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婷 邱世藩


【摘 要】家國情懷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已納入高考地理的考查范圍。文章以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試題為例,分析家國情懷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考查特點與路徑,并據此引導高中地理教師采用“更新育人觀念、創設多樣情境、針對不同維度浸潤、開展地理實踐”等策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家國情懷 地理試題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9-64-04
鐘玉婷 / 贛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從事學科教學(地理)研究;邱世藩 / 贛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從事第四紀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贛州 341000);*通信作者,E-mail:1915188814@qq.com
20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再次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人才培養筑牢根基。家國情懷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對家國情懷的考查已經成為常態,且在2019年《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出臺后有加強的趨勢,引導地理教學育人方式優化。
本文根據家國情懷的內涵,梳理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中考查家國情懷的地理試題,分析家國情懷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考查特點和考查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是指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主要指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包含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使命感、責任感,與愛國主義緊密聯系,但比愛國主義更側重于情感的自覺與自省,強調自我的認同和歸屬。[1]
“家國情懷是地理價值觀教育的永恒主題”[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本文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并且梳理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發現其十分重視家國情懷,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從地理的視角了解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曉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方式;清楚我國的國情和地理事實,關注我國的地理問題,理解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發展戰略;認識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的主要問題和背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發展利益,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奮斗的理想信念。
二、家國情懷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考查
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試題有7套,分別是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Ⅱ卷、Ⅲ卷,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甲卷、乙卷,以及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甲卷、乙卷,共56組地理試題。根據地理教育對家國情懷的詮釋,這56組地理試題共有29組題考查了家國情懷,占總題組一半以上。本文對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試題中考查了家國情懷的29組題展開分析,探究其考查情況和考查路徑。
(一)考查情況統計分析
高考地理試題主要由題干和設問構成,題干呈現情境材料,設問圍繞情境層層遞進,兩者共同構成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
1.題干部分
題干部分家國情懷考查情況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情境區域來看,在涉及區域數量上,有些題組只涉及一個區域,有些題組涉及多個區域。在區域劃分上,家國情懷試題情境所依托的區域以國內為主,其中西部地區出現頻次最高,這與我國近年來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密切相關。在情境區域尺度上,以較小自然區尺度和省級行政區及以下區域尺度為主,容納的信息更具體生動,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從情境時間來看,有些題組未明確說明時間,少數題組涉及的時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大多數題組所依托的時間是21世紀初至今,貼近學生的認知現實,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從素材類型來看,考查家國情懷試題的選材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新貌、生活事象和學術研究四種。具體來看,所選素材主要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反映我國時代主題的典型案例,包括傳統文化的保護、脫貧攻堅、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時事熱點等,引導學生在真實案例中感悟家國情懷,增強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情感,彰顯地理學科的時代育人價值。
在情境類型上,課程標準將情境類型分為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與生產聯系的情境、地理學術情境三種,考查家國情懷的試題傾向于前兩種情境類型。
在材料呈現方式上,有文字材料和圖文材料兩種形式,圖文材料占比較大。進一步分析發現:文字材料的題組主要涉及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政策、中國企業發展、中國農業發展新氣象等。圖文材料中所使用的圖像類型豐富,有區域圖、景觀圖、統計圖、示意圖等,學生在獲取統計圖和示意圖的信息時,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我國的變化發展與偉大成就。文字部分一般以陳述性表達為主,但這并不影響積極感情的傳達,例如“生活宜居適度”“居全球世界首位”“市場60%以上的份額”“良好經濟與生態意義”“廣受消費者歡迎”等等。
2.設問部分
設問部分家國情懷考查情況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可知,在設問類型上,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是考查家國情懷的重要題型。在考查方式上,設問并未直接考查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沒有簡單機械地將家國情懷呈現在設問中,而是以自然浸潤的方式考查。在考查內容上,家國情懷與高中地理必備知識相融,人文地理方面的必備知識與家國情懷融合情況最多。
3.考查特點
根據上述分析,家國情懷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考查有以下特征:總體上呈現高頻率、常態化的特征。試題情境上,注重依托國內小尺度區域,選擇當前階段或近三十年貼近學生生活、反映時代主題的典型案例為背景,創設多樣、真實的情境,并根據材料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呈現方式,傳遞出濃烈的感情色彩感染學生。設問上,通過問題引領以自然浸潤的方式將家國情懷融入到必備知識的考查中。
(二)考查路徑例題剖析
家國情懷以自然浸潤的方式融入高考地理試題中,其考查路徑主要有以下四種:
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從地理的視角了解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曉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方式是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部分出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景泰藍文化、徽杭古道、巢湖平原圩田、紅河哈尼梯田、游牧民族文化、鳳堰古梯田等。試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地理原理、經濟價值和傳承保護措施的考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激發民族自豪感。
例如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43題以“景泰藍文化體驗之夜”活動吸引市民和游客觀光為情境,考查該活動的旅游價值。試題情境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所展示出的魅力與風采,試題設問考查該活動的旅游價值,實則引導學生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2.關注地理國情,夯實情感基礎
“知國”是愛國的基礎,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知國”的重要內容。“地理國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是基本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3],既有比較穩定的地理事實,也有變化發展的國情。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部分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查學生對地理國情的了解:一方面,試題以我國某區域地理問題的現狀分析、原因分析或區位條件分析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我國相對穩定的地理國情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地理國情。另一方面,試題還以我國現階段的人口問題、產業發展問題、生態問題、農村問題等典型素材為背景信息,考查相關的地理問題,以此考查學生對我國變化發展的地理國情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地理問題,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增強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
例如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8題要求學生根據我國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區和郊區各月平均相對濕度統計圖判斷該城市所在地,考查了我國相對穩定的自然地理國情。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第3~5題以巢湖平原某地收割水稻后播種小麥為背景,考查相關行為的目的和該地的變化,契合土地流轉熱點,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業發展問題,正確認識變化發展的地理國情。
3.展現時代新貌,激發民族自豪感
祖國的繁榮昌盛是家國情懷中自豪感、榮譽感的重要來源,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試題展現出的祖國時代新貌有山東鄒平某公司玉米油產品研發生產、德國高端玻璃管生產企業在浙江麗水建生產廠、新疆棉農使用無人機助力生產、上海咖啡館擁有量居全球城市首位、青藏鐵路建設和營運兼顧環境保護、浙江S集團進行跨國產業轉移等。試題以我國社會經濟積極發展的具體表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典型案例的優勢、積極影響的橫向考查為切入點,展示我國的欣欣向榮、繁榮昌盛,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樹立為祖國和人民奮斗的理想信念。
例如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甲卷第1~3題以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產企業在中國建生產廠為背景,考查工業區位選擇,引導學生意識到我國配套產業的完善吸引高端產業布局這一新面貌,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4~6題以當雄縣依托特色畜種牦牛,走產業扶貧之路為背景,學生在分析牧民的收入變化、牦牛產業發展相關做法中感受貧困地區的發展新貌。
4.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堅定民族復興信心
理解黨和國家發展戰略是家國情懷的一部分,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試題中出現的相關政府行為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綜合整治、那考河的水環境綜合治理、“興國彎”、吉乃木縣生物防火、引導阿者科村旅游開發模式、“秸稈變肉”工程和“秸稈變肉換奶”計劃、當雄縣產業扶貧等。試題情境以具體展現政府工作成效的典型案例為素材,通過今昔對比凸顯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帶來的積極影響,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學生在分析有利影響、積極作用、優勢、意義的過程中理解、支持國家重大方針政策。
例如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第44題以在政府的治理下南寧市那考河由“納污河”變成了水清岸綠的濱江公園為背景,考查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認識政府治理河流的智慧和國家發展理念的變化。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甲卷第5題以“秸稈變肉”工程和“秸稈變肉換奶”計劃為背景,考查玉米產區推廣“糧改飼”的經濟意義,引導學生認識“糧改飼”相關政策是根據我國農業消費結構的變化而制定的,增強學生對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理解與支持,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
三、教學建議
根據家國情懷在2020~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地理試題中的考查情況統計分析及考查路徑例題剖析,本文提出以下四個教學建議:
(一)更新育人觀念,重視家國情懷
一方面,高考地理試題對家國情懷的考查呈現高頻率、常態化的特征,這啟示地理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提高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意識,理解地理教育對家國情懷的詮釋,有意識地將家國情懷滲透到地理教學的全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另一方面,地理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而且還要加強自身的家國情懷。地理教師作為地理教學中家國情懷的重要傳遞者,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以自身的家國情懷感染和教育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二)創設多樣情境,融入家國情懷
高考地理試題注重創設豐富的情境,從地理視角體現家國情懷,多依托國內小尺度區域,選取當前階段或近三十年貼近學生生活、反映時代主題的典型案例,進行加工構建生活實踐情境,實現家國情懷引導與地理能力考查的統一。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精選素材,創設豐富的情境,挖掘其中的地理內涵,將家國情懷觀念融入地理知識的教學中。首先,地理教師可以從教材、官方媒體、學術論文、生活實際等選擇反映時代新貌、傳統文化發展、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時代熱點等典型案例作為素材,建立家國情懷素材庫。其次,地理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素材,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情緒體驗和理解程度,精心創設情境。再次,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最后,地理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感體驗適當調整育人方式,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悄無聲息地接受家國情懷的熏陶。
(三)針對不同維度浸潤,培養家國情懷
考慮到高考地理試題對家國情懷的考查方式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師應在教學中自然融入家國情懷,對家國情懷的不同維度進行針對性地浸潤,引導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并內化家國情懷。例如在傳統文化方面,可以通過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地理原理、現代價值和傳承保護措施,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曉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方式,進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在政治認同方面,可以通過今昔對比展現時代新貌,以黨和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為背景,分析我國某一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有利影響、積極作用、優勢、意義等,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理解、支持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從而更加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開展地理實踐,深化家國情懷
考查家國情懷的高考地理試題的情境具有真實性,引導地理教師注重地理實踐,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一方面,地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材中的活動欄目,組織學生通過搜集資料、開展社會調查、撰寫報告、班級交流展示等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切感受、深化家國情懷。另一方面,地理教師可以基于地方資源,圍繞家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發展變化和目前存在的地理問題等開展研學活動,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心態了解家鄉,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自覺承擔起家鄉發展的重大責任。
培育家國情懷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高考地理試題中家國情懷的考查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之一,教師需要在平時教學中思考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內容、方式、路徑等,最終實現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60-66.
[2]張鵬韜,王民.基礎教育地理價值觀目標的堅守與演進:基于百年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目標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學,2019(7):16.
[3]陳俊勇.關于地理國情普查的思考[J].地理空間信息,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