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娜萍,朱芳珍,熊玲燕(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抑郁癥是臨床常見的精神障礙類疾病,其可導致患者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生理及社會功能,不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還會對患者家庭帶來經濟負擔[1]。相關研究指出,抑郁癥病情遷延難愈且易反復發作,其控制不僅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治療,還依賴于患者長期保持良好的自我護理行為[2]。自護能力是指患者主動通過學習治療和護理知識來實現自我護理,可有效滿足自身護理需求,良好的自護能力對抑郁癥患者疾病控制及預防疾病復發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知,對抑郁癥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3]。然而,現階段臨床研究主要集中于抑郁癥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以及遠期復發情況等方面,鮮有關于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方面的研究,難以為臨床提供有效指導。鑒于此,本研究將深度分析抑郁癥患者的自護能力現狀,并調查有關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前瞻性研究,選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精神病學(第8版)》[4]中的診斷標準,且經精神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病;患者知曉自身病情,且愿意配合治療;均于本院建卡,且定期至本院復檢。排除標準:存在頭部創傷史或手術史者;既往存在腦出血、腦梗死等腦部疾病者;合并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者;存在嚴重軀體性疾病且影響正常生活者;近期家庭遭受破產、車禍等重大事件者;肢體功能障礙,缺乏自理能力者;因個人原因中途退出,未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1.2.1 自護能力評估方法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5]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含有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四個維度,共43個條目,各條目采用1-4分四級評分法,分值范圍為1-17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
1.2.2 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 由本研究人員在既往研究基礎上擬定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表,并結合精神科主任醫師的建議反復修改,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性別(男、女)、年齡(≥35歲、<35歲)、文化程度(初中或高中、大專及以上)、社會支持[低下、良好,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6]有12個條目,各條目根據回答結果分為1-7分,分值范圍12-84分,分值越高則社會支持度越高;將PSSS得分≤36分判定為患者社會支持低下,>36分則歸為社會支持良好]、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7]評估應對方式,涵蓋消極量表及積極量表兩個分量表,消極量表含有8個條目,積極量表含有12個條目,每條以0-3分評分,如果應對傾向>0,則提示患者主要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0則為消極應對]、希望水平(分為低下、良好,采用希望量表[8]評估患者希望水平,該表包含12個條目,分值12-48分,其中12-23分歸為希望水平低下,>23分為良好)、居住環境(城鎮、農村)。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使用n和%表示,使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均接受正態性檢驗,服從正態分布使用±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水平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以線性回歸分析;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1 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現狀 經評估76例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評分范圍70-98分,平均得分為(88.50±8.60)分。
2.2 不同特征抑郁癥患者ESCA評分對比 不同文化程度、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的抑郁癥患者ESC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P<0.05);其他不同資料特征抑郁癥患者ESCA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抑郁癥患者ESCA評分比較
2.3 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水平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將表1中經比較存在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賦值說明見表2),將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水平作為因變量,后經進一步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文化程度、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是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相關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與賦值
表3 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相關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抑郁癥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可導致患者持續性的情緒低落以及反應遲鈍,若未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可導致患者精神癥狀持續加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殘、自殺的意念或行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9]。自護能力是指患者通過學習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而采取的自我護理行為,擁有高水平自我護理能力的患者出于對自身健康考慮而摒棄自身存在的不良生活習慣,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的保證[10]。李艷[11]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86例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評分為(87.57±21.46)分,本研究結果顯示,經評估,76例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評分范圍為70-98分,平均得分(88.50±8.60)分,略高于上述研究,但均提示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略低,故而尋找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相關影響因素十分必要。
經進一步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文化程度、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是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相關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原因在于:①文化程度: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文化程度較高者對網絡及健康教育類書籍的接受能力及學習能力也越強,能夠自主學習疾病及護理措施,可清晰認識到自我護理的必要性。而文化程度較低者對疾病知識缺乏基礎的理解、接受以及執行能力,表現為自護能力低下。對此,建議臨床可將健康教育納入患者護理工作當中,協助患者正確認知疾病,喚醒患者自我保健意識,以提高自護能力。②社會支持:良好的社會支持可給予患者充足的經濟、精神支持,能夠弱化抑郁癥對患者的心理沖擊,幫助患者采取有效措施調節心態,主動參與到疾病的護理當中。而社會支持低下者缺乏情感支撐,可能伴有強烈孤獨感,易產生被外界社會遺棄的錯覺,對疾病護理抱有消極、回避的心理,自護能力低下。對此,醫護人員可幫助患者充分利用自身社會資源,并借助多媒體渠道來獲取缺失的社會支持,以提高患者自護能力。③應對方式:采取積極應對的患者可主動參與到疾病控制當中,并積極學習疾病有關知識,有利于自護能力的提高,而采取消極方式應對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悲觀、喪氣等消極情緒,治療依從性低下,導致自護能力低下[12]。對此,建議臨床需重視患者對待疾病的方式,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并建議患者家屬給予精神及物質支持,引導患者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④希望水平:希望是重要的內在精神力量,良好的希望水平能夠幫助患者將注意力轉移至生活當中,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能夠客觀認識疾病,主動學習自我護理知識。希望水平低下者,對疾病治療的未來走向抱有悲觀態度,會更加封閉自我,長期處于憂慮甚至是絕望的悲觀情緒當中,從而忽略對自我護理,表現為自護能力低下。對此,建議臨床護理人員可邀請恢復較好的病友現身說法,分享疾病治療知識,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給予患者希望。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略低,文化程度、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是抑郁癥患者自護能力相關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