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調研廣東省佛山市、東莞市、深圳市科技創新的做法,上海在進一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要努力推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協同聯動;搭建開放、共享、市場化、產業化導向的科技創新平臺;營造以龍頭企業為關鍵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注重核心關鍵人才對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重視“科創飛地”的發展,實現科技產業雙向轉移。
[關鍵詞]科技創新;全球影響力;產學研;人才引領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上海的重大任務和戰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力,是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第133期領導干部進修班赴廣東省開展“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及啟示”的現場教學。通過深入調研,上海可借鑒廣東省佛山市、東莞市、深圳市科技創新的做法,堅定不移“拉長板”“補短板”。
一、推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協同聯動
一是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深圳經過多輪產業轉型升級,每一輪產業轉型升級都實現了經濟發展動能轉換,而每一輪產業升級都離不開科技創新支撐。佛山這些年立足自身強大的制造業基礎,通過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引入創新人才等,實現了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科技創新良性互動互促,同時,以任務帶學科,實現科學、技術、產業的協同聯動。上海有雄厚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礎能力,但需要強化“應用牽引”,把創新成果經過中試在技術上特別是在工藝和樣品上實現出來,然后制定標準,為企業的商業化生產提供技術成果和解決方案,以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技術服務的前期切入應提供創新創業服務,后期提供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配套等延展性服務,在產業鏈創新鏈的轉換階段,嵌入中試、市場評價等商業化專業服務。
二是要實現體制創新與政府投入的互促協同。佛山季華實驗室屬于事業單位,但不定級別、不定編制,每年以項目發包提供科創資金和方向,揭榜掛帥,項目團隊可以項目成果入股進行產業化。東莞出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扶持政策,包括專項資金、技術創新獎勵、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深圳每年向科技創新領域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支持創新型企業和項目。政府大力投入“架橋梁”,體制創新是“催化劑”。上海不僅需要繼續加大投入,提供基礎研發平臺,還要在統籌、協調和政策供給等方面加大力度,使科技創新團隊及個人的創新成果與產業化成效深度關聯。要以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為導向,推動科技創新一開始就和成果轉化、落地產業化結合在一 起。
二、搭建開放、共享、市場化、產業化導向的科技創新平臺
一是要以搭建開放服務平臺帶動產業集聚和能級提升。東莞打造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等一系列孵化器和創新中心,集科研、培育、孵化和經營為一體,面向市場和社會大眾開放,為創新型企業/團隊提供資金、場地、技術等支持,打造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園區。佛山建立了季華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為企業和個人提供科技創新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上海擁有全國領先的實驗室資源和能力水平,但大部分以行業門類為主,以承接國家級項目為主,從事單一的檢驗檢測服務工作,對社會、市場開放度較低。下一步應進一步探索產業全鏈條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實驗室資源整合與共享,提升市場開放度、產業集聚度,更好服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集聚發展,帶動重點產業能級不斷提升。
二是要以項目化、產業化為導向深度參與企業創新創造。東莞科技局認為“新型研發機構”從管理體制、運行服務機制、社會資源集成和成果共享(包括知識產權的歸宿及保護)等方面,尚需進一步探索。上海要通過組成各式各樣的載體,如科技園、產業中心等,吸引科技人員和資本落地,同時通過提供啟動資金、場地、儀器等方式,使政府深度參與企業創新創造,為政府精準服務經濟發展找準切入點。
三、營造以龍頭企業為關鍵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一是要發揮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關鍵主體作用。深圳旗幟鮮明地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形成了“6個90%”的鮮明特色,90%創新來自“華為”“騰訊”等龍頭品牌企業。上海應根據實際情況,為科技創新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制定更加靈活和適應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更加優惠和便利的發展環境。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實施有差別定位的重點傾斜。國有企業重點耕耘前沿基礎研究和戰略技術研究,民營企業重點耕耘產業技術研究和產業轉化,并搭建國企和民企開放合作、利益交融、普惠共享的合作新模式。集聚全市優勢資源,重點扶持數家行業領先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強化創新、做大做強,以“點上”突破帶動“面上”發展。
二是要以重大應用場景開放推動創新主體發展壯大。深圳經驗表明,應用場景是引領未來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一種新范式。通過全面開放企業生產、政府應用、城市建管等各領域場景,吸引大量的創新企業共同參與場景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和創新解決方案提供真實的應用示范機會,從而加速科技成果迭代和應用、企業成長、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上海具有豐富的場景資源,要全面開放企業生產、城市建管、社會民生等領域,努力讓上海成為更多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首用地。通過堅持科技引領、堅持全域開放、堅持企業主體、堅持生態協同等,聯合聯動高校院所、創新企業、投資機構等多方主體,匯聚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打造共建共享共創的場景創新生態,推進全領域、全市域、全流程場景創新,“鏈接”全球創新創業者和科技企業,為技術找場景,為場景找市場。
四、注重核心關鍵人才對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
一是要重視核心關鍵人才引進力度。深圳在全球招聘人才,設立“人才日”“孔雀計劃”等,提供豐厚的薪酬待遇和優良的營商環境。人才是關鍵,核心人才更是關鍵之關鍵。上海要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示范區,需要更加積極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尤其是核心關鍵人才。廣東三市的創新創業軟環境除了政策方面的寬松和靈活,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值得學習。
二是要實施更靈活的人才激勵政策。廣東三市這些年實施更靈活的人才激勵政策,高端人才落戶政策甚至是“一事一議”,吸引集聚了更多技術人才、創新人才。上海需要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探索研發人員股權激勵等機制,發揮知識產權融資功能,促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比如,對于高校科研機構研發人員的創新成果,只要在上海落地產業化的,采取政府補貼贖買的方式實現知識產權從組織到個人的轉換。
五、重視“科創飛地”的發展,實現科技產業雙向轉移
一是要形成暢通的域內科技產業雙向轉移機制。深圳立足南山區及其輻射,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高度。佛山將嶺南文化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體現了科技創新的厚度。東莞通過對接廣州、深圳,延伸了科技創新的長度,東莞與深圳的融合已經從產業協同推進到源頭創新,既緩解深圳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極限,又促進東莞產業轉型升級。上海域內產業分布雖有區域特點,但并不集中,這就需要重視域內的“科創飛地”建設,配套調整企業屬地產值稅收考核機制,實現區區協同、多方共贏。創新資源優勢地區與產業集聚地區互聯共建研發基地和技術轉移轉化基地的路徑辦法,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化優勢互補。
二是要協同形成域外科技創新資源要素集聚輻射功能。上海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牽引中,立足長三角區域、立足自身空間布局和優勢,創新發展空間格局中的科技創新集聚和輻射功能,動態調整完善上海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發展目標和路線,以更具針對性的舉措推進科技創新發展。
執筆:邢邦志、周國良、趙宏衛
(責任編輯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