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龍



關鍵詞:書畫鑒定;體驗式;筆墨;課堂教學
1964年,張珩先生在《怎樣鑒定書畫》中引進了西方美術史學中的風格概念,初步建立了書畫鑒定之學的學理與方法。老一輩書畫鑒定家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明確了書畫鑒定在中國美術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以風格辨識為主,目鑒與考訂相結合的書畫鑒定方法。隨后,學者們在書畫家個案研究及書畫鑒定學科體系建設方面不斷總結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書畫鑒定教學法的研究則僅見于王照宇《經驗與范例—書畫鑒定教學中的方法與學科問題芻議》一文,文中對書畫鑒定方法、學科定位、研究目標諸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思考與總結。[1]書畫鑒定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展開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書畫鑒定成為獨立學科的重要條件之一。經過近二十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在老一輩書畫鑒定家的指導幫助下,總結出體驗式書畫鑒定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以書畫風格辨識為目的,帶領學生展開筆墨技法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體驗式書畫鑒定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書畫鑒定的理論與方法不能脫離書畫作品本身,老一輩書畫鑒定家盡管鑒定書畫的方式、方法、側重點不同,但他們都重視書畫的實踐性操作,都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普遍擁有著書畫家兼鑒定家的雙重身份。薛永年先生指出:“為了深入領會書畫風格,從事書畫鑒定者也有必要通過書畫實踐來提高欣賞水平,了解一定的風格面貌與結構變異、用筆力度的關系,以便能見微而知著。”[2]對書畫作品的真偽辨識是一個感性與理性互動、理解與體驗相結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筆墨技法的實踐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的感性認識及鑒賞能力,進而結合書畫鑒定理論知識,逐步完善書畫鑒定的理性認識。
20世紀80年代,庫伯提出了體驗學習理論:“體驗學習是作為一個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體驗學習是以體驗為基礎的持續過程……體驗學習是一個創造知識的過程。”[3]體驗式書畫鑒定教學是通過教師選取古代書畫家典型風格作品,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臨摹實踐,感悟不同作品的筆法特征、墨色變化規律等藝術構成元素,使學生對抽象的筆墨語言產生直觀的感性認識,并將其應用于書畫鑒定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這一教學方法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將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體驗式書畫鑒定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人的認識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回歸到實踐的辯證發展過程。目前書畫鑒定教學普遍的做法是以繪畫史、書法史為主線的書畫鑒賞輔以少量的國畫、書法技法體驗,沒有注意到國畫、書法實踐訓練與書畫鑒定的關系,忽略了將書畫技法體驗的感性認識應用于書畫鑒定實踐的教學引導。書畫鑒定教學中的課堂體驗,是以辨別書畫作品中不同筆墨技法特征為切入點,它的最終目的是理性地服務于書畫鑒定。因此,在體驗式書畫鑒定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始終圍繞書畫鑒定中“風格辨識”這一核心技能展開教學。
大衛·庫伯提出用體驗式學習圈的模型來描述體驗式學習,包含了四個步驟:實踐與體驗、觀察與反思、抽象與歸納、再實踐。[4]我們參考這一學習圈模型,總結出體驗式書畫鑒定課堂教學的四個環節,即目標明確,精心準備;師生互動,心手相應;總結歸納,知行結合;目鑒檢驗,學以致用。
(一)目標明確,精心準備
體驗式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在對學生書畫操作水平有一個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選取學生切實可動手操作的教學范本,明確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學生體驗階段的教學范本應具備筆跡清晰可辨、墨色單一可控、無較大的水墨變化、技法還原有可操作性的標準。要找出這樣的范本,需要教師對歷代中國書畫作品了如指掌,同時能夠提煉出作品中最為典型的筆墨形式。在山水畫的筆墨體驗教學中,我們選取了北宋早期山水畫家李成的《晴巒蕭寺圖》(圖1)作為教學范本。該畫作者歸屬雖有爭議,但它是表現北方雄渾壯闊山水的經典之作,在山水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晴巒蕭寺圖》以重筆濃墨勾畫出輪廓,條子皴筆觸明顯,先皴后染的層次清晰可辨,且作品保存狀況較好,這些因素都有利于展開課堂教學的體驗活動。學生應在課前收集整理北宋山水畫的相關資料,準備課堂動手實踐的各種筆墨工具,了解課堂體驗的內容及要求。
(二)師生互動,心手相應
師生在課堂展開書畫技法的動手實踐是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內容。徐邦達先生特別強調:“依憑筆法的特點來區別書畫的真偽是最為可靠的。”[5]教師書畫技法的熟練程度,將直接決定體驗式教學的效果,教師的示范與引領是展開課堂教學的基礎。首先,教師應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教學,通過表演性筆墨的演示完成范本風格的書畫作品,同時對北宋時期山水畫的理論知識點做基本的講解,使學生對書畫體驗活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其次,從《晴巒蕭寺圖》中山石皴法、樹木樓閣畫法等局部細節入手,演示中鋒、側鋒的不同畫面質感、線條干濕濃淡變化等基本的山水表現技法。圓曲流暢的樹枝與細碎短促的條子皴是該畫的重要筆法特征,二者用筆方法的不同是教學的重點。最后,學生自己動手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書畫體驗活動,感知領悟作品中筆墨的表現方法。學生通過對筆墨的反復體驗,獲取對書畫作品的感性認知,打牢書畫鑒賞思維活動的基礎,是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圖2、圖3、圖4、圖5)
教師全程融入課堂教學,對學生體驗過程中出現的疑問給予指導,引導學生發現不同、思考原因。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示范、體驗、再示范、再體驗的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深入參與,同時也滿足了教師的個人價值體現,實現了教師本人的專業積累,教師與學生形成了學習共同體。
(三)總結歸納,知行結合
歷代鑒賞家對書畫作品的真偽優劣評價,體現在對書畫作品高度提煉概括的文字描述中。以審美為目的的鑒賞意識始終是中國畫史與鑒藏史的主要內容。美學式的理解無所不在。[6]《圖畫見聞志》中對李成山水畫有如下的描述:“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7]學生必須通過體驗與認知的交互作用,解讀這些極具抽象意義的詞匯,將抽象的文字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筆墨再現,逐步建立視覺記憶的經驗。“對表現形式和審美形式能夠在大腦中做一番組織排列,這包括構成所謂繪畫風格的線、形、色、質地、留白及量感等各個方面的綜合。”[8]隨著體驗過程中筆墨敏銳性直覺的提升,學生對《晴巒蕭寺圖》中點、線、面的筆墨構成做出總結歸納,教師引領學生深入解讀“仰畫飛檐”“枯樹蟹爪”“石如云動”等李成山水畫理論知識點,促使學生建立理性與感性結合的書畫家筆墨特征認知。
(四)目鑒檢驗,學以致用
作為一種應用型學科,書畫鑒定的理論與方法是要具體地應用于書畫鑒定實踐的。它的理論,應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任何玄談都應避免,切實管用是衡量其理論價值的主要標尺。[9]學生通過體驗式的書畫鑒定課堂實踐,是否實現了初步辨識宋代早期山水畫風格的教學目標,可以通過目鑒考核的方式來做檢驗。目鑒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實踐的過程,是對課堂筆墨體驗的總結與應用。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宋代山水畫家作品,展開課堂測驗,考查學生是否能夠運用課堂筆墨實踐經驗,找出測驗作品表現形式的異同。
通過體驗、比較、分析、總結的課堂教學循環,可以從微觀角度幫助學生梳理中國書畫發展史,逐步積累書畫鑒定中最為關鍵的時代風格與個人風格的辨識經驗,為學生展開書畫家個案研究奠定基礎。體驗式書畫鑒定教學既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也是教師與古人的對話,而目的是將課堂引向學生與古人的對話。
三、總結
書畫鑒定體驗式的教學過程,并不是以臨摹完成一件完整作品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清晰地展現書畫作品中局部的表現形式,使學生在動手環節變得更加易于臨摹操作。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書畫實踐操作能力,他們必須拿出更高的學習熱情,調動全部的感官系統,動手、動腦、動眼地投入書畫筆墨的體驗活動中。同時,體驗式的教學對從事書畫鑒定教學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教師必須熟悉中國書畫史,深入研讀各時期代表性書畫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知識體系中為學生架構起清晰的框架;教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書畫的各種筆墨技法,才能引導學生展開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活動,訓練學生獨立研究書畫真偽優劣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終生學習的興趣。
體驗式書畫鑒定課堂教學法具有具體、實用的特點,它可操作性強,教學目標明確。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探究精神,提高了教師書畫鑒定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力。應該看到,目前國內書畫鑒定學歷制教育完整、具體、規范的教學體系尚未形成,書畫鑒定教學的模式與方法仍處于探索時期,以體驗式的書畫鑒定教學法為基礎,建立一套以實踐應用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這是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
參考文獻
[1]王照宇. 經驗與范例:書畫鑒定教學中的方法與學科問題芻議[J]. 書與畫,2020(10):46-49.
[2]薛永年. 書畫鑒定與書畫作偽(下)[J]. 美術觀察,1996(08):72.
[3]庫伯. 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 王燦明,朱水萍,等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8.
[4]康棵飚. 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0(07):90.
[5]徐邦達. 談古書畫鑒別[J]. 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02):5.[6]尹吉男. 古畫鑒定學中的時代風格與標型:中國書畫鑒定學研讀札記之一[J]. 美術研究,1993(02):26.
[7]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畫繼[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43.
[8]黃丹麾,劉曉陶. 試論方聞引進沃爾夫林風格論研究中國書畫鑒定之得失[J]. 美苑,2002(05):59.
[9]張幼云. 現代中國書畫鑒定方法論之我見[J]. 美術研究,2002(04):6.本文為2021年“天津市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約稿、責編: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