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康鑫蔚 張文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 商丘 4760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又稱為新生兒黃疸,屬于新生兒常見疾病[1]。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其中生理性黃疸程度較輕,1 周左右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病情較為嚴重,也是誘發膽紅素腦病的重要原因[2~3]。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多以降低患兒機體內膽紅素水平為主,常規方法有藍光照射、皮膚撫觸、肝酶誘導劑等。其中藍光照射為首選治療方法,具有作用快、方法簡便、效果明顯等優點,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但其對深層組織膽紅素作用不理想,患兒可能會出現發熱、低體溫、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4~5]。臨床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患兒腸道菌群,降低腸道膽紅素水平,通過細菌作用還原為糞膽素原,使膽紅素重吸收減少。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98 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布拉氏酵母菌聯合藍光照射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提供更為有力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98 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 例。觀察組新生兒中男25 例,女24 例;日齡1~9 d,平均(4.45±0.45)d;體質量2.45~4.22 kg,平均(3.08±0.75)kg;出生時胎齡37~40 周,平均(38.95±1.27)周;分娩方式:順產23 例,剖宮產26 例;喂養方式:母乳26 例,混合23 例。對照組新生兒中男27 例,女22 例;日齡2~10 d,平均(4.20±0.82)d;體質量2.86~4.39 kg,平均(3.20±0.44)kg;出生時胎齡38~41 周,平均(39.23±0.99)周;分娩方式:順產25 例,剖宮產24例;喂養方式:母乳29 例,混合20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FYK-0322)。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相關診斷標準[6];納入對象母親年齡24~35 歲,妊娠期無其他重大疾病,無產前并發癥;患兒經剖宮產或陰道分娩;出生后皮膚出現黃疸,入院時血清總高膽紅素水平超過285 μmol/L;入院后肝功能、血常規等各項指標正常;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出生后伴呼吸困難、腦出血、咽下綜合征等;有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肝腎疾病、浴血病等;已存在腸道發育畸形,腸炎、胃腸道功能紊亂等消化系統異常疾病;合并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的疾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新生兒雙面藍光黃疸治療箱(北京海富達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YL68YXK-7)進行光療,上燈箱為藍光燈管、下燈箱為LED 光源。照射治療前需預熱,溫度達到30℃時將患兒放入,患兒均裸放于箱體內,以遮光黑布遮蓋患兒雙眼、生殖器等部位,主波長為400~550 nm。每30 分鐘為患兒翻身1 次,以保證皮膚受光均勻。每日藍光照射時長6~8 h,直至血清總膽紅素指數低于222 μmol/L 即可停止治療,持續時間不可超過4 d,停止照射期間給予患兒靜脈輸液以保證其水分和熱量充足。觀察組在上述藍光照射治療基礎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國藥準字SJ20150051)治療,溫水溶解,每日喂奶前喂食患兒,1 袋/d,1 次/d,連續服用1 周,用藥期間持續觀察患兒反應,并及時補充維生素B2。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后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數值下降到171 μmol/L 以下,皮膚黃染明顯消退或基本消失為顯效;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數值為153~171 μmol/L,皮膚黃染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數值無明顯下降,大于171 μmol/L,皮膚黃染癥狀無明顯消退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膽紅素水平。檢測治療前與治療3 d 后兩組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膽紅素水平。(3)治療指標。觀察治療期間兩組藍光照射時間、黃疸消退時間、每日大便次數及胎便排空時間。(4)腸道菌群。檢測兩組患兒腸道內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擬桿菌等豐度。留取治療后患兒糞便樣本,所有樣本放于-20℃冰箱低溫保存。使用MolPureStool DNA Kit 糞便脫氧核糖核酸(DNA)提取試劑盒對兩組患兒糞便樣本中DNA 進行檢測,提取腸道內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擬桿菌等菌群,使用特定DXA測序測定其成分,并計算PCA 分類數量和權重,得出腸道菌群豐度數值。(5)不良反應。記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腹脹腹瀉、皮疹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膽紅素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與經皮膽紅素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表2 兩組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
2.3 兩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群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擬桿菌水平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lgCFU/g,±s)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lgCFU/g,±s)
?
2.4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藍光照射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和胎便排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每日大便次數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s)
?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具有發病率高、發病時間早及病因復雜等特點,其多發于新生兒群體[7]。新生兒胃腸道以及肝臟等臟器代謝功能不足,胎糞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出現局部皮膚黃染等癥狀。膽紅素是一種有毒性的膽汁色素,若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持續升高,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干擾腦部神經細胞代謝,甚至造成膽汁淤積性肝損傷,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8]。
藍光照射是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常用方法,是通過藍光照射嬰兒皮膚使膽紅素分解,以物理方式轉變血液內的膽紅素,改變原本膽紅素結構,形成膽紅素異構體,經糞便或尿液排出體外,降低患兒機體內膽紅素含量,達到去除黃疸效果[9~10];此外,藍光照射可為患兒增加體溫,促進血管擴張,利于加速血液循環,保障細胞能量正常代謝,避免機體免疫細胞受損。但光療照射患兒體溫難以控制,若光療箱產熱過多,可能導致其對深層膽紅素的作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其次,新生兒各器官功能尚未健全,膽囊收縮能力和胃動力尚不足,單獨使用光療可能導致患兒器官功能受損、水分流失、電解質失調、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11]。此外,藍光照射會減少患兒體內的核黃素,引發核黃素缺失癥,限制患兒身體正常發育,且持續性光療無法滿足患兒家屬及時安撫哭鬧患兒的需求,不利于持續性治療的展開。布拉氏酵母菌能夠緩解藍光照射對患兒正常發育的限制,利于促進胃泌素分泌功能,使患兒食欲大增,保證患兒對營養的有效攝入,利于機體正常發育,保障持續治療的推進。同時,布拉氏酵母菌能夠為腸道增加有益菌,降低腸道酸堿值和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D)數量,有效保護腸道微生態環境,抑制致病菌與膽紅素結合,從而減少膽紅素含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及經皮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藍光照射時間、黃疸消退時間、胎便排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每日大便次數多于對照組(P<0.05),提示布拉氏酵母菌聯合藍光照射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于糞便排空,降低機體膽紅素水平,促進患兒病情康復。何春榮等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可緩解對機體造成的二次傷害,與膽紅素結合可減少體內膽紅素含量[12],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布拉氏酵母菌作為一種非致病性真菌,在胃腸道不易被吸收,其主要作用于整個胃腸道上皮組織細胞,可調節腸道菌群紊亂,影響腸道菌群定植作用,為胃腸道維持微生態平衡提供能量[13];布拉氏酵母菌有助于直接提升腸道活性,保護腸道黏膜受損,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每日排便次數,調節腸道菌群對膽紅素水平的影響,改變膽紅素結構和數量,阻止膽紅素-葡糖醛酸酯的酯鏈分解,從而促進膽紅素水平下降,使黃疸加速消退[14~15]。觀察組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群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擬桿菌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布拉氏酵母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腸道菌群,保障腸道黏膜完整性,降低膽紅素水平,應用安全性較高。大腸埃希菌和葡萄球菌是兩種需氧菌,兩者水平降低可避免腸道損傷,利于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排泄次數;擬桿菌屬為有益菌,具有幫助機體廣泛消化膳食纖維的能力,參與人體腸道中多種代謝活動,能夠保護機體免受侵入性病原體的傷害[16~18]。兩種治療方式聯合使用可使大腸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在腸道內生存困難、含量減少,擬桿菌含量增加,利于膽紅素在血漿中的溶解,加速膽紅素運轉,從而減少膽紅素含量,有效緩解病情和患兒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可更加有效地調節患兒腸道菌群,改變菌群含量與活性,提升腸道功能,調整膽紅素水平,縮短病程,且安全性較高,可以作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