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霖
舞蹈在藝術學分類中被稱為“表情藝術”,具有可視性。它以有節奏、有韻律的人體動作作為表現手段,通過肢體語言、表情等要素的展現來塑造眾多直觀、豐富、動態、鮮明的舞蹈形象。舞者或演繹一段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或載歌載舞地慶祝節日,或講述一段古老久遠的神話傳說,或描繪一個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面,跟隨心情因時因地因事,即興而起,繼而表達人類復雜且充沛的思想感情,表達各個時期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更表達了舞者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
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類型。原始社會的先民曾開創圖騰舞蹈活動,且把它作為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的重要內容?!秴问洗呵铩す艠贰分性涊d:“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p>
舞蹈的分類較多。有對舞者基本功要求極高的、主題思想鮮明及藝術構思明確的陽春白雪,也就是需要由專業的舞蹈家來創作、表演的舞蹈,也有老百姓自編自創的、不需要相對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水平的舞蹈。有追求自由、奔放熱烈的街舞,也有形神兼備、含蓄內斂的古典舞,有優美高雅的芭蕾舞,也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而在各種舞蹈中,世界各地的民間舞蹈和西方芭蕾舞蹈風格特色尤為突出,而且觀賞力強。舞蹈作為一種載體,其文化價值高、意味深長。比如,民族舞蹈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獨特習俗、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可以藝術化地展現一個民族的性格、氣質,代表并保存著一個民族的個性。芭蕾則作為西方古典舞華貴的代名詞,高貴典雅、清麗婉轉。在觀看舞蹈表演時,觀者會通過形象、表情、動作等因素所組成的形式感知客觀世界。在民族舞中,我們可以領會到民族風格特色。在芭蕾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程式的嚴格與氣韻的華貴。這不得不說是舞蹈作品的價值所在。
舞蹈主要借助肢體語言來表情達意,因此具有動作性、抒情性以及節奏性。柏拉圖認為,舞蹈是“用手勢說話的藝術”。手勢,我們可理解為動作。如,早期的芭蕾中,保留著具有固定意義的手勢,像雙手舉過頭頂繞上兩圈,意為“跳舞”。一連串的有組織、有規律、有特點的人體動作在舞者的精巧構思、真情流露下形成一種藝術。各地的舞蹈藝術中無不將情感寓于動作之中。舞蹈動作必須具備技巧性和規范性,必須有內涵,講究形式美的表達、風格的展現等。舞蹈也可以說是情感表現力度較大的一種藝術種類。在語言、文字以及歌唱都不足以表達感情之時,舞起來就是了。一舉手,一投足,起落間于方寸舞臺上盡顯舞者的情緒。有的舞蹈作品看后讓你淚流滿面,有的讓你歡呼雀躍、拍手稱奇,有的讓你低頭沉思。所以,舞蹈是長于抒情的,而且能把這種情感傳遞給觀眾。至于節奏,則也寄托了舞蹈的靈魂。沒有一種舞蹈是沒有節奏的。在節奏中,呈現出了舞者的內在心理與外部形態,同時抒情也蘊含在節奏中。
從舞蹈的審美特征來看,表演具有重要意義。舞者可以借助多種多樣的姿態、表情、造型、動作等再現舞蹈作品中的各色人物,以及自己對作品的體會。中西舞蹈異彩紛呈,燦若星輝,都是人類舞蹈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歷史的瑰寶。同時,舞蹈更具有形象性。這種形象性的塑造依賴于舞者形體動作來完成。舞者的姿態與動作表現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很直觀與逼真。舞蹈表演中典型形象的塑造都是令人難忘的。
芭蕾,是法文Ballet 的音譯,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芭蕾作為一門高雅的舞臺藝術,具有確定的風格、技巧與舞步,反映的是宮廷貴族禮儀風雅的追求。1581年,第一部真正的芭蕾舞作品《王后喜劇芭蕾》在法國演出以后,芭蕾舞迅速在歐洲各國傳播起來。
法國作為宮廷古典主義芭蕾和浪漫主義芭蕾的中心,曾一度繁榮。在17 世紀下半葉,宮廷芭蕾受到了古典主義的熏染,這個時期的宮廷芭蕾則為古典主義芭蕾,簡稱為古典芭蕾,作為以古典主義美學原則為準繩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樣式,對古典芭蕾的認識應以深厚的法國古典主義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依托,了解其藝術特征和美學原則,以更好地鑒賞芭蕾作品。古典芭蕾有著完整的、規范化的動作程式以及固定的舞蹈詞匯。芭蕾舞中腳尖鞋的運用及腳尖舞的技巧,是芭蕾區別于其他舞蹈的明顯標志。比較著名的大型古典芭蕾舞劇有《吉賽爾》《天鵝湖》《睡美人》等。
18 世紀的芭蕾大師諾維爾在1760 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于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注重情感表達,反對偏重技巧。其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使芭蕾從內容到題材、技術等都進行了系列改革,突破傳統,以啞劇的形式表達戲劇內容,將人體動作作為舞蹈的語匯,使其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19 世紀是芭蕾藝術的黃金時代,逐漸形成了芭蕾藝術的意大利學派、法國學派及俄羅斯學派。20 世紀初,“現代舞之母”美國舞蹈家鄧肯提出了將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相融合,自然的舞蹈動作打破古典芭蕾的束縛,更強調舞者內心情感的自由展現。
芭蕾舞的審美特征如“開、繃、直、立”外拓性的動作形態貫穿在舞蹈表演過程中,“輕、準、穩、美”也成為共同的審美標準。舞者要具有修長的形體線條,動作中四肢要有延伸之感,在舞蹈表演中,不僅有腳尖站立、騰空大跳、向上托舉等高貴典雅的舞姿,而且所有的動作都力圖擺脫地球的引力,極力地向空間升騰,人體四肢無限向外伸展,雙胯極盡外展,腿與腳背繃直,收腹、腰身直立,從而使芭蕾藝術呈現出高貴、自信、張揚的強烈人文精神與追求。
舞蹈是一種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產物,舞蹈技術技巧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十分重要。技為藝而存在,無技的藝則無法存在。技巧作為前提,既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又是體現舞蹈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段。技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而藝則是其內在精神與靈魂。芭蕾學派紛呈,雖然各學派都有著共同的審美原則與標準、形體特征、動作體系,但往往又在其自身的發展中呈現出極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傳統性。像法國芭蕾學派就非常重視舞蹈感覺,以嫵媚聞名于世,以文雅、流暢、輕盈、細膩著稱。因此,舞者要對各學派的特點有所把握、有所選擇,并多借鑒與融匯,以求有進一步的創新。同時,脫離藝術的技巧也不可取。技巧與宣泄情感相連接,是內心激情的物化表達,這里離不開情感的使用與投入。倘若沒有情感的注入,徒有高難度、高精湛的技巧形式,其表現也會顯得蒼白而無靈魂。
舞者應真切地體會與傳達舞蹈情感,用自身的情感帶動其外在的動作展現,也就是要善于用意念帶動形體。當舞者將自身情感融入舞蹈中時,才能使人們真正感受到舞蹈作品的魅力。因此,情感性在舞蹈表現中是尤為重要的元素表達。舞蹈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情感,從肢體動作的形式美中能體會到深意與內涵。舞蹈創作與創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是分不開的,創作者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舞蹈作品的理念與風格。舞者應充分領悟舞蹈作品的創作意圖,在理解的基礎上演繹出真情實感,充分將情感與動作有機融合,以期完美詮釋舞蹈作品。舞者還應準確把握舞蹈作品的題材、內容、動作、風格,有的放矢進行展現,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視覺藝術之美。比如,眾所周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幾個世紀以來,此劇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移植,盛演不衰,那非凡的藝術感染力讓許多舞蹈創作者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舞劇。舞者應先從文化內蘊中感受色彩,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更好地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只有深刻體會內涵,才能用舞姿表達出真情,抒發出真情,才能以情感染觀眾,以情帶動觀眾。舞蹈不僅僅是一種形體藝術的展現,它更是一種從形式美到深層文化之美的升騰。在芭蕾舞中,舞者需要通過身體的線條和肢體表現力來傳遞情感,每次排練都要入情入景。
人在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極具個人化的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思想與觀念,就是我們常說的“審美意識”,即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通過芭蕾舞,我們獲得了審美感受力。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芭蕾是一種高雅藝術,所以舞者必須具有相應的審美意識。芭蕾本身具有高貴與典雅的氣魄,舞姿華麗,體態輕盈婉轉。舞者應始終不離審美這條主線,將高貴與典雅貫穿始終,尤其對東西方芭蕾藝術要加以比較、研究。舞者可發揮審美想象力,自主創編舞蹈,積極展現個性。審美意識的養成與提高離不開審美主體有意識地鍛煉,它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舞者應積累相應的美學底蘊,并多觀察世界,積極探索,遵循舞蹈的藝術規律與創作表達,為芭蕾的學習打開思維的大門 ;多思考芭蕾舞中的戲劇表現、情節內蘊的展現,提升審美想象力,進而為美的延伸打下堅實的基礎。
舞蹈從產生到發展再到今天,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芭蕾舞的肢體動作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震撼力。舞蹈是美的傳遞,舞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用藝術之美反哺生活。
芭蕾舞的影響深遠,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芭蕾舞的學習不是在短期內能完成的,它需要長期的刻苦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會使人養成一以貫之的品格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不斷刻苦的練習中,舞者的專業技能會獲得提升,文化品位、藝術修養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尤其是通過情感的熏陶,可以提高舞者的審美情操,對舞者的良好道德情操的養成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舞者也可學習、探究古今中外的舞蹈佳作,對其形式美以及技巧進行鉆研與剖析,進而提升自己的藝術感悟力。通過借鑒他人的芭蕾舞作品,全面提升自身表演能力,同時自身的直覺力與創造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與情感表達力都能得到提高。所以說,芭蕾舞宜人宜情。
芭蕾舞還有助于在藝術之美中感受生活、體悟生活。一個鉆研與熱愛芭蕾舞的人一定也是熱愛生活與生命的人。舞蹈作為藝術之一,它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是一種雙向相依、相互促進的關系。它的創作與形成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每一部舞蹈作品都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與年代,反映著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與風貌,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并且通過舞者的情感表現來完成。通過對整個舞蹈發展史的認真學習、精心考究,舞者可以獲得對周圍世界的獨特認知與體會。通過對中外各國舞蹈藝術作品的解讀與演繹,能提升舞者的藝術認知,進而獲得藝術靈感,而這種藝術認知又會反過來作用于其本身及其社會行為關系,進而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讓觀者記憶深刻的舞蹈作品。在對芭蕾舞的學習中,舞者會獲得對自己、對社會生活以至于對整個世界的再認識。這種內在美的感受很重要,同時也能增強舞者對社會的責任感。
綜上,舞蹈之美的意蘊是綿長而深遠的。人體律動、時空造境、肢體語言的展現、體態的優美與張力、情感的傳遞,這都是美的所在。任何舞蹈種類都有其歷史與文化的足跡,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傳承與演繹。我們在芭蕾舞中能感受到千古傳承的不朽藝術魅力,見證著它獨具的力量與精神的升騰,促進了身心和諧與物我之間的統一,進而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與啟迪。相信,通過不斷地挖掘,舞蹈及芭蕾舞藝術也能在時代賦予舞者的使命中更加和諧與美好。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必將在未來的舞蹈之路上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