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東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現有柑橘5.8萬畝,其中掛果園3.4萬畝,最高畝產5100千克,最低畝產480千克,且果品質量優劣的差距很大,近年來柑橘最高售價每千克3.2元,最低僅1.2元,導致橘園生產效益有所下降,嚴重挫傷了橘農的積極性。這雖然有多方面造成差距的原因,但品種老化、病蟲危害、不合理的施肥與修剪、部分橘農放棄管理是低產、質差的主要原因。為了使漢臺區橘園都能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低產橘園的產量和品質。通過加強對低產橘園的技術指導和技術監管,全面實施高接換頭、擴穴改土、合理施肥、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提高果園的綜合管理水平,逐步增強樹勢,提高果品的產量和品質。使初掛果園畝產達到500~1000千克,成年掛果園畝產連年穩定在3000~3500千克。切實提高柑橘應有的經濟效益,使農民增收致富。
1 柑橘低產原因分析
近年來,果園勞力投入不足,肥料結構不合理,導致柑橘的品質下降,加之品牌化營銷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近兩年疫情、天氣、品種等因素的影響,給柑橘銷售帶來的價格不穩和滯銷壓力倍增,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2 低產園改造主要技術措施
2.1 改良土壤
柑橘品質的提升涉及多方面,其中土壤改良是重要因素之一。要提升柑橘品質,首先必須進行土壤改良,通過增施有機肥、實行橘園生草、種植綠肥等方法,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每年秋末冬初或早春萌芽前,結合施肥全園進行1次中耕松土,深度10~20厘米,以保持土壤疏松,培肥地力。果園每隔2~3年應進行1次深翻改土,沿樹冠滴水線向外挖30~50厘米深的環形溝槽,表土底土互換,槽內可填有機物。另外,土壤培肥改良需要平衡施肥,均衡營養。
2.1.1 合理間作 推廣間作箭筈豌豆、黃豆、蠶豆、毛葉苕子等,做到養地、用地相結合,以提高土壤肥力。
2.1.2 果園生草 提倡果園生草,種植對象應是淺根、矮稈、生育期短、且與柑橘無共生性病蟲害的作物,以豆科植物和禾本科草為宜。高溫或干旱季節,對橘樹樹盤用秸稈、青草、綠肥等覆蓋,厚度8~10厘米,以保濕保墑,防止土壤干旱。成年柑橘園任其自然長草或播種黑麥草、紫花苜蓿,待草長至60厘米左右時,留20厘米將草割下,覆蓋在樹盤周圍,達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2.2 加大投入,增施肥料
2.2.1 施足基肥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采果肥每株施農家肥20千克,可采用條溝法或穴狀法施肥方式。
2.2.2 施芽前肥 在 3月初每株開溝施入氮、磷、鉀質量比為15∶15∶15的三元復合肥0.75千克,生長旺、坐果少的低產樹可少施或不施。
2.2.3 施壯果肥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壯果促梢肥每株施用0.75千克硫酸鉀鎂和尿素混合肥(質量比4∶1)(圖1)。
2.3 推廣簡化修剪和密改稀技術
改傳統的四季修剪為春季大枝修剪和夏季控梢修剪相結合,改注重樹形為平衡樹勢,改精細修剪為去大枝修剪等。春季修剪只對一些密生的大枝、強旺枝、衰弱枝、病蟲枝進行疏除或更新,實施以拉代剪、多拉少剪措施。夏季提倡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控梢,可選用藥劑有多效唑等。
當前漢臺區橘園大多應用行株距2米×1.5米的密度,還有一部分2米×1米的密度(畝栽222~333株)。由于栽植過密,成園后雖然提高了產量,但卻影響了果實品質。栽植過密造成樹冠郁閉,園內通風透光差,濕度大,病蟲滋生,嚴重影響樹體健壯生長和優質穩產。為此,提出密植園改稀的技術。一是對原來定植密度為2米×1.5米的結果園,通過隔行或隔株間伐,使密度變為2米×3米,擴大行距和株距,改善橘園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果實品質。間伐后要及時清理下部衰弱枝、密生枝、病蟲枝、下垂枝,抬高樹干高度,同時采取拉枝補空、開張角度、落頭降冠等措施,實現升干降冠、內膛增光、改進品質的目標。二是對密植園進行間移。間移主要是對優良品種和有移栽保留價值的生長健康橘樹移除,在間移時要提前一年進行斷根縮冠,來年間移,用于補植或重新建園。保留樹管理與間伐相同。移栽樹要及時灌水、覆膜,剪除過多枝梢,成活后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實施摘心、拉枝、擴冠等一系列技術,盡快恢復產量。三是通過疏剪和回縮,剪除病蟲枯枝、交叉重疊枝,改善樹冠通風透光條件,促發健壯枝,恢復樹勢。
2.4 做好?;ū9ぷ?/p>
生長期可噴磷酸二氫鉀+蕓薹素提高柑橘抗性,開花前噴0.1%硼砂?;ǎx花后20天噴施0.3%尿素+0.2%磷酸二氫鉀保果,也可噴布花果護士。
2.5 抓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把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植物檢疫等有機結合。改變單一化學農藥防治,提倡使用生物農藥。生產中可采取殺蟲燈、黃色粘蟲板、性誘劑誘殺害蟲(圖2),充分利用本地的天敵,大力推廣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等技術,如用捕食螨防治紅黃蜘蛛,樹體懸掛誘蠅球防治柑橘大實蠅等,廣泛使用石硫合劑、苦煙水劑、蘇云金桿菌等防治病蟲害。全年重點抓好炭疽病、瘡痂病、紅蜘蛛、銹壁虱、潛葉蛾、矢尖介、黑刺粉虱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2.6 高接換種
對低產劣質品種通過高接換頭的方法加快橘園的老品種改造步伐,首推品種為金秋砂糖橘,在4月上旬用芽接法換上早熟良種。每個側枝接3~4個芽,6年生樹,每株樹接芽12個左右,樹冠較大的接芽20個左右(圖3)。對部分嚴重衰老的橘園進行挖除,重新栽植建園。
2.7 科學防災
近年來果園面臨的自然災害因子越來越多,持續高溫干旱、大風冰雹強降雨、低溫凍害等極端天氣頻發,給漢臺橘園生產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和挑戰,因此應加強橘園清溝排水防澇工作,特別是對平壩地、坡腳地橘園,應開好“兩溝”,即行間排水溝和園周排水溝,及時排除園內雨水,以防止橘園發生高濕危害;在伏秋干旱及時灌溉,覆草抗旱;采收后做好冬季防凍工作,使其安全越冬。
2.8 覆膜避雨,增糖增色
由于果實成熟前后多數年份與漢臺區出現秋淋的時間相重疊,常造成柑橘果實味淡著色差。因此一般在果實成熟前1個月應用反光膜全園覆蓋,可改善中下部果實光照條件,同時加大了晝夜溫差,促進早熟,提高果實品質。覆蓋地膜時要盡量做到全畦覆蓋,不能只覆蓋在樹干附近;要選用無毒反光地膜覆蓋;及早排出園地積水;覆膜時還應注意地膜固定,避免大風吹起,覆膜后要及時清除雨后膜上積水。通過對比觀察和統計,橘園覆膜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2個百分點;果實外觀色澤明顯好于對照,完全著色期提早10天以上(圖4)。
2.9 引進優良品種新建示范園
按照《漢臺區柑橘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總體思路及要求,以推動柑橘產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為重點,大力推廣特早熟優良新品種,以由良、大分四號特早熟品種為重點,通過起壟栽植等新技術,新建高標準品種示范園。不斷調優全區柑橘品種結構,著力提升柑橘種植效益及競爭力,帶動橘農更新品種、提升效益,促進漢臺柑橘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