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賓 馮文晉 段旭磊
摘 要: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依托大數據、區塊鏈、深度學習等以考古出土的海量標本為基礎,通過鈞瓷數據采集、挖掘知識工程與智能生成技術,構架基于現存瓷器和數千萬瓷片的鈞瓷數字資產庫,形成對遺存標本的識別、鑒定、分析、修復、展示,并進一步形成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瓷器研發、創新與交易,實現具備物理實體與數字實體的傳播千年鈞瓷文化,自動生成鈞瓷產品的禹州鈞瓷文化產業人工智能平臺。從而讓收藏在倉庫、博物館里的鈞瓷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鈞瓷標本、書寫在古籍里的鈞瓷文化活起來。
關鍵詞: 鈞瓷文化;人工智能;產業;平臺
1 禹州鈞瓷文化產業人工智能發展現狀
禹州市鈞瓷產業生產企業主要存在企業規模、生產工藝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產品檔次低等問題。同時企業創新能力弱,低水平相互模仿,缺乏市場創新能力禹州鈞瓷產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滯后性,眾多鈞瓷鈞瓷作品大多數都是在網站平面上進行展覽,傳播的速度相對來說比較慢,形式比較單一。在人工智能化時代的背景下,這些傳統的宣傳手段很難對當代消費者產生吸引力。
人工智能與鈞瓷文化產業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為鈞瓷文化產業的業態創新提供了新的優化路徑和發展范式,但兩者的融合仍然處于初步階段,由于頂層設計缺乏、技術水平不高、供需對接不合等原因,融合呈現出廣度、深度、融合度及層次與創新不夠等問題。
基于此,研究旨在分析人工智能與鈞瓷文化產業融合的深度內涵基礎之上,找出兩者怎樣融合、通過何種手段融合的模式與方法,并且根據初步融合階段表現出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平臺建設新路徑。優化文化生產手段與內容,構建文化魅力與創意活力相結合的消費模式,滿足人民對鈞瓷文化與科技融合消費的需求,激發鈞瓷文化產業的巨大活力。
2 人工智能環境下禹州鈞瓷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2.1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在鈞瓷文化遺產開發中提升文化遺產展覽展示水平,增強游客體驗。提升理論水平,加強展覽內容及形式設計方面的合作、學習、研究,持續創新、豐富展覽主題、展覽內容、展覽形式,進而推出高水平的臨展、特展,并匹配舉辦多種類型的文藝活動,打造展覽品牌,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關注博物館相關高新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加強展覽數字化、智能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增強展陳效果,拓展“云展覽”、“云講解”等方式,綜合提升游客參與度,增強展覽整體的交互性、娛樂性。
2.2 服務街區旅游
許昌有曹魏古城、神垕古鎮等眾多街區旅游打卡地,如何能讓游客來的了、留得下、帶的走是旅游產業關注的核心問題。堅持鈞瓷文創產品的原創性開發是“帶的走”的重要實現途徑。通過一個個鈞瓷文創產品的傳播,可以促進鈞瓷文化的推廣,同時也進一步推動相關景區旅游產業發展。
文創產品的開發堅持“有味、有用、好看、好價、好拿”原則,讓產品在有文化內涵、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做到物美、價廉、便攜。明確鈞瓷文創產品三大版塊:藝術版塊、實用版塊、文化版塊,豐富文創產品。讓“鈞瓷文創”成為禹州第一文創品牌和首選城市禮品。
2.3 打造鈞瓷鑒定集散新平臺
抓住鈞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的契機,發揮好文物商店所具備的文物交易職能,充分發揮智能鈞瓷大數據庫的資源優勢,利用網絡區塊鏈技術,建立中國古鈞瓷鑒定交易中心,打造成國內最大的線上線下雙渠道古鈞瓷鑒定中心與交易集散地。
2.4 鈞瓷文化人才培養
依賴禹州市豐富鈞瓷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以及開放模式和平臺定位,將對鈞瓷文化所涉及的文保、展示、工藝再現、內容研發、文化創意等全鏈條人才的培養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和創新試驗。在鈞瓷文化人才的培養模式、課程、實踐、評定等方面進行具體研究、試驗,和復制嘗試。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重點培養能將陶瓷文化遺產轉變成旅游資源的“轉譯者”人才,即懂得如何引起受眾的興趣和共鳴,同時又能展現出鈞瓷文化領域的專業和深度的人才。
3 禹州鈞瓷文化產業人工智能平臺建設
基于人工智能、知識工程、區塊鏈等技術的瓷器數字資產生產與管理平臺,物理實體是以瓷標本資源為中心的,集數據采集、知識加工、瓷生產與交易。
3.1 智慧數據采集
鈞瓷數據中心是鈞瓷標本、瓷器、成分、文化等鈞瓷相關系統產生的數據存儲中心。數據中心的數據具有多源性、異構性、復雜性和碎片化的特點,具備大數據特征。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鈞瓷進行掃描、拍照等獲取基礎數據,并進行信息化和數字化處理形成相應的數字檔案。將這些信息數據錄入到人工智能管理平臺中,就可以利用預先設定的人工智能的模式識別技術來進行三維建模等。在智慧數據采集的過程中還可以對不同的類別進行標記,按照一定的次序對其進行排列和整理,具體可以分為文本類數據資料、圖表類數據資料、三維影像類數據資料等。在進行智能化分類的基礎上有利于后續查閱與檢索及平臺建設工作的開展。
3.2 智能知識加工
鈞瓷數字加工知識工廠是數字資產管理平臺的數字資產生產場所,具有人工和自動生產認證的能力。知識工廠采用分布式計算模型對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圖譜構建,從而形成有用的提升信息價值。知識工廠通過運用創新的知識表達技術與,以及基于專家集成綜合研討的知識生產技術,構建元知識、知識空間與知識系統,最后形成知識自動與手動生產體系,具備自組織與自適應知識生產特性。
鈞瓷文化知識大腦是實現知識存儲、管理與服務包裝的知識管理與應用中心。知識大腦中的知識通過知識表達與組織技術的知識可視化管理、知識可視化編輯、更高層級的綜合集成研討實現知識的存儲、管理與服務包裝,可提供為國際數字瓷產品相關科研、生產、交易、融資、生產、教育提供等知識決策服務,具備智庫特征。
3.3 智慧鈞瓷生產與交易
數字資產交易中心,是資產化后進行交易流通的重要場所。采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加密算法、共識機制、智能合約、源頭追溯等將資產化后的知識放在私有或公有鏈上進行自交易,有助于資產從擁有者手中有償流向需求者。
“數字鈞瓷”應用中心,在數字資產化及自交易形成的管理內核的基礎上,整合數據中心、知識工廠、知識大腦、資產中心和交易中心的關鍵數字資產全流程監管技術,進行全方位應用實現數字“鈞瓷產品”交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文旅中心、注冊中心、消費反饋、產品轉化、生產制造、科技金融、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科研、交易、倉儲物流、商務等服務,具備生態特性,并最終形成基于數字鈞瓷標本的集文旅、博物館、游客、工藝生產制造、數字資產、金融商務有機連接的鈞瓷智慧基地。
3.4 專家智庫集成
運用“幾何科技人類思考技術”利用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系統的邏輯分析能力,采用計算機神經系統學習能力、大數據對比與分析那能力等多種技術集合于一體。同時采集專家個人行為學、心理學等個性化內容衍變出專家的人工智能化身,著力于第一時間解決不同場景中鈞瓷知識問題。并對鈞瓷相關話題未來發展趨勢做出智能合理預測更是智庫集成的體現。
4 總結
做好鈞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促進鈞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對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許昌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將提供堅強支撐。人工智能技術與鈞瓷文化的融合為突破鈞瓷文化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實現技術的突破式創新提供解決方案,有助于鈞瓷文化產業創造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更有助于提升禹州鈞瓷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 丁旭輝. 人工智能在陶瓷產業中的應用[J]. 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02)64-65.
[2] 張勝男 人工智能與能源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D]. 中國礦業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