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
摘 ? ?要:甘蔗是制作蔗糖的主要材料,實際種植質量對食品加工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必須加強甘蔗病蟲害防控,采取綠色植保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生產綠色農產品。為此,文章以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病蟲害發生情況為切入點,闡述了廣西甘蔗主要病蟲害,提出了綠色防控技術及措施,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蟲害;防控對策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4-0112-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661 ? ? ? 文獻標志碼:B
2015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累計劃撥中央財政30億元,在廣西規劃建設“雙高”糖料蔗核心基地33.33萬hm2。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與政府高度重視,各級財政資金統籌150多億元,建設種植良種化、生產規模化、水利現代化、生產機械化的糖料蔗生產基地,獲得良好成效。為進一步推動廣西糖業發展,來賓市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做好甘蔗病蟲害防控工作,提高甘蔗產量及質量。
1 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蟲害主要發生情況
1.1 主要蟲害
1)甘蔗螟蟲。甘蔗整個生長周期均會受螟蟲為害,苗期螟蟲蛀食甘蔗造成枯心苗,減少有效莖數,降低產量,中后期會為害甘蔗莖,引發螟害節。田間混合發生螟蟲,糖分減少0.8%~5.6%,產量損失5.3%~44.5%。甘蔗螟蟲包括二點螟、條螟、白螟、黃螟等,連年為害,1年內能發生多個世代,且世代重疊,發生時間長,降低了甘蔗產量[1]。合山市制訂種植農作物計劃,結合氣象預報、上半年病害發生情況及歷史資料,預測蟲害以三化螟、二化螟為主,預計為害面積1.49萬hm2,流行時間為7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甘蔗薊馬。在廣西發生趨勢不斷加重,為害率為20%~60%,因為甘蔗種頻繁調運,氣候異常,使得害蟲泛濫成災。薊馬5—6月為盛發期,在甘蔗包卷新葉內棲息,汲取蔗葉葉汁[2]。2018年薊馬發生中等偏輕,局部偏重,普遍發生于糖料蔗基地。
3)甘蔗綿蚜。集群至葉片背面兩側,汲取汁液,導致葉片變黃,植株矮小,生長停滯,降低含糖量,制糖中無法結晶。綿蚜分泌蜜露會引發煤煙病,為甘蔗主要的害蟲之一,發生率中等偏輕,為害率為10%~50%,旱地與坡地相對較重,個別地塊發生率超過50%。
1.2 主要病害
1)甘蔗黑穗病。其是甘蔗的主要病害之一,通過土壤殘留病原菌,或通過帶病甘蔗傳播,宿根蔗相比新植蔗發病率更高。合山市2017—2019年發生黑穗病嚴重,尤其是桂糖42號、柳城05~136、桂糖49號、新臺糖22號等[3]。2018年平均氣溫高,天氣晴雨相間,日照時數偏多,有助于發生病害,受天氣影響,當年病害最為嚴重。
2)甘蔗梢腐病。染病幼嫩葉片基部黃化窄小,葉片出現扭纏、褶皺、短縮情況,情況嚴重時會糾纏在一起,無法展開。病葉老化產生不規則紅點或紅條,形成穿孔,葉緣與葉尖有黑色與褐色病斑,心葉壞死,進而導致甘蔗植株枯死。
3)甘蔗白條病。該病是由白條黃單孢菌引發,從葉尖至葉緣干枯,少許發生在根部。急性癥狀,外表無任何癥狀突然枯萎,展現出缺水情況,慢性癥狀是葉片逐漸出現乳黃色、白色條紋,長度不等[4]。桂糖42號、柳城07~95、桂糖46號、柳城07~536檢出率高,使得糖料蔗基地遭受嚴重為害。
1.3 入侵為害
草地貪夜蛾于2019年1月入侵云南省,4月入侵廣西啃食玉米,5月于廣西糖料蔗基地發現該害蟲。幼蟲隱藏至蜷縮葉片內,頭部為倒“Y”圖案,腹部末節油黑色斑點4個,排列為正方形,受到驚擾將蜷縮,呈假死。每100株甘蔗平均有28頭幼蟲,受害率大于62%。低齡幼蟲啃食表皮與葉肉,高齡幼蟲啃食葉子,出現不規則缺刻與坑洞,卷曲部分將會留下蟲糞,嚴重為害甘蔗。
2 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蟲害防控技術
2.1 農業防控
1)科學輪作。種植甘蔗應保證水分、光照、溫度等條件符合生長要求,加上其植株偏高、生長周期長,將消耗大量養分,宿根年限長或長期輪作,導致土壤肥力、養分不平衡,增加病蟲害發生概率。為此,甘蔗需采取以下2種輪作方式。一是水旱輪作,保持土壤疏松、不板結,做到蔗稻兼收。二是旱地輪作,種植甘蔗1年后,每隔1~2年種植谷子、花生、芝麻、大豆等短期作物,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2)浸種消毒。選擇不空心、不蒲心、根莖粗壯、蔗芽飽滿、無病蟲害的甘蔗做種,用利刃將甘蔗分為雙芽段、單芽段或多芽段,保證切口整齊。并采取浸種方式,提高種苗吸水性,滅殺病蟲害,可選用2%石灰水浸種。
3)排灌施肥。甘蔗生長需水量較大,幼苗期土壤需水60%,分蘗期需水70%,伸長期需水55%,結合甘蔗的不同生長階段,補充水分,并做好排水與灌溉工作,改善水肥條件,特別是甘蔗不耐澇,雨季必須排水,以免為病蟲害傳播提供條件,影響甘蔗生長。施肥是甘蔗重要流程,能夠為甘蔗提供充足營養,增強植株抗性,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基肥每公頃施入有機肥15 000 kg、鈣鎂磷肥1 500 kg、尿素150 kg、氯化鉀300 kg。分蘗追肥,施肥時間是甘蔗6葉期,每公頃施入尿素225 kg、鉀肥112.5 kg、三元復合肥(不含氯)225 kg。攻莖肥每公頃施入尿素375 kg、三元復合肥(不含氯)600 kg、鉀肥150 kg,及時培土。
4)除草中耕。甘蔗田內雜草會為病蟲害提供棲息地,還會搶奪甘蔗生長養分,中耕除草。每公頃選用38%莠去津3 680 mL、51%撲草凈2 275 g、80%阿滅凈2 275 g、80%敵草隆2 275 g、42%高爾乳油1 175 mL、25%利蔗生450 mL,降水后隨意選擇一種除草劑,兌水1 700 kg,噴灑至蔗溝土表,覆蓋地膜,提高除草效果。
2.2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是通過生物制劑、天敵等方法防控病蟲害,具有無污染、成本低廉、選擇性高的特點。
1)通過利用和保護有益寄生生物與捕食生物的方法,或是人工飼養將其放置在田間,能夠寄生或捕食有害生物,如利用絨繭蜂、赤眼蜂防控螟蟲。
2)利用甘蔗自身抗性,如抗病性、抗蟲性定向育種,培育抗某種病蟲害的品種。
3)以基因導入方式,在甘蔗內導入抗病基因,培育抗性品種。
4)利用生物分泌毒素,控制有害生物。
5)利用人工合成信息素,以誘集、干擾方式防控害蟲,如螟蟲性引誘劑。
2.3 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是利用光、聲、電、溫、色、輻射等物理因子防控病蟲害的技術,屬于安全有效、環境友好的防控方法。
1)燈光誘殺。該方法利用昆蟲趨光性,通過水盆或高壓電網滅殺害蟲,多用節能燈、頻振燈,可誘殺二點螟、金龜子、金針蟲、白蟻等害蟲,誘捕效果良好,成蟲高峰期可誘捕成蟲360~480頭[5]。燈光誘殺具有不污染環境、延緩害蟲抗藥性、誘捕能力強、安全性高等特點,絕大部分趨光昆蟲均可誘殺,可能會誘捕無害與天敵昆蟲,需研究甘蔗害蟲波長,精準誘殺害蟲。
2)粘蟲板誘殺。該方法是利用昆蟲趨性,吸附、固定害蟲至粘蟲板的防控技術,具有成本低、綠色環保的特點,能夠黏附薊馬、蚜蟲等小型害蟲,多選用黃色與藍色粘蟲板,于5—7月害蟲盛發期懸掛在田間,控制種群密度。
3)熱水消毒法。溫水脫毒是預防甘蔗種病害傳播的方式,脫除甘蔗種內各類病原物,熱水處理具有浸種催芽效果。熱水消毒的過程中,不同時間、溫度存在差異,常用方法為50 ℃熱水浸種2.5 h,預防病原菌擴散,卻易損害蔗芽,尤其是不耐熱品種,會降低萌芽率[6]。選擇52 ℃處理3.5 h,或是54 ℃處理3 h,防控效果較好,可提高甘蔗糖量與產量。
4)遙感技術。在監測甘蔗生長的過程中,以往采取田間取樣、田間調查的方式,數據可靠真實,卻費力耗時,難以適應大面積病蟲害監測需求。而遙感技術圖像計算方式,能夠精準識別甘蔗葉面積指數、長勢情況等,采取歸一化植被指數,利用ETM資料,以分類監督的方式,提取地表特征,采集氣候指數、甘蔗各生長階段以及病蟲害侵染光譜特征等,排除非甘蔗用地干擾,保證預測預報的精準性。
2.4 化學防控
甘蔗生長中,品種結構不合理、連年種植下病蟲害較為嚴重,可采取低毒高效的農藥,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用藥、正確選藥,以免農藥施用不當污染環境,延緩害蟲產生抗藥性,達到農藥減量增效目標。化學防控必須根據病蟲害特征,選擇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
1)甘蔗薊馬、綿蚜。甘蔗薊馬與綿蚜等葉部害蟲,4—6月為發生初期,結合施肥培土,選用含噻蟲嗪成分藥劑防控。每公頃施用25%噻蟲嗪水分散顆粒劑600 g、30%氯蟲·噻蟲嗪懸浮劑760 mL、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600 g、20%呋蟲胺可溶粒劑1 100 g,藥用劑量少,僅需將藥劑分散至適量水內,與干細沙或吸水性肥料均勻混合,灑至甘蔗基部后培土,1年施藥1次,可達到良好防控效果。
2)甘蔗螟蟲。甘蔗螟蟲蛀莖為害,1年內可發生多代,增加了防控難度,可采取內吸性殺蟲劑,配合施肥培土、下種等操作防控。例如,在培土與下種時,每公頃施用0.6%噻蟲胺顆粒劑60 kg、0.5%氯蟲苯甲酰胺顆粒劑30 kg、5.1%殺單·毒死蜱顆粒劑75 kg、2.1%吡蟲啉35 kg,與肥料均勻混合,撒施在甘蔗溝內,及時覆土,如果前期防控效果不佳,出現較多花葉,則噴施葉面肥,每公頃施用21%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26 mL。
3)甘蔗黑穗病。甘蔗黑穗病將會使甘蔗減產嚴重,春冬季節長期干旱,夏季降水多,會流行黑穗病,因此要消毒種苗。選用200 mg/kg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300 g/L、217.5 mg/kg苯醚甲環唑·醚菊酯懸浮劑326 g/L、26%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50倍液,浸種30 min即可。
3 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蟲害防控對策
3.1 加強植物檢疫
廣西甘蔗種植面積較大,苗木調運頻繁,為維護糖料蔗基地種植安全,需加強植物檢疫。
1)對從事經營、生產甘蔗及產品的單位登記備案,建立產地檢疫監管檔案,實施常年觀察、不定期抽查與巡查方式,開展有害生物除害與防控工作,保證甘蔗健康無疫病。要組織檢疫人員走進甘蔗產地,認真做好產地檢疫,若產地檢疫合格頒發《合格證》,若產地檢疫不合格立即處理,杜絕調運。
2)抓好調運檢疫及復檢,嚴格執行調運檢疫規定,實施簽字制度,核查檢疫報告。對無《合格證》或未經檢疫的甘蔗產地,禁止簽發《植物檢疫證書》;對區域內調運嚴格把關,加大跟蹤與復檢力度,必須1車1檢,防控病蟲草害,避免傳入本地,健全檢疫制度,保證甘蔗種植質量。
3.2 做好監控調查
甘蔗種植中,為防控病蟲害,遵循“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的原則,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做好監控布點工作,各蔗區建立觀測點,關注發生病蟲害動態,結合歷年發病技術、天氣情況與發病蟲害情況。觀測內容以甘蔗黃螟、白螟、臺灣稻螟、條螟、大螟、二點螟及草地貪夜蛾為主,通過觀測摸清糖料蔗基地病蟲害分布種類、田間消長規律,為病蟲害防控提供依據。
3.3 應對突發病蟲
為應對突發病蟲害,減少糖料蔗基地損失,可建立甘蔗病蟲害預警及應急機制,及時防控災情。甘蔗病蟲害預警及應急機制有以下幾種。
1)監測預警。收集病蟲害發生種類、地點及程度,上報信息,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為種植戶發布預警信息。
2)治理病蟲害。各地提前編制應急預案,涉及治理方案、組建應急指揮部、應急物資與經費調撥、保障社會治安、監督小組履責等環節,保證各部門協作分工,履行自身責任。
3)評估治理效果。保證病蟲害防控效果,總結應急工作不足之處,調研暴發病蟲害因素,加強后續防控。
4 結束語
為達成國家發改委與農業農村部提出的目標,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協調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發展,保護周圍環境,采取綠色病蟲害防控措施,提高甘蔗種植生態及經濟效益。為此,甘蔗種植中,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農業、生物、物理及化學防控技術,做好植物檢疫、監控調查、應對突發病蟲等工作,從而實現甘蔗生產綠色環保,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司祺.甘蔗豐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綜合防控要點分析[J].廣西糖業,2022,42(5):22-25.
[2]黃秋燕,馬金仔.崇左市大新縣甘蔗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J].廣西糖業,2021(5):17-19.
[3]李冬梅,黃冬梅,張小秋,等.廣西甘蔗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J].甘蔗糖業,2021,50(3):26-31.
[4]王曉燕,倉曉燕,張榮躍,等.低緯高原甘蔗主要病蟲害無人機防控技術[J].甘蔗糖業,2020,49(6):37-43.
[5]黃銳,刀蘭珍.甘蔗病蟲害發生為害新特點及防控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2):159.
[6]尹炯,李文鳳,羅志明,等.云南甘蔗病蟲害發生為害新特點及防控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32):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