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仁懷市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周玉玲
在小學教育體系中,語文教學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以后的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如今現代化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也出現了很多挑戰,學生的思維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只注重教授學生語文知識,以提高成績為目的,而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學生的興趣發展等方面沒有進行充分考慮,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阻礙著學生今后的發展,但是隨著減負增效的提出,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過程,完善教師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改善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使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實現內部優化。
減負增效的概念是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教育行業的不斷改革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換句話來說,減負增效能夠更好地體現學校的校園文化和辦學理念。減負增效是指在學生接受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學習壓力,增加學習效益,讓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內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的知識,這也是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期盼能夠達到的教育理想化的境界。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實施減負增效策略,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接受差異化的知識內容,提升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同時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減負增效的前提,需要教師更好地把握,在教學過程中做好課前準備,優化教學行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督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本堂課所講解的主要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減負主要還是指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這方面,也就是說作業量。教師要想更好地做到增效,必須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量,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如果教師為學生布置大量作業,便會導致課堂效果不佳,學生在課后通過做作業的形式進行訓練,以提升學習能力,這樣只會讓學生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通過做作業的方式來提升成績,這對實施減負增效理念來說是很不利的。
減負增效理念的應用,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自身的教育思想,由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轉變為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特定指導,根據學生的差異性,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材施教,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差異性的了解,使教師的教學方法變得更多元。比如,教師在展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將減負增效理念應用其中,思索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追求教學內容的創新性,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了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感興趣的點創新教學形式,采用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更完整地呈現語文知識內涵,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重、教學效率不佳等問題,要想更好地改變這種現狀,教師便可以采用減負增效的理念,實施減負增效策略成了課堂教學的必要之舉。在減負增效理念逐步滲透的情況下,有利于促使教師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量,將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領悟知識的魅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實現自身的價值。隨著學生課后學習壓力的減輕,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和機會探索課外知識,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而且能夠從學生成長全面性的角度出發,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成長進步的基礎階段,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形象化特征明顯,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注意力時間較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策略的實施,教師的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充分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語文知識探索體驗,在啟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隨著減負增效策略的實施,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一步夯實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且要求各個階段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設計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更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知識呈現形式。在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策略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主體性原則,遵循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征以及興趣出發點,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基礎,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語文知識學習的主動權。
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處于思維活躍度較高,但是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都較為淺薄的階段,教師在創新設計學科知識呈現形式時,要精準把握學生所處成長階段的認知特征,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更恰當的知識呈現形式。在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策略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契合性原則,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認知特征為基礎,設計更符合學生成長特征的知識形式。
創新作為當今時代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在教育領域的滲透與應用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策略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在創新性原則的指導下,以學生全面成長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為目標,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借助各種新穎的教學輔助設備,不斷地創新語文知識呈現形式,刷新學生固有認知的同時,不斷夯實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基礎。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研究減負增效的理論思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學校可以定期開展聽課評課活動,讓語文教師去其他班級聽課,在聽課過程中對自身的教學過程進行自問、反省,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優缺點,并加以完善和改正。教師與教師之間也要加強合作,及時溝通,分享教學經驗,在交流過程中取長補短。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善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溫暖,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的同時,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師在平時要多參加學校的培訓活動,如座談會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性來設計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花的勇氣》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去閱讀文章,從不同維度了解文章的含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習到相應的語文知識。
要想讓減負增效落到實處,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好備課環節,學校也要給予一定的支持。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加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探索和交流不同的問題,進而達成共識。在集體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材特點,明確教學任務,透徹地理解每一堂課編排的意義,課堂導入要直接明了,讓學生在上課時就能體會到本堂課所要掌握的重點,使減負增效真正落到實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從多個方面入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某教授曾提出,教師的教學可以看成是給學生提供特定情境來培養學生的一種措施,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由自身內部動力所發生的,學生投入的精力越多就越有動力,動力達到一定程度也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這一過程。因此,教師應該改善機械化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把握好一堂課程的時間,不要將完整的知識內容分開講解,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小蝦》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興趣愛好來備課,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與小蝦相關的知識,了解蝦的生活習性及特征。上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課文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在觀看圖片或視頻的過程中了解本堂課所要學習的重難點知識,并讓學生分享自己搜索到的知識,之后可以展開相應的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喂養小蝦等,從而讓課堂教學變得更活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減負增效策略應用的過程中,優化作業設計也是關鍵步驟之一。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常規的環節,也是教師評價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力形成以及情感體驗的一個關鍵步驟,通過學生所做的作業,教師能夠更好地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作業既是學生減負的一個途徑,也是教師增效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布置與學生的認知觀念相符的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再感受到壓力。例如,教師要精選習題,精心設計作業量,作業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減少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高作業設計的含金量,增強作業設計的針對性,采用分層作業、自主作業等設計方法,讓學生有選擇地完成作業,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提高學生書面作業的效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以及科學評價,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問題,從而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起到鞏固練習的作用。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家長攜手合作,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例如課后為學生聽寫、督促學生提前朗讀等,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也要幫助家長明確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家長合理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不要盲目地為學生報輔導班,以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學習壓力,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等,這無疑加大了學生的學業壓力,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不利的。對此,在開家長會時,教師要針對這種情況對家長進行說服教育,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每周家長都可以與學生進行一次深度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了解學生本周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與學生協商解決,確保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真正意義上體現減負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使減負增效策略落到實處,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參加學校的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根據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在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中逐步提升學習能力。其次,教師要充分做好備課環節,以自身的機智解決課堂中的突發情況,營 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再次,優化學生的書面作業設計,讓學生自主做作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體現減負增效的意義。最后,通過家校合作共同實現減負增效目標,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真正懂得知識的重要性,進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