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高中化學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在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推動其在掌握化學學科核心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從而進行更為深入的化學學習.為了讓學生能夠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強調學生高中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推動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運用遷移.基于此,本文著重研究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幫助學生在全身心積極參與的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化學學習體驗,培養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教學策略;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4-0095-03
收稿日期:2023-05-25
作者簡介:劉芳琴(1976.9-),女,江西省高安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化學教學研究.
隨著現代高中化學教育的發展和相關新課改的深入,深度學習這一學習要求應被廣大教師納入相關的教學目標之中.在傳統的高中化學學習中,學生的化學學習仍舊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學習層面,學生對于相關的化學知識容易一知半解,對于化學公式、化學反應等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1].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相關化學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解決在傳統高中化學學科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并且將化學理論與實驗實踐活動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化學綜合素養.
1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學生在深度學習過程中,能夠激發主動探索的學習欲望,也能夠在親身體驗的同時探求新的化學知識,獲得更深的學習感悟.學生的深度學習指的是其由淺入深地學習相關知識,獲得更深層次的提高與發展.同時,學生能夠在相關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入的學習體驗,由此養成批判性的學習思維,培養化學的綜合素養.教師能夠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化學知識,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此時學生也能夠進一步在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保持對化學學科的高度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學生在深度學習中也能夠學到更多的學習途徑和學習資源,憑借這些資源開闊個人的學習眼界,充盈個人的學習資源庫,同時學生也能夠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保持高度的學習注意力,有效提高個人化學學習的效率.此外,在促進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為其選取具有深層含義的核心內容,讓學生不僅能夠基于教材的知識進行學習,還能夠在借助拓展的實驗實踐中向外探求更有深層意義的知識,從而實現更有價值的自我挑戰,在更有價值的內容學習中獲得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此時,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激發化學學習動機,也能夠感悟化學學科的學習本質和學習方法,成為具有思想、具有學習能力的優秀學習者.
2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現狀分析
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初步系統地接觸化學這一門學科,難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壓力大、難以理解化學知識的情況,因而產生一定的學習心理負擔,甚至有的學生在剛學習化學時就產生了退縮的心理,
想要放棄化學這一門學科的學習.但由于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不全、教學理念較為落后等原因,而忽略了學生對化學這一門學科深度學習的進程[2].首先,化學這一門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綜合性,其知識大多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切不可只基于教學現象進行解讀,也不能忽略現象背后原理的深度挖掘過程,以免讓學生產生學習認知不足的問題.其次,在傳統的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以個人的教學為中心,學生擔任的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一個角色,在這樣枯燥、單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容易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缺乏個人主動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也缺少了一定自我表達、深入實踐的機會,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在這樣單一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開展,既來源于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興趣的激發,也來源于在相關化學實驗過程中的思維啟發.但是,部分教師既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深度學習,也沒有推動學生在相關的化學實驗中,主動動手進行化學實驗留下深刻學習印象.
3 高中化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
3.1 創設真實教學情境,實現深度教學
據教學研究表明,真實而具體的教學情境能夠為學生活躍學習思維提供表現機會,在相關教學情境的創設下,學生能夠主動而廣泛地激活頭腦中的原始經驗,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相關的準備[3].由此可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發展需要創設相關教學情境,進一步地為學生做好相關的準備環節.此時,學生能夠激活個人的意志,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并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構建起知識框架,感悟相關的科學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化學學科綜合素養.
比如,在“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關系,熟練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學原理,并進行合理的應用,培養其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為了能夠激發學生有關這一節課知識的推測和聯想,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化學教學環境:“大家都知道在現代社會中電的應用極為廣泛,我們的生活離開電也難以正常有序地開展,大家能想到哪些有關電的設備或是器材呢?”當學生能夠激活已知生活經驗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引導學生在視頻的觀看過程中,
有意識地注意與電相關的事物.此時,有的學生注意到了電池,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思考:“電池中儲存的到底是電還是什么呢?”由此讓學生明了電池中儲存的并不是電.接下來,學生便可以“電池中的化學能是如何轉化為電能”這一問題為主題進行探索.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伽伐尼電流和伏打電堆”的視頻,引導學生有效鋪墊化學知識背景,了解到正是伽伐尼的機緣巧合,青蛙中的生物電得以被發現.教師可再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那么直流電又是如何被儲存和輸送的呢?”當引起學生思考后,教師讓學生形成電量構成的學習印象,進一步激發化學探究的興趣,進行化學能、熱能、機械能和電能之間的轉換實驗思考.可見,教師可以通過相關教學情境的創設,拉近學生與相關化學學科知識間的距離,推進學生能更加有效地進行深度學習.
3.2 挖掘知識的內在結構,實現學生深度學習
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化學知識由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系統這三個要素構成,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結合化學知識的特性,確定化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應當讓學生基于化學知識的特征,理解其邏輯形式、符號表征的外在形式,最終生成相關的意義系統,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4].而為了幫助學生深度挖掘隱含在化學知識中的系統意義,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內在結構,幫助其分解和再次重構化學知識框架.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也能夠感悟和體驗化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功能,不斷提高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比如,在“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先分析這一節課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價值特征,帶領學生認識相關水的電離的概念,也能夠用符號表征理解電離相關過程的表層知識.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了解溶液的酸堿化學原理,因此教師可提出問題:“水電離又是怎樣的過程?”進而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進行純水導電的化學實驗.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得出:水是一種極弱的電解質.這時,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水的相關性質,教師應引導帶領學生再次分析電離發生的條件,形成發散思維.之后,教師可在引入電離學說、發展歷史等等,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化學知識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同時,教師還可設計相關的合作交流環節,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驗證相關猜想.此時,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夠變得更加有價值、有意義,也能促進深度學習.
3.3 設置驅動學習任務,推動學生創新發展
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要經歷自主學習和自主消化的過程,在操作和加工相關高中化學知識的過程中經歷分析研究,才能夠真正的有所得.教師需要設置驅動性的學習任務,將教學內容變成學生的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夠較好地消化吸收化學知識[5].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解決化學問題,完成化學學習任務,進一步活躍思維,推動化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比如,在“鈉及其化合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從原子結構、金屬的共性等順序入手,預測鈉的性質,然后通過“氧化鈉與過氧化鈉”對比學習理解鈉的化合物的性質,再研究鈉和水的實驗,最后通過金屬鈉在生產中的應用,感受化學的魅力.在學生了解完鈉的基本性質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相關的實驗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深化學習印象,也能夠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充分激發思維.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視頻,總結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再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接下來,教師還可設計知識回憶環節,要求學生能通過自我反思和分析再次回憶起這節課的相關知識.學生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也能夠回顧學習的過程,加深學習的印象.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相關的任務,考查學生是否將這節課的知識完全掌握.
總而言之,學生的深度學習指的是其能夠基于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學習有效思考相關化學問題,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把握化學學科的本質和思想方法.教師要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增強高中化學教學課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師需要利用深度學習推動學生進行更為有意義、有深度的學習,從而獲得良好的高中化學綜合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 楊曉東.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的思考:以高中化學必修二《甲烷》教學為例[C]//2016年江蘇省教育學會學術年會報告文集.[出版者不詳],2016.
[2] 陳國文,翁中興.促進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單元教學實踐:以“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與科學用電”單元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22(3):3.
[3] 黃清輝,張賢金.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以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鹽類水解”為例[J].教學考試,2022(5):3.
[4] 郭為,盧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化學事實性知識內涵深究及教學建議:以“鈉及其化合物”為例[J].化學教學,2019(08):26-28.
[5] 張復政.新時期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不足與改進措施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265-267.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