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林武,周遠青,鐘華,何思玲,譚伊麗,歐陽嘉穎(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佛山市順德區婦幼保健院),廣東 佛山 528300)
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生率為兩萬分之一,且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在不同民族以及地區之間也有明顯差異,在我國的發生率是一萬一千分之一[1-2]。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類型相對較多,主要有21-羥化酶、11β-羥化酶、17α-羥化酶缺陷等,其中21-羥化酶占比較高,達到95%,在臨床上是該病的一種基礎類型。依據缺失情況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失鹽型,一種是單純男性化型,最后一種是非典型性型[3-4]。失鹽型相對其他兩種更加嚴重,主要是指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者的21-羥化酶完全缺失,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者出生2-4周后會存在多種臨床癥狀,比較多見的是腹瀉以及高血鉀等代謝紊亂癥狀,因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臨床癥狀不夠典型,容易產生誤診或是漏診,不利于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臨床治療以及預后控制,需要加強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篩查,17羥孕酮切值是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診斷的一種有效指標。本次研究選擇我院的512例新生兒,對其實施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篩查以及相關分析,建立17羥孕酮切值,內容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20年1月-2022年5月期間收治的512例新生兒作為篩查標本,依據患者的出生日期將其分為足月兒組以及早產兒組,其中足月兒組(37孕周及以上)以及早產兒組(37孕周以下)的例數分別為260例、252例,兩組的基本資料可以對比(P>0.05)。納入標準:資料完整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者;意識模糊患者;合并肝、腎以及心臟等器質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新生兒樣本的篩查需要在新生兒出生48-72小時內進行。依據《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采集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監測。首先需要采集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者3滴足跟血,將其在采血濾紙上置放,放于自然通風處,將其制作成3個干血斑,且每個直徑大于8mm,待其干燥之后在冰箱內保存且密封。標本采集需要安排專業檢驗人員進行,保證操作檢驗人員的專業技能符合檢驗需求,避免因為血液采集等操作影響該檢驗以及篩查的整體質量。
17羥孕酮濃度監測以時間分辨免疫熒光法為主,檢測用到的設備與相關試劑盒為Wallac1420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儀、Neonatal17-0HP試劑盒,時間分析熒光免疫分析儀的生產廠家是PerkinElmer公司。17羥孕酮濃度通常是以試劑盒廠家所提供的切值為基本,但是其可能會存在誤差,因此,本次研究需要對參與篩查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標本進行兩次監測。早產兒17羥孕酮切值為26nmol/L,而足月兒17羥孕酮切值為15.26nmol/L。超過該值則認為有可能患上新生兒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若是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者初步篩查的結果屬于陽性,一般需要將其召回進行采血并重新監測。
17羥孕酮是診斷該疾病的一種敏感指標。國內與國外多項研究顯示,17羥孕酮濃度水平與新生兒出生孕周有明顯關系,應加強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篩查。對新生兒進行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篩查是患者獲得及時診斷的關鍵。在實驗室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篩查過程中,確立合理的17羥孕酮陽性切值對其診斷以及之后的治療至關重要,同時其對降低以及預防失鹽型新生兒發生腎上腺危象、休克、后遺癥、腦損傷及病死有極大支持效果。也可以控制因預防女性患兒外生殖器男性化的誤診、減少因雄激素過多導致的身材矮小、降低患兒生理以及心理發育障礙等問題,對新生兒的發育以及成長有一定保障。
17羥孕酮是一種多見的C-21內源性孕激素,其主要產生于患者的腎上腺皮質和性腺,主要是在糖皮質激素和性類固醇的合成過程中產生,21-羥化酶具有催化17羥孕酮使其轉變為11-脫氧皮質醇的功能,最終會形成皮質醇。17羥孕酮一般可以查出七成無癥狀的21-羥化酶缺陷癥,使其得到及時且安全的治療。目前,17羥孕酮篩查已經被國內以及國外多數醫院列為新生兒篩查必查項目,即需要在新生兒出生幾日之后對其實施17羥孕酮監測。有研究認為,新生兒在孕后期腎上腺永久皮質分化與增生會不斷加速,同時胎兒皮質有退化趨勢,使得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功能不斷增強,早產兒出生時候腎上腺胎兒皮質占比較大,1-羥化酶活性降低,因此該研究認為足月兒的17羥孕酮水平明顯低于早產兒17羥孕酮水平。之后隨著新生兒腎上腺皮質逐漸分化,腎上腺發育21-羥化酶不斷增多,而17羥孕酮會有明顯下降。
1.3 觀察指標 記錄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的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兩組對比產生的多指標數據,數據資料有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計量資料(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均值)、計數資料(早產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分別行t檢驗、χ2檢驗對比。若是兩組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對比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足月兒組(37孕周及以上)以及早產兒(37孕周以下)例數分別為260例、252例,其中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的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是(23.30±10.03)nmol/L、(15.33±5.66)nmol/L,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的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對比,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價值(P<0.05);早產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分別為53.98nmol/L和78.775nmol/L,足月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分別為29.23nmol/L和40.74nmol/L,早產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與足月兒組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篩查結果比較
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多是因為患者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中酶含量不足,使得皮質醇合成出現受阻,其負反饋作用將下丘腦-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量增加,進而使得患者的皮質功能出現減退,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臨床癥狀不一,且患者有性腺發育異常,個別患者會存在高血壓以及水鹽代謝紊亂為主的綜合征。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會對患者本人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產生巨大影響,應對其實施有效篩查以及相關診斷,保證患者獲得安全且具有針對性的治療[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足月兒組(37孕周及以上)以及早產兒組(37孕周以下)例數分別為260例、252例,其中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的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是(23.30±10.03)nmol/L、(15.33±5.66)nmol/L,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的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對比,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價值(P<0.05),可以看出早產兒組與足月兒組的新生兒17羥孕酮濃度情況,尤其是早產兒17羥孕酮濃度明顯升高,通過其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進行篩查以及相關診斷,為患者獲得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奠定基礎。筆者認為17羥孕酮陽性切值過高容易發生誤診或是漏診,而17羥孕酮陽性切值過低則會增加醫院召回率,浪費醫院醫療資源,不利于患者的及時治療,同時還可能會增加患者家屬的精神負擔以及心理壓力。本次建立17羥孕酮切值,使其符合臨床患者的需求,結合試劑盒的標準,使早產兒的17羥孕酮切值控制在26nmol/L[6]。
早產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分別為53.98nmol/L和78.775nmol/L,足月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分別為29.23nmol/L和40.74nmol/L,早產兒組新生兒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與足月兒組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價值(P<0.05)。可以看出對足月兒以及早產兒實施95%百分位數和99%百分位數的17羥孕酮濃度監測,能為17羥孕酮陽性切值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持以及輔助。
陽性17羥孕酮切值確立在新生兒篩查實驗中尤其重要,其會影響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陽性評估,因為不同實驗室的篩查條件不一樣,不同地區人群分布也有明顯差異,因此要保證篩查的科學性,不能僅以試劑盒廠家提供的17羥孕酮陽性切值作為判斷標準,而是需要建立符合實驗室的合理17羥孕酮切值[7-9]。有研究認為新生兒出生之后,如果合并出現心肺疾病,17羥孕酮會明顯提升。也有學者通過新生兒出生體重以及胎齡等創建相應17羥孕酮切值,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診斷準確性提升有極大價值[10-11]。
本研究認為,出生孕周與17羥孕酮濃度有極大相關性,根據篩查結果確定早產兒組和足月兒組17羥孕酮濃度陽性切值,本次建立17羥孕酮切值,使其符合臨床患者的需求,結合試劑盒的標準以及相關因素,使早產兒的17羥孕酮切值控制在26nmol/L,而足月兒17羥孕酮切值為15.26nmol/L,使得建立的17羥孕酮陽性切值不會出現誤診以及漏診,降低召回率。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對512例新生兒實施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篩查,并結合試劑盒提供的標準以及患者的出生孕周建立17羥孕酮切值,在保證篩查以及檢查安全的情況下,減少誤診、漏診以及召回,為提升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患兒在之后的治療以及預后效果提供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