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視化作為一項與數據顯現形式相關的技術,在數據新聞中特指可視化的數據與信息。將可視化技術引入新聞業,利用技術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度處理,能夠產生形象、生動的可視化影像。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不局限于文字或圖表,還包括利用圖形化、矢量縮放、動漫視頻等多種手段,進化為能與讀者互動的模式,這無疑為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推動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切實促進數據新聞可視化發展,需以“四力”去構建良好的內容體系,以此確保數據新聞的立意和選題均契合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要有效提升受眾的閱讀體驗,全面拓展媒體的發展空間,則需要借助新聞傳播方式的信息化、數字化、個性化和交互性特點,充分凸顯多媒體的可視化傳播優勢,讓受眾的新聞閱讀過程變得不再枯燥。
文章通過闡述數據新聞的定義及其數據化、可視化、新媒體化、交互性等特點,深入分析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在時效性、創新力度、數據采編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應創新內容,優化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體驗,重構數據新聞可視化生產要素的路徑,以便促進數據新聞更好發展,增強新聞行業的發展動力。
關鍵詞:新媒體;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受眾體驗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2-005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2023年度重慶對外經貿學院科研課題“新文科背景下數據新聞可視化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SK202214
可視化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的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化為圖表,繼而通過屏幕加以呈現的影像處理技術。該技術生成于發達的信息技術環境,出現之日便為整個新聞行業帶來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1]。
(一)數據化
作為數據新聞的重要支撐,數據技術創造了數據新聞這種新型報道業態,且數據技術自出現始,便有全面滲透新聞業的一天[2]。它的出現將使傳統新聞的生產流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當然,新聞也正是基于數據的輔助,才將信息闡釋得更加全面且直觀易懂。
(二)可視化
如今,數據的應用場景較以往有了明顯擴充,且當代媒體與受眾逐漸向直觀數據呈現方式靠攏。數據新聞作為一種以數據統計手段來量化呈現新聞內容的關鍵技術,賦予了所呈現的新聞內容可視化的特征,使大眾能直接接收到最為直觀的新聞信息。這改變了受眾的觀感,讓受眾的新聞閱讀過程變得不再枯燥,能夠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
(三)新媒體化
雖然新老媒體都是數據新聞的創作主體,但二者的創作過程截然不同。相較之下,新媒體的優勢更加明顯,尤其是在數據的統計、分析及可視化呈現等方面。同時,新媒體本身就是呈現數據新聞的優質載體,這進一步加大了新媒體的創作優勢。可以說,數據新聞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兩者相互依托,鑄就了如今新媒體愈發勢大的媒體新格局。
(四)交互性
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僅會主動接收信息,還會參與到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的方式有轉載、評論等。新媒體能發揮交互作用,主要憑借數據新聞的交互性,使受眾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大大提升。當受眾獲得交互式的閱讀體驗后,自然能促進傳播效果的優化。
(一)時效性弱
作為新媒體時代出現的新型新聞傳播形式,數據新聞的優勢十分明顯,但缺點同樣突出。首先便是時效性較弱的問題。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創作,數據新聞可視化不僅創作時間更長,且創作過程對創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及素質要求更高。而一旦新聞的時效性受到影響,受眾便很難對新聞內容產生興趣。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快的信息更新速度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數據新聞質量的要求[4]。若數據新聞可視化產品無法同時保證更新速度與質量,便會與受眾的需求存在較大矛盾,繼而影響受眾對數據新聞的接受度。
(二)創新力度不足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提高了人們對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質量要求,也讓受眾需求變得多元。但就目前而言,不少媒體在傳播可視化的數據新聞時仍以傳統的方式為主,這顯然不符合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要求。所生產的新聞產品的創新力不足,與受眾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將影響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傳播速率[5]。
(三)數據采編不合理
早期的數據新聞傳播因深受傳統新聞報道的影響,存在理論認知偏差的問題。我國目前正在探索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敘事的能力、方式等各方面均有待檢驗。同時,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且不同平臺呈現的數據新聞形式不盡相同。因此,如果數據新聞生產不按照統一的要求,不僅會出現資源浪費現象,而且會因數據采編的不合理而導致新聞產品顯得過于片面化,難以引起受眾關注,難以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一)創新數據新聞可視化內容
1.抓準多維數據角度是做好數據新聞可視化內容的前提
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善于發現。要想做好數據新聞,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生產可視化數據新聞絕不僅僅是讓新聞呈現的形式變得可視,而是要如同“新聞眼”一般挖掘出數據背后潛藏的新聞價值,為創造可視化數據新聞奠定基礎。
英國數據新聞師保羅·布拉德肖對數據新聞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之后,總結了幾個常見的切入點,分別是規模、排名、異常值、探索、差異、厘清關系、問題及解法。從這些數據新聞的常見切入角度不難看出,作為一種建立在數據收集與分析基礎上的新聞類型,數據新聞所呈現的實則為數據背后潛藏的各種關系[6]。如2021年7月,新華網推出的《打開數據之門 走進14億人的全面小康》,便根據相關數據分析了當前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領域的發展成果;人民網通過《圖解:大數據告訴你,95后熬夜看世界杯愛看啥?》,對95后觀賽進行了大揭秘。
2.融合性交互是提升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效率的有效途徑
當前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大數據資料,具有動態化的特征,這也意味著數據新聞具有動態化、全時性的特征。
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改變了以往新聞報道以圖文為主的模式,符合互聯網時代快速閱讀的要求,繼而為數據新聞開辟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7]。
例如,騰訊新聞推出的《中國發言人》欄目,受眾隨意點擊列表中的詞條便可彈出與之相關聯的信息,以此優化受眾的體驗,更好地與受眾互動,達到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3.提升服務水平是主流媒體數據新聞可視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融媒體時代,數據新聞要想穩固受眾群體,必須讓受眾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服務,這要求新聞媒體不斷優化自身功能和產品,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受眾,創設和諧的網絡環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增強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與能力,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新模式,創新媒體投融資政策,增強自我造血機能”。
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雖然對新老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但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例如,近年來傳統主流媒體雖然遭遇人才、機制、技術、資金等多方面的挑戰[8],但其公信力、權威性以及生產內容的專業性優勢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若能為傳統媒體增添可視化的產品服務功能,勢必能將線上與線下的資源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聯通內容與服務的媒體市場,最大限度地開發用戶的潛在價值,繼而提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二)優化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體驗
交互性是數據新聞最主要的優勢之一,這也是數據新聞能夠贏得受眾認可并積極參與新聞互動的主要原因。優化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體驗,勢必能增強新聞生產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為達成以上目標,必須對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高度重視。
一是針對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存在信息虛假等問題,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維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
二是新聞產品要想始終保有鮮活性,則在傳播新聞內容的同時要推出個性化服務,且服務的內容應與新聞本身相契合,如此才能顯著提升可視化數據新聞傳播速率。
三是數據新聞不斷創新傳播形式,如借助視頻、動圖、動漫等多種形式,以優化新聞產品的質量和傳播效果。
四是數據新聞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的支撐。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應大力培養專業人才,爭取傳播的主動權,為實現可視化傳播提供助力。
(三)數據新聞可視化生產要素的重構
當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數據新聞要想構建常態化的運作體系,并產出優質的新聞內容,必須穩定、持續輸出新聞內容。這對數據新聞工作者的數據意識及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由于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及要素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因此應對數據新聞生產流程與要素進行系統化重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全方位提升數據新聞工作者的數據處理能力
新媒體時代,數據已然成為各類媒體發展必須依仗的基礎。相比傳統的新聞產品,數據新聞在生產環境、方式、理念等各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加之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對數據新聞工作者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一些開放性的數據平臺擁有很多權威性的數據,也有部分數據來自非政府機構,具有公益屬性[9]。依托這些數據可制作出一系列契合受眾需求的數據新聞產品,并切實推動數據新聞穩定發展。
2.打造系統性、專業化團隊,為數據新聞的發展提供持續保障
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的發展凸顯出培養數據新聞人才寫作能力的重要性。如今的新聞團隊不僅包括攝影師、記者等角色,還包括數據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等多項職能崗位[10]。同時,新聞的采集是以團隊為單位的,如人民網成立了專門的要聞可視組,四川日報成立了專門的全媒體集群“MORE大數據工作室”[11]。
有了專業系統的支撐,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也開始往正規化、流程化的方向發展,這不僅為數據新聞的內容輸出提供了保障,也為全國媒體樹立了新聞傳播標桿[12]。
例如,廣西新聞網建立了可視化的大數據實驗室,具體涉及網站的采編、運營板塊,讓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流程變得更加規范化[13]。其通過對組織流程的合理重構,推出的可視化數據新聞產品能夠取得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并始終以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創新數據新聞可視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受眾[14-15]。
隨著數據新聞的不斷發展,相關研究愈發成熟。數據新聞的發展雖然給我國新聞行業帶來了挑戰,但也提供了諸多發展機遇。對此,新聞媒體要抓住發展機遇,突破傳統固化的思維,以高質量的可視化數據新聞促進我國新聞行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露.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2:10.
[2] 何虹.大數據背景下氣象數據新聞可視化創新研究[J].科技風,2021(31):6-9.
[3] 王溥,張超.故事深耕與數據再植: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管窺與發展:基于現代圖式理論視角[J].寧夏社會科學,2021(4):210-216.
[4] 叢紅艷,李紅萌,宋欣怡.融媒體時代下體育數據新聞可視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4):449-456.
[5] 周方正,徐凱.《新京報》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傳播策略和創新路徑[J].新聞論壇,2018(5):46-48.
[6] 楊光.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國際公關,2023(6):175-177.
[7] 馮飛.新媒體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9):108-110.
[8] 張彤彤.我國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發展困境與創新策略[J].新聞前哨,2021(1):42-43.
[9] 劉寧.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路徑分析:評《數據新聞可視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0(8):142.
[10] 王妤彬.主流媒體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力的實證分析:基于新華網“政經事”的全文本研究[J].東南傳播,2019(12):39-44.
[11] 段峰峰,張承祖.用戶視角下移動設備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策略研究[J].現代視聽,2019(8):50-53.
[12] 鄧若蕾.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傳播效果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3(4):32-33.
[13] 周方正,徐凱.《新京報》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傳播策略和創新路徑[J].新聞論壇,2018(5):46-48.
[14] 薛凌.體育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特征及發展[J].新聞戰線,2018(18):124-125.
[15] 朱小靚,王秀峰.網易《數讀》欄目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創新[J].傳媒,2018(16):63-65.
作者簡介 王曦,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