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寧



摘 要:陜西禮泉是我國石榴栽培的發源地之一,從西漢至今,石榴作為特色水果在禮泉昭陵一帶栽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目前,在市、縣兩級的推動下,禮泉御石榴品種增多、品質變好,正在朝著栽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銷售品牌化的發展方向發展,御石榴產業已成為昭陵群眾增收致富和禮泉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市場的高效運轉,如何打造石榴產業地位和知名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產業發展體系,在今后的發展方向備受果農關注。
主題詞:禮泉;御石榴;發展現狀;前景分析
禮泉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 ℃,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海拔在402~1467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土壤資源優良,灌溉條件良好,為石榴豐產穩產提供了較為舒適的外部資源。石榴為石榴科、石榴屬,落葉灌木,石榴學名為安石榴,別名有丹若、沃丹、天漿和若榴等,原產于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亞地區,2000余年前漢朝時從西域引進內地,唐朝較為盛行。相傳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染疾,食之無味,茶飯不思,久咳不愈,雖經御醫多方醫治,仍難以治愈。唐太宗李世民詔御全國,遍求名醫,以期早日解除皇后的病痛。遂有溫秀縣(即醴泉縣)郎中奉獻本地產石榴兩顆,大如碗口、色澤艷麗,剝開后,石榴籽粒如瑪瑙般晶瑩剔透。長孫皇后食之,腹痛消失,食欲大增,咳疾即解。太宗大喜,下令將禮泉縣昭陵石榴定為宮中貢品,遂有“御石榴”之美譽。2000多年來,御石榴作為石榴中的皇家貢品,獨樹一幟,在禮泉昭陵生根、開花、結果。
由此可見,禮泉是陜西石榴文化的第二發源地。經過2000余年的培育與發展,禮泉御石榴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品種逐漸豐富,目前,已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陜西禮泉特色產業之一。禮泉石榴品種繁多,品質優異,主栽酸甜型品種有傳統品種御石榴和新選育品種陜西大籽,甜石榴品種有新疆大籽甜、泰山紅、臨選14號、黑籽甜石榴等。其中昭陵御石榴(圖1)和陜西大籽已通過省級果樹新品種審定,且營養、藥用、商業價值頗高,先后獲得多項榮譽。1957年,禮泉昭陵群眾精心挑選色澤鮮艷,籽柆飽滿的70顆優質御石榴進京送給黨中央、毛主席,感謝中國共產黨、毛主席的好領導。2012年,昭陵御石榴再次被送進中南海。隨著石榴產業的不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栽植戶的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引起了廣大農民的關注,御石榴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截至2000年,昭陵地區御石榴種植面積已發展5000畝左右。昭陵旱腰帶地區大力發展御石榴種植,推動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一村一品、移民搬遷示范的進程,把旱腰帶變成綠腰帶、金腰帶。但禮泉御石榴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科學規劃不夠、果農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先進的實用技術得不到應用、產品品牌匱乏、基礎設施落后和產業體系不健全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禮泉御石榴產業化發展道路。因此,促進種植保護、培育新型職業果農、扶持龍頭企業、健全產業體系和延伸價值鏈等,值得大家深思。
1 產業發展現狀
1.1 御石榴的生產過程
1.1.1 嚴格建園 御石榴的生產,嚴格按照高標準新建園的要求進行。建園選擇海拔600~800米、背風向陽、晝夜溫差11.9 ℃以上,土層深厚的旱腰帶坡地,集中連片,便于機械化操作,省力、省工、省時。
1.1.2 合理栽植 苗木栽種要適時,栽植前,進行保水、分級、修剪、蘸根等技術操作,保證苗木質量;栽植中,密度合理、及時澆灌、覆膜保墑,確保成活率;栽植后,合理套種低稈農作物,增加掛果前經濟收入,利用生物、物理技術防治病蟲害。
1.1.3 精心管理 成齡園按照地上科學整形、通風透光、綜合防治;地下測土配方、重施農肥、沃土養根;達到標準化管理,科學化作務,機械化生產。御石榴要精心作務,采用套袋技術,保持濕度,預防裂果;分期分批、適時采摘、提高品質、延長貨架期、提高商品率。
1.2 御石榴的作用與功效
昭陵御石榴是一種營養價值和醫療保健功效極高的水果。石榴常被稱為“行走的雅詩蘭黛”、“可以吃的美容劑”。因其中富含礦物質,并有兩大抗老化成分:紅石榴多酚和花青素,可以抵抗人體炎癥和防止自由基的破壞,從而有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還含有亞麻油酸,維生素C、B6等等,能幫助降低血糖,促進排毒排便,讓膚質更加明亮。其果皮、根、花皆可入藥,石榴皮有明顯的抑菌和收斂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石榴皮中所含的“根皮鹼”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綠膿桿菌以及各種皮膚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治療腹瀉、痢疾和驅蟲。石榴花有止血、明目之功效。石榴根有驅蟲、澀腸、止帶之功效。
1.3 御石榴獲得的榮譽
2011年,肖山村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陜西省(肖山)現代農業園區”。2012年,肖山村御石榴農業園區被咸陽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授予“咸陽市現代農業園區”。2015年,前山村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陜西省(武將山)現代農業園區”。2017年,宗山牌御石榴被咸陽市人民政府授予“咸陽市特色產品”。2017年,宗山牌御石榴被陜西省農業廳授予“金獎”。武將山牌御石榴陜西省農業廳授予“銀獎”。2015、2016年咸陽市委兩次委托中共禮泉縣委向中共中央黨校贈送象征民族團結的禮泉御石榴樹共計18棵(第一次6棵,第二次12棵),栽植于中共中央黨校院內。中共中央黨校把禮泉肖山村御石榴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作為中共中央黨校的授課課題之一。
2 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規劃不科學,種植面積減少
一是隨著城鎮化規劃的不斷擴大,導致種植面積減少,阻礙了走規模化種植之路。二是石榴種植見效慢,周期較長,一般4~6年見產豐產,由于農民逐利效應,導致部分果農進行砍伐,種植面積減少。
2.2 農民文化水平低下,專業知識匱乏
由于農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年齡偏大,使得善經營、會管理專業人才缺乏,種植新技術、管理新理念得不到及時更新,產業提質增效得不到快速保證。
2.3 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體系不健全
一是御石榴種植區域多為山地,地勢不平,交通不便,影響今后的機械化管理、采收、運輸、銷售。二是果園基礎設施不健全,供水灌溉設施不配套,致使石榴缺水,影響品質。三是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如暴雨、冰雹發生時,果實容易受害,影響果農收益。
3 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是加大對御石榴藥用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石榴的認知度,保護種植面積和果農種植的積極性。二是科學規劃園地,完善水、電、防御自然災害設施建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三是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加大對果農種植專業技術、經營理念、實操水平的培訓,提高果農專業化水平。
4 今后的發展方向
御石榴有著極高的生態價值、觀賞價值、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是禮泉打造綠色高效農業的一個出彩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對石榴營養及藥用價值認識的提高,御石榴的銷量會越來越大。從“五個發展”展望御石榴市場發展前景。
4.1 御石榴產業發展
發展壯大現代農業園區,全力推進栽植園區化、生產集約化、營銷商品化,擴大突尼斯軟籽等優質新品種石榴種植面積(圖2),推廣設施農業、高干樹形,以肖山村為核心建成御石榴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園5000畝,通過“綠色、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推動禮泉鄉村振興“十里長廊”建設,到2025年,預計高標準御石榴現代園區面積達到6萬畝,到2030年,預計達到8萬畝。促進產業化發展,開展石榴深加工,進一步提高御石榴的商品化率。
4.2 御石榴生態發展
采用有機肥替代、菌肥搭配,生物、物理病蟲害防治,治理面源污染,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建立“果、畜、沼、草”的良性生態循環;走“生態、有機、綠色”之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
4.3 御石榴人才發展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引導城市人才下鄉,通過職業培訓、遠程網絡教育,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鼓勵人才返鄉創業、就業;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養一批御石榴產業鏈的策劃、管理、電商、營銷等高技能人才和職業農民。
4.4 御石榴組織發展
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組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工作干部隊伍,提高干部隊伍的能力和水平。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成立產業支部,指導、引導御石榴產業科技創新,招引龍頭企業,吸引農民入股,向集約化、規模化、公司化發展;村兩委班子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領導和扶持力度,從集體積累中撥付產業發展資金扶持產業創新、發展。
4.5 御石榴文化發展
依托盛唐文化和“兩陵一村一湖(昭陵、建陵,袁家村,禮泉湖)”旅游觀光資源及北部山區路網建設,挖掘御石榴文化深厚內涵,發展盆景石榴、貼字石榴、套瓶石榴等藝術、文化附加值產品,建立健全御石榴文化、旅游、觀光、休閑、采摘、農家樂、傳統民居體驗等經濟文化產業鏈,保護和傳承御石榴的歷史文化血脈,讓美好鄉愁世代相傳(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