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語言具有日常化、開放化、新奇化等特點,記者編輯在新聞報道中合理應用網絡語言不僅能突破文字局限、豐富報道內容,還能激發受眾興趣,增強受眾黏性,具有一定價值和積極意義。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分析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使用網絡語言的現實情況,如濫用網絡語言,干擾學生對正確詞語的把握,影響受眾對正確語音的學習。另外,融媒體環境下,自媒體迅速崛起,較低的準入門檻和寬松的發稿環境使個別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故意制造噱頭或者采用低俗、語義模糊的網絡語言,這違反了漢語使用規范,沖擊了漢語文化的地位,污染了網絡空間,若不加以引導,必將影響新聞報道質量,甚至會對受眾的價值觀造成嚴重影響。基于此,文章就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語言提出相應對策:提高職業素養,牢記報道原則;端正工作態度,準確認知網絡語言;精選網絡語言,提高應用價值等。
關鍵詞:融媒體;記者;編輯;網絡語言;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2-011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臨沂市社科聯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短視頻在新聞報道中的探索與應用”成果,項目編號:16jsyw5
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具有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作用,記者編輯在撰寫及報道新聞時,應緊跟時代潮流,規范使用網絡語言,利用網絡語言的日常化、開放化、新奇化等特點,激發受眾興趣,促進新聞事實的有效傳播。
(一)網絡語言的概念及發展歷程
網絡語言從互聯網中產生并應用于網絡交流中,包括文字、拼音、中英文字母、圖標、標點、符號等。
1987年,中國建成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并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后,網絡語言開始誕生,它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歷經了三個時期:起步期、發展期、活躍期。
第一,起步期(1987—1999年)。這一時期,中國建成了信息交流平臺和應用網站,但受技術、速度與費用的影響,電子郵件的傳播僅限于文字。
第二,發展期(2000—2010年)。這一時期,交互成為網絡應用發展最重要的特征,公眾通過博客、BBS、即時通信軟件、網絡游戲等發表觀點及看法,口語與書面語融合,略為風趣幽默,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輿論造成了深遠影響。快速、便捷等優勢促使網絡語言快速發展。
第三,活躍期(2011至今)。網絡語言的活躍發展與網絡平臺、網民數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使人手一部手機成為可能,網絡平臺的增多使網民群體變得龐大。媒體融合的日益深入,使這一時期的網絡語言內容新奇,融合了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不僅在外在形式上側重于符號創新,也逐漸開始造詞,如“蒜你狠”“撐腰體”“豆你玩”等。全民造詞運動推動“詞媒體”登上舞臺并飛速發展,文字與圖像的博弈也愈發激烈。
(二)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優勢
網絡語言具有日常化、開放化、新奇化的特點,為了提高瀏覽量,增強競爭力,各大媒體爭相利用網絡語言吸引受眾眼球,新聞媒體也不例外,使用網絡語言已是大勢所趨[1]。
網絡語言日常化。互聯網大環境下,網民數量急劇增多,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人人也可以通過網絡創造一些熱詞[2]。如“給力”“點贊”“奧利給”“老鐵,我太難了”“扎心了,老鐵”等表示情緒的網絡熱詞,都出自普通網民。這些表達情緒的話發到網絡平臺后,被大量網民使用與轉發,逐漸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新聞媒體使用這些具有生活氣息的網絡語言,能使報道更貼近群眾,激發受眾興趣。受眾網絡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有助于形成新的網絡語言環境,更好地展現語言的魅力。
網絡語言開放化。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大,大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舒緩情緒[3]。但網絡環境因具有虛擬性、匿名性、廣泛性等特點,為網民提供了宣泄的出口,一些人在網絡平臺毫不忌諱地發泄情緒、暢談觀點,這使得網絡語言更加自由、開放。網民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有助于豐富漢語表達,提高交流效率。
網絡語言新奇化。網絡語言作為互聯網時代興起的溝通載體,有數字類、漢字類、符號類、混合類、字母類等形式,具有一定的新穎性[4]。
以漢字類為例,網民巧用方言、疊詞、諧音、舊詞新義等構詞手法,讓字詞更生動活潑,進而表達情感。如將“帥哥美女”表達成“俊男靚女”,“吃飯飯”意為“吃飯”,“樓上”意為“前一個帖子或上一個帖子”等等。網絡語言使得調侃意味更濃,因而受到網民青睞。網絡語言具備創新高效、簡潔明了、幽默詼諧、生動形象等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網絡時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也有助于展現時代變遷。
(三)運用網絡語言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網絡語言廣泛出現在網絡空間中。新聞媒體想要推進融合發展,必須要求記者編輯增強網絡意識,做到與時俱進,大膽接納并正確使用網絡語言,拉近和受眾的距離。因此,記者編輯要充分發揮網絡語言的日常化、開放化、新奇化等特點,不斷對報道內容及報道形式進行創新,規范應用網絡語言[5]。
第一,網絡語言的日常化使報道內容更容易理解,能更好地傳達新聞重點,做好新聞宣傳。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爆紅后,電影中的臺詞“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也迅速走紅,成為當時的網絡流行語。因該網絡語言本身具有警示作用,一些記者迅速跟進熱點,將其應用于交通安全宣傳中,達到了宣傳交通安全重要性的目的。
第二,網絡語言的使用豐富了報道形式。網絡語言形式多樣,記者編輯在撰寫新聞內容時,應充分應用網絡語言的符號、英文、數字、圖片等形式,突破傳統文字的局限性,呈現出多樣的形式[6],這有助于吸引受眾,增強受眾黏性。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及網絡語言的開放化等特征,使得網絡語言發展迅速。融媒體時代,不少記者編輯也順應潮流,積極應用網絡語言,但由于網絡語言對具體語境有要求,且詞義與詞語的字面意思并不一定相符,因此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
第一,網絡語言應用不規范,影響了媒體形象。近年來,各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記者編輯為了追求流量、博取點擊率,故意將一些話題性較強、網民熱議度較高的網絡語言應用到報道中,甚至故意制造噱頭,不顧新聞內容而硬往熱點上靠,不僅影響了受眾的判斷,影響了報道的質量和傳播效果,還損害了媒體權威的形象[7]。
第二,記者編輯使用網絡語言存在跟風嫌疑。當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某個網友發布的言論極有可能迅速流行。部分記者編輯為了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激發受眾興趣,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應用網絡語言,獲得了較高點擊率和關注度。因此,眾多記者編輯開始在新聞報道中頻繁采用網絡語言,存在跟風嫌疑,這不利于網絡語言積極價值的發揮,可能阻礙網絡語言的創新發展。
網絡語言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結果。當今,記者編輯應順勢而為,規范應用網絡語言[8]。本文對如何規范應用網絡語言進行重點分析,并提出三點策略。
(一)牢記報道原則,提高職業素養
當前,媒體爭相發展,新聞媒體想要在融媒體背景下贏得發展優勢,就要在融合新媒體優勢的同時,遵循新聞真實、嚴謹、準確、客觀的原則。記者編輯在進行內容創作時,要保持以下態度:不是真實的事件不報道,不是嚴謹的素材不采用,不是準確的內容不發布。在使用網絡語言時,記者編輯也應提高職業素養,牢記報道原則[9]。
首先,提升道德品質,規范自身言行。記者編輯的工作是對新聞內容進行記錄、報道,其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新聞質量的好壞。因此,記者編輯在進行新聞報道、使用網絡語言時,應從自身出發,提升道德品質,規范自身言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時刻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使用規范、合理、正能量的網絡語言進行交流[10]。記者編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謹言慎行,才能在新聞報道時如魚得水。
其次,提高職業素養,掌握語言藝術。記者編輯應加強學習,積極參加單位和區市組織的網絡語言相關培訓活動,積極向在該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前輩或專家溝通學習,并主動參加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形成網絡語言應用思維。
與此同時,記者編輯也應利用空閑時間,閱讀相關書籍,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實踐和理論方面共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二)端正工作態度,準確認知網絡語言
記者編輯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度,無視新聞報道的原則,利用不恰當的網絡語言來吸睛,雖說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受眾,但長此以往,不利于新聞報道的平穩發展[11]。
因此,記者編輯應端正工作態度,本著對受眾負責的態度,進行報道內容的編輯。另外,相關部門也應制定網絡語言使用規范,讓記者編輯能夠準確認知網絡語言。
記者編輯應清楚地認識到網絡語言的雙重性[12],明白網絡語言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語言運用得好,能使報道語言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吸引受眾眼球,提高受眾關注度;運用得不好,這會使報道語言低俗粗鄙,引起受眾的不滿甚至厭惡,影響媒體形象。另外,記者編輯也應認識到應用網絡語言是媒體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有正確面對、合理使用,才能吸引受眾,提升媒體平臺的影響力和傳播力[13]。
(三)精選網絡主流語言,提高語言應用價值
當下,自媒體十分活躍,寬松的審核環境使網絡語言發展迅速,網絡熱詞不斷出現,但也存在十分低俗的網絡語言。記者編輯在開展采編工作時,應對網絡語言進行精選或分類,提高其應用價值。
首先,掌握用詞規律,規范內容表達。漢語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網絡語言是互聯網時代的語言,其語義、詞義等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所以,編輯記者在應用網絡語言時,應準確把握語言文字規律,主動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明確網絡語言的含義、背景和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方法,對其在不同新聞主題下的使用規律進行總結,從而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語言,進而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網絡語言的應用價值[14]。
其次,提高語言駕馭能力。記者編輯在編輯新聞內容時,應提高自身新聞語言敏感度,在普通的話語中加入網絡熱詞、圖片及表情包,成獨特風格,從而有效感染并影響受眾,增強傳播效果,增強影響力[15]。尤其一些政治、經濟類的新聞,其報道語言專業、枯燥難懂,加入生動的網絡熱詞,能讓受眾理解起來更輕松。
可聽、可視的網絡語言已密切融入我們的工作生活,如果不加以引導,勢必會導致低俗粗鄙的網絡語言泛濫。
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不僅要認識到使用網絡語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要根據具體語境,正確規范地使用網絡語言,挖掘最有價值、最積極的網絡語言,從而正確引導受眾,促進媒體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玉明.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編輯的創新[J].采寫編,2022(12):59-61.
[2] 何艷.巧用“懸念”與“節奏”彰顯電視民生新聞的魅力[J].新聞傳播,2022(22):97-99.
[3] 郝瀅.融媒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共情傳播策略:來自中國新聞名專欄《經視直播》的探索[J].新聞前哨,2023(1):38-39.
[4] 陳哨兵.淺談電視民生新聞采編人員素質和團隊建設[J].科教文匯,2013(16):154-155.
[5] 李明.論融媒語境下電視民生新聞如何突圍:以《1818黃金眼》為例[J].電視技術,2021(11):23-25.
[6] 余菁.電視民生新聞在融媒時代的創新:以上饒廣播電視臺《城市報道》為例[J].聲屏世界,2021(20):35-36.
[7] 趙國美.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1(22):93-95.
[8] 丁婕.短視頻沖擊下電視民生新聞的應對策略[J].記者搖籃,2021(12):98-99.
[9] 莫東霞.論融媒體時代下的記者編輯如何應用網絡語言[J].傳媒論壇,2021(1):55-56.
[10] 臘花.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如何使用網絡語言的探討[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5):209.
[11] 凌芳.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規范使用網絡語言的方法分析[J].聲屏世界,2020(7):124-125.
[12] 姚慧玲.關于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如何使用網絡語言[J].傳媒論壇,2021(18):50-51.
[13] 孫燕.解讀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如何使用網絡語言[J].新聞研究導刊,2020(8):138-139.
[14] 王中禹.探析融媒體時代下的記者編輯如何應用網絡語言[J].環球首映,2021(5):139-142.
[15] 吳軍勇.淺議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如何使用網絡語言[J].新聞研究導刊,2020(16):141-142.
作者簡介 姜曉麗,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