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民族合唱作為中國傳統音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重要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也是中小學音樂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本文首先對民族合唱的教學意義、內容特點以及時代價值進行分析,指出了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必要性。其次對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現狀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課程設置三個方面進行了梳理。最后對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探析,以其為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教育提供一些思考。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有其重要的文化特征與民族特征,同時也是我國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如何做好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的音樂素養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一、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重要意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在不同民族中都具有其民族特色表現,了解中國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成果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與文化意義。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在音樂教學中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通過音樂教材中的少數民族音樂作品,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及其背后風俗文化的了解。教師開展以民族音樂為內容的合唱教學實踐,對中小學生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推進作用。
二、中小學民族合唱的內容特點及時代價值
(一)中小學民族合唱音樂的內容剖析
中小學民族合唱音樂即以民族特色歌曲為主要內容的合唱歌曲。我國屬于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的音樂特色鮮明,因而形成了內容豐富、內涵深厚的音樂文化。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又一重要特色,除了傳統的拉弦樂器與打擊樂器以外,還包括嗩吶、古箏、二胡等民族獨特的吹管樂器與彈撥樂器。從西周開始發展至今從未中斷,民族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得到創新與升華。
(二)中小學民族合唱音樂的主要特點
不同于其他音樂,民族音樂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鮮明的音樂韻律感、富有民族特色的音色而著稱,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民族音樂藝術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其創作區域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情況下,北方民族的音樂多以粗獷、有力為特征,而南方民族音樂表現出的則是優美與柔和。
(三)中小學民族合唱音樂的時代價值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受到西方外來音樂的沖擊,民族合唱音樂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擠壓,因此民族合唱音樂的教學,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有利于提升國民整體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與時代價值。
三、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音樂教學的發展
在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校園合唱有著優良的傳統[1]。中小學合唱藝術形式從最初的“學堂樂歌”一直發展到當前的學校教育中最為普遍的“合唱課”,也成為當前音樂基礎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對推進音樂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且持久的意義。
我國青少年合唱教育主要經歷了兩個飛躍的發展時期:一是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到1966年之前。二是從1976年之后到當前。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大批優秀的音樂指揮家為了使中國的音樂盡快地走出低谷,再現合唱音樂發展的輝煌,決定從基礎教育入手,在廣大中小學中開展合唱教育。我國的中小學合唱音樂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教育的內容、理念、方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主題。[2]培養具有強烈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全面發展的21世紀建設人才,成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和目標。為了確保教育方向與目標的達成,我國于2002年推出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同時印發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2007年和2008年又刊印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藝術教育活動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2011年頒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10—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規章。[3]這些規章與政策的發布,充分表明了國家對基礎藝術教育的重視。
合唱教育作為一種群體性音樂教育形式,得到了基礎教育的重視與支持。各校的合唱隊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合唱內容選擇的范圍也愈發廣泛,民歌作為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濃縮,也成為當前中小學合唱教學選擇的重要內容。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舉行了各類的合唱節、藝術節、合唱比賽,促進了中小學合唱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四、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中小學民族合唱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當前我國中小學民族合唱教育實踐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落后的教學理念與當代教育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隨著經濟與文化的飛速發展,學生周圍的“硬環境”與“軟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的時代對當代教育的教學理念也提出了新要求,而當前中小學的民族合唱教學仍沿用傳統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與提升,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創造力及音樂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教學方法單一與學生多元化的全面發展不相適應
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樂理的講授,課堂中師生間缺乏互動性,傳統的“一言堂”現象在當前音樂課堂較為普遍,小組式探究學習活動相對較少,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習熱情得不到激發,想象力與審美情感受到了阻礙,無法實現多元化、全面發展。
(三)課程設置與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的發展不相適應
當前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課程設置仍然存在教學內容重疊、課程設置不合理等現象,直接導致教師教學時間與精力的大量消耗,工作量大幅度提升,工作壓力增大,教學資源的浪費;直接表現為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課堂枯燥、乏味,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大幅度降低。
五、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路徑探析
(一)轉變教學理念,突出民族合唱教學的“藝術性”
伴隨中小學音樂學科教育的不斷創新與發展,音樂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正從課堂的“主導者”向“參與者”“引領者”發展,角色的轉變就要求我們必須及時地更新教學理念,才可以構建更為科學、系統的音樂教學體系。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轉變。
1.重視民族合唱教學,關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
首先,從認知上要關注民族合唱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民族音樂的教學同其他門類的音樂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其次,在教法上要關注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融會貫通,可以將以前學過的技法應用到民族合唱中,提升學生對音樂歌唱技巧的認知水平與應用水平。
2.豐富教學方法與形式,彰顯民族音樂獨特的民族性與藝術性
民族音樂作為其民族文化的外顯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講授民族特色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合唱技巧的教學,同時還要關注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歷史背景、文化精髓、相應的音樂理論及其獨特演唱技巧。這樣的教學目標不僅對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對其音樂理論水平、各民族歌曲演唱技巧以及音樂文學修養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彰顯民族音樂的民族性與藝術性,教師必須從音樂教學的形式與方法入手,以保證教學目標與質量的達成。
(二)轉變思維方式,多維度加強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課程的建設
要更加扎實地推進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工作,教師就必須從學科建設入手,建設具有科學性與系統性的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課程。課程的建設主要分為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的研發、課時的分配三個重要環節。
1.師資隊伍的建設
課程建設不是一兩名音樂教師就可以獨立完成的,學校必須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建設一個由音樂學科專家和一大批一線音樂教師組成的音樂課程研發小組。這樣的小組既有理論深度,又具有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
2.民族合唱課程的研發
在課程的建設方面可以采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與自主研發兩條研發途徑同步進行。在對本校師情與生情有了準確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對現在的音樂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二次研發。同時結合人體的發聲原理與人體構造,對中小學學生的生理特點進行充分分析,找到適合當前中小學學生生理特點的發音方法,并結合課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空白點,由音樂學科專家牽頭,由一線音樂教師進行教學實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進行新課程的研發與編寫工作。
3.民族合唱課程課時的分配
為了保證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課程能夠真正落地,合理的課時分配是前提。而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課程結構中,各學科的課程量相對較大,課時安排相對緊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小學必須將必修課與選修課進行有效的組合,最大限度地開設學生興趣度較高的課程,一方面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
(三)轉變教學模式,提升民族合唱課堂的趣味性與吸引力
教學模式是一整套成型教學課堂方式與方法的集合,優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大幅度提升。中小學民族合唱的教學形式主要采用集體授課制,雖然具有教學輻射面廣泛、教學進度較快的特點,但同時也存在教師“一言堂”的單向教授模式、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等問題,長此以往,課堂中學生就會出現疲憊、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應增加“集體研討”“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等互動化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感、積極性,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與吸引力,真正地將學生引導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將自身從沉重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
(四)轉變科研工作模式,完善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知識結構
提到科研工作,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論文與做課題,但對于課程的知識結構的建設與完善卻常常忽視。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演唱技法的教學,還要關注吐字、咬字、呼吸等音樂理論與民族歌曲所體現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民俗文化。教師只有將這些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整合,才可以構建起完善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的知識結構,才能使中小學民族合唱課程更具有民族性、藝術性與文化性,實現音樂素養提升與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六、結語
民族音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不僅是音樂合唱學科的建設和完善,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因此,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不僅具有學科價值,同時還具有民族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本文通過對民族合唱的教學意義、內容特點以及時代價值進行解析,結合現狀,找出問題的癥結,并結合筆者與其教學團隊的一線教學研究實踐,對中小學民族合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改進的路徑,以期為我國中小學民族合唱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濤.校園合唱訓練對團隊精神培養的重要性[J].當代旅游(下旬刊),2018(12).
[2]郭英.高校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滲透探析[J].音樂大觀,2013(10).
[3]陸璐.論藝術教育與公民全面發展[D].泉州:華僑大學,2009.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井頭學校)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