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邢文慧



摘 要:桃產業是山東地區的主要經濟林產業之一,如今已成為農民創收致富的主要支柱產業。桃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時常受到病蟲害的侵染和危害,對桃樹生長產生不良反應,嚴重影響著桃樹的正常生長,影響著桃果的產量和品質。根據多年觀察和實踐經驗,歸納了桃樹主要發生的病蟲害種類,考慮到桃果的內在質量安全問題,提出了幾項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希望給桃農提供一點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桃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近年來,山東地區經濟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在經濟林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消費者對果品的品質、口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樹作為核果類果樹之首,桃產業的發展也被列為首要選擇。為保障桃果的內在品質和商品價值,務必需要高度重視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減少或避免化學農藥的使用,努力降低農藥殘留在最小的指標范圍內,確保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果品質量安全也有所保障。
1 桃樹生長不同階段需要防治的病蟲害
危害桃樹的病蟲害種類較多,萌芽前期主要防治桃流膠病、桃樹褐腐病、桃樹腐爛病等;花期主要防治桃蚜、粉虱、細菌性穿孔病、縮葉病等;幼果期主要防治桃蚜、梨小食心蟲、桃縮葉病、細菌性穿孔病(見圖1)等;果實膨大期主要防治褐腐病、食心蟲、葉螨、桑白蚧等病蟲害;果實成熟期重點防治的有瘡痂病、褐腐病、食心蟲、葉螨、潛葉蛾等。
2 化學農藥施用現狀與問題
目前,在當地產業政策扶持下,桃產業發展迅速,為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在桃園管理中,病蟲害的防治仍然是技術要求較高、操作難度較大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治手段在具體實施中,往往給桃果造成一定的農藥殘留,不符合綠色果品的質量要求,難以滿足消費者高品質的需求。據觀察,多數果農缺乏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知識,不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不會提前規劃與制定對應的防治計劃,在桃樹生長季節,無論有無必要噴藥,每隔半個月就防治1次,在不了解混配農藥是否合理有效的情況下,有時還混配多種殺菌劑、殺蟲劑,導致農藥超范圍使用、超濃度使用,效果不甚理想。據統計,桃園病蟲害每年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次數不少于10次,平均每畝地用藥量不少于1.0 千克,普遍存在農藥配比超濃度、防治次數過多現象。而對于生物農藥的使用,大多數果農普遍反映防治效果太慢、對病蟲害控制效果差,因而很少使用或拒絕使用生物農藥,仍然青睞使用防治效果快的化學藥劑,導致化學農藥使用量一直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態,造成桃果品質持續下降、產量降低,給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污染,給農業生態環境、產品質量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在水果市場上,表現價格持續下滑,盈利空間變窄。因此,為擴大市場、穩定生產、提高效益,應該大力提倡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這樣才可推動桃果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健康發展。
3 綠色防控綜合技術
3.1 植物檢疫執法
當地檢疫人員要嚴格按照《植物檢疫條例》和《檢疫技術規程》的要求,對當地林果產業進行檢疫執法。一是加強桃園的產地檢疫,從源頭上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大桃樹植物及其產品的調運檢疫,調運前必須實施現場檢疫,防止美國白蛾、食心蟲等有害生物在異地之間進行傳播蔓延。
3.2 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是指調整果樹的生長環境,增強果樹的抗逆能力,創造不利于病蟲害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使病蟲的危害保持在最小范圍之內的技術措施。一是選用抗病蟲品種、栽植健康種苗、合理施肥澆水、科學修枝整形等。二是在栽培中實行高壟種植有利于土壤透氣,布設地膜覆蓋可提高地溫,修剪果樹、清潔果園使其通風透光條件良好,可降低環境濕度等。三是果實套袋(見圖2)可有效阻隔病蟲危害,也可在桃樹上捆綁草把,誘導害蟲前來,集中消滅。四是桃園生草(見圖3)為天敵繁衍提供場所,改善生物群落結構,擴大天敵種類,增加天敵數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從而有效控制桃園病蟲害的種群數量,起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3.3 生態防治技術
一是果園混養家禽。4月份開始在桃園放養雞、鵝、鴨等家禽(見圖4),根據實際情況,一畝地放養量10~30只不等。家禽啄食害蟲、青草,保證了桃果質量和禽類質量的安全,家禽糞便返田利用,等于給果樹施肥,可謂是一舉多得。此林下放養模式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具有省時省力、高效便捷的生態防治效果。二是加強果園管理。適時清理爛果、病果、蟲果,剪除枯枝、亂枝,清除病殘枝、病蟲斑枝、亂草雜草等,集中轉移運至園外進行焚燒或深埋,保持果園清潔干凈,以此降低蟲卵和病菌基數,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為實現果樹優質高產打下良好基礎。三是種植“蜜源”植物。種植“蜜源”植物能夠吸引捕食螨、寄生蜂、瓢蟲、草蛉等病蟲害的天敵前來,對桃園內的蚜蟲、螨類、食心蟲等蟲害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3.4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簡單易行,是利用簡單工具及借助光熱、電能、溫度、聲波等各種物理因素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措施。一是覆蓋防蟲網、遮陽網等,阻止害蟲侵入桃園進行危害。二是利用害蟲對燈光的趨向性,在桃園安裝頻振式殺蟲燈,用于夜間誘殺卷葉蛾等害蟲成蟲,誘殺效果較好。三是利用害蟲對顏色的趨向性,掛置黃板誘殺蚜蟲、粉虱、葉蟬等;掛置藍板誘殺種蠅、薊馬等;在地面覆蓋銀灰色塑料膜,用于驅趕和防避蚜蟲等。四是利用害蟲對氣味較強的趨向性,布置糖醋液誘殺飛蛾,降低成蟲基數。五是使用性信息素對食心蟲成蟲進行迷向誘殺,也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5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蟲治蟲和以菌治蟲。此防治技術對生態環境無破壞,對人畜植物安全,對果實無農藥殘留,防控效果持久穩定。一是保護和利用赤眼蜂、黃眶離緣姬蜂等天敵,用于防治桃蛀螟等害蟲。二是釋放赤眼蜂等天敵進行后代繁育,用于防治梨小食心蟲等害蟲。三是借助昆蟲激素、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與其代謝產物,對桃園病蟲害進行可持續控制。四是使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冬季整枝后、春季萌芽前,用5 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灑樹體,消滅病蟲菌源。落花后15 天,全園噴灑植物源農藥苦參堿,用于防治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展葉后、新梢快速生長期、結果期,可使用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等生物制劑進行病蟲害防治,效果較好。
4 結 論
在桃樹病蟲害的防治中,要結合桃園的生態環境、病蟲害的發生動態,貫徹落實“綠色防控”的治理措施,制定針對性強的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方案,采取農業防控為主要手段,輔助于人工、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控技術對桃樹病蟲害進行預防和控制。在病蟲集中危害期間,可采取使用植物源、礦物源等非化學合成農藥進行有效防治,這樣可保障桃果的質量安全,提高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對綠色果品的需求,并最終實現桃產業的健康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