品來訓練如ChatGPT等語言大模型產品,各國政府都在出臺針對AI技術的監管措施上加快了腳步。
此前,隨著大型科技企業和社交媒體的崛起,數據隱私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但各國監管機構很大程度上并未能實現有效監管。如今,多個行業的崗位面臨著被AI取代的威脅,如何解決這一工具帶來的新問題,監管機構顯然壓力重重。
大型科技公司向政府做出妥協,也是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試圖自行制定法規,從而避免可能出臺的法律框架,在模型訓練受到監管前,盡可能多地給各自的AI系統輸入數據。
雖然立法者爭論了多年,但美國迄今仍未頒布任何聯邦數據隱私法來限制Meta、Alphabet和亞馬遜等公司獲取數據的能力。而這些公司憑借擁有的數據庫規模,已在眾多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更有跡象表明,他們有可能實現對AI領域的近乎全面的控制。
共識媒體咨詢公司(CommonSense Media)CEO吉姆·斯泰爾(Jim Steyer)對媒體表示,“歷史總是表明,很多科技公司都不會真正采取負責任的行動。追求利益優先的本質讓這些科技巨頭最終都會選擇規避責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官員表示,《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禁止不公平競爭手段和商業欺詐行為,因此可能會依據該法對未能遵守承諾的公司予以懲罰。但如果聯邦貿易委員會沒有可以依賴的報告制度或時間表,執法時就很可能會遇到麻煩。
南加州大學教授、《人工智能的地圖集》(Atlas of AI)一書作者凱特·克勞福德(KateCrawford)指出,“就科技界而言,新達成的自愿承諾具有意義,但如何應對技術在文化領域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及如何用過往的創作來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承諾里都未提及。”
如今,各個AI公司仍在用海量的藝術創作、文學作品、個人信息及新聞報道訓練各自的系統,而這些數據大部分都是從網上免費獲得的,涉及的版權問題將會越來越多。OpenAI目前就正因這一問題面臨著至少4起集體訴訟,這些案件很可能會對美國現有的版權法提出新挑戰。
瑞安· 克拉克森( R y a nClarkson)是一個針對 OpenAI的集體訴訟案的首席律師,他代表著數百萬數據被盜用的互聯網用戶,他總結,“僅憑大科技公司承諾自我監管是遠遠不夠的。
很多藥物有望造福人類,但是必須等到副作用確認可控后才獲準在全球范圍內銷售,而不是研發出來就馬上上市。AI這個精靈也一樣,我們一旦打開瓶子,就無法把它再裝回去了。美國政府一直在強調司法干預的必要性,但卻如此草率地與科技公司達成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