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柯羨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300)
陜南地區有光榮的紅色革命歷史, 出現了許多有紀念意義的遺存, 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反映了一代人的奮斗史,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奮斗的見證, 是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有著豐富的時代價值。 以往對陜西紅色文化折射的美育價值有針對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挖掘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與價值,梳理紅色文化的美育作用,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路徑。 但將陜西紅色文化折射的美育價值運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研究目前沒有。通過陜南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挖掘,為該地區幼兒園保育教育提供載體, 將紅色文化資源的美育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創設出適宜的、經典的幼兒園環境,來解決當前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困境。
陜西是全國紅色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紅色文化資源時間上跨越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遺留下的紅色文化資源遍布三秦大地,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地域分布情況,如表1 所示。2020 年12 月30 日陜西省文物局公布陜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753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 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6 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1 處,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303 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0 703 件(套)[1]。

表1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地域分布情況
陜南地區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經過長期不懈奮斗, 創建川陜和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所形成和留下來的革命斗爭歷史遺跡[2]。陜南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點主要有:漢中市域分布了以漢南書院(中共陜南特委機關漢中中學舊址)、 國立西北醫學院舊址、何挺穎烈士故居、 梁山龍崗寺中共陜南特委代表會舊址等為代表的52 處不可移動文物;安康市域分布了以枧溝蘇維埃政權舊址、 紫荊陜南抗日第一軍舊址為代表的51 處不可移動文物;商洛市域分布了以鳳凰街民居(鳳凰鎮古錢莊革命舊址)、文公嶺戰斗舊址(并入葛牌鎮革命舊址)、紅十五軍團司令部舊址(商山書院)為代表的51 處不可移動文物。陜南紅色文化資源市域分布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陜南紅色文化資源市域分布情況
審美教育是人獲得行為美和內涵美的主要形式,紅色文化因其審美特征而具有較好的美育作用。學校的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美育可促進學生德、智、體、勞全面發展;二是美育能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三是美育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量、發展學生智力;四是美育還可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并主動進行創造性勞動[3]。陜南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精神內涵主要形成于川陜蘇區的陜南蘇區精神, 其與陜北革命老區的延安精神,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渭華照金精神共同構成了陜西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的精神體系。
陜南紅色文化是由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格魅力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組成, 其具有深厚的審美特征和美育作用。
1.2.1 陜南地區早期革命青年內涵的勵志精神利于塑造完美人格
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而塑造出其民族固有的性格,不同地區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這些影響因子會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 陜西漢中早期著名的革命青年何挺穎,1920 年入漢中聯中, 組織同學會,帶頭寫白話文。 先后就讀于浦東中學、大同大學、上海大學。 1925 年5 月參加上海五卅運動,1926年夏參加國共兩黨合作領導的北伐戰爭,1927 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隨毛澤東奔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 年5 月何挺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1 師黨代表兼三十一團黨代表, 指揮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1929 年1 月,在江西省大庾(今大余)戰斗中身負重傷,遭遇敵人襲擊不幸犧牲,時年24 歲。何挺穎敢于挑戰、 為革命無畏赴難的豪情和英雄氣概讓人崇敬和感動,其所折射的巨大審美價值和完美人格,可謂美育的好元素[4]。
1.2.2 陜南地區紅色文化利于美化和培養人的道德情操
美育和德育是同一層次上的不同教育形態,是完善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方式。 紅色文化彰顯出獨特的審美,具有圣潔崇高、正義壯美的特點,能凈化情感,陶冶情操,使人沉浸在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中[5]。商洛漫川關是山陽縣革命老區重要鄉鎮,紅三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曾轉戰漫川關,李先念、徐向前、賀龍、許世友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片土地上浴血疆場。著名戰斗有:紅四方面軍“漫川關突圍戰”“中原突圍”、三五九旅“口頭坪之戰”“三官殿之戰”,特別是漫川關突圍戰,關系到全軍的生死存亡,以犧牲2 000 余人為代價, 才突圍成功,3 000 多名烈士用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 長眠在漫川關周圍的山山嶺嶺。 他們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重于泰山,輕于鴻毛”的個人生死觀,表現了他們為實現可貴理想而堅韌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些紅色文化所折射的高尚道德和情操是育美、 育德和美化情感極好的契合點。
1.2.3 陜南地區紅色文化利于教育和成就人的未來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表現出的正義感和堅強意志力的文化,是對人的高級存在方式的一種表達[6]。安康漢陰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的締造者——開國少將何振亞將軍,1935 年1 月接受中共西北特支領導正式成立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規模達1 000 人,其中漢陰人約占三分之二以上。 重要領導職務大多由漢陰籍人擔任,其主要以陜南的漢陰、石泉、安康等地交界處秦嶺山區為根據地, 以漢陰為中心廣泛活動,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展武裝游擊斗爭,打土豪、分田地,鎮壓反革命,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發展和鞏固了顎豫陜、川陜革命根據地漢陰蘇區。這支部隊的將士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漢陰籍指戰員何振亞、沈啟賢1955 年被授予少將,楊棄1964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還有許多戰士在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連姓名都未曾留下。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的紅色文化催人奮進, 可使未經歷過艱苦生活歷練的青少年面對挫折和突發性危機時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抗挫折打擊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發現美、認識美和鑒賞美,并在審美中健全自己的人格,自我教育和成就人生。
2022 年2 月10 日教育部印發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簡稱《指南》),《指南》中將環境創設列為評估內容, 且將該指標分解為空間設施和玩具材料2 個關鍵指標、4 個考查要點。 以漢中市寧強縣為例,寧強縣第二幼兒園等4 所省級示范公辦園環境創設基本達到《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對環境創設的空間指標要求。該園創設了豐富適宜、富有童趣、利于支持幼兒學習探索的教育情境;配備了數量充足、種類多樣化的玩教具和幼兒圖畫書,能有效支持幼兒園保育教育的科學實施。 但是以寧強縣銀河幼兒園、西城新區幼兒園、寧強縣子龍新區幼兒園等為代表的非省級示范園, 尤其是廣大鄉村幼兒園,基本上在班級門口展板、班級里的作品墻、班級門口的導引、班級里面區域環境(區角)等處進行環境創設,且環境創設的方法多以操作法為主,鮮有運用討論法與探索法。整體上來看,陜南地區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中存在忽視地域化、本土化的問題,幼兒園環境創設千篇一律,未結合地域,大同小異,較少挖掘地域紅色文化元素, 更談不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
陜南地區幼兒園園所文化基本是利用本鄉本土的鄉土資源,但是開發度不充分、不深入,主要表現為未對這些資源進行梳理和凝練, 只是簡單的“上墻”“上展板”“進區角”形式。這就導致陜南地區的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上重美感、輕實效,側重于形式化,許多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僅停留在對環境的視覺美的追求,造成奢華浪費和形式主義,而忽視了幼兒園環境的教育功能, 從而無法真正對幼兒的文化和認知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以兒童為中心和發展鄉村的不同價值驅動下, 農村主體和政策制定、 理論研究者等客體對教育價值的認知產生分歧。長期以來,理論研究者以兒童發展和農村發展為名給農村本土環境貼上了優先標簽。 基于農村學前兒童的可接受性和培養其鄉土情感, 農村教育場域中的花草樹木、 自然人文景觀都被賦予了極高的教育價值。二是基于農村主體的視角,農村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是與具體環境相聯系的, 他們對學習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需求與專家的視域有巨大的差別,家長更看重顯性的知識或者技能的學習。農村兒童并不缺乏游戲,缺的是文化和認知方面的發展,應該關注農村學前兒童在文化經驗、 認知發展等方面的缺陷,進行適當的文化補償。
幼兒園心理環境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一直是薄弱環節,很多幼兒園將其忽略,往往過于專注物質環境的布置。 然而心理環境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對幼兒心理層面的影響將會伴隨一生。對安康市大部分幼兒園進行調查,發現在環境創設中忽略了心理環境建設, 導致幼兒園環境創設出現了精神環境建設邊緣化的現象。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梳理,分析其形成原因為:一是許多幼兒教師對環境創設的理解多有偏頗, 他們并未深刻地意識到幼兒園環境創設不僅有物質環境的創設, 還要有精神環境的創設。 二是幼兒教師在心理環境創設中過于關注師幼關系和家園關系,忽略了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同事與領導關系等;幼兒教師在心理環境創設中未將其上升到幼兒園文化層面, 沒有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念, 無法承載價值觀念的互動行為方式和物質形態。 長期忽視心理環境建設和精神環境建設處于邊緣化, 就無法體現幼兒園心理環境創設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協調幼兒園多重人際關系、積淀幼兒園園本文化、 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養成等的重要意義。
重視幼兒園心理環境建設, 破解精神環境建設邊緣化困難。 幼兒園心理環境的創設主要聚焦于人際交往之中,幼兒園的人際交往是全方位的,因此要創設良好的師幼交往環境、 營造良好的幼兒同伴交往環境。 幼兒園應基于幼兒中心的視角,從幼兒、家庭、地域小社會與整個大社會的融合發展,充分考慮幼兒教育的情境性、復雜性和多樣性,充分挖掘陜南紅色文化中折射的美育價值,將其融入環境創設中,發揮紅色文化的美育功能, 才能真正關注學前兒童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學前兒童在文化經驗、 認知發展等方面的缺陷,進行適當的文化代償,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 拓展幼兒的文化經驗, 提升幼兒的學業能力,優化其思維品質。 2023 年1 月1 日起,《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簡稱《條例》) 開始施行。《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優勢,通過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發揮革命文物在再現革命歷史、 弘揚革命精神和傳承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7]。 例如,陜南紅色文化所折射的革命同志群體間的團結奮斗、友好交往、平等、互相尊重等元素都可以進入幼兒園心理環境創設,成為幼兒園軟環境的亮點, 也可以打造地域紅色文化品牌。
環境是一種隱性的幼兒園課程, 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建構幼兒的精神世界。 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創設幼兒教育環境,可以形成沉浸式的教育情境,讓幼兒親臨其境,受到積極的影響[8]。 紅色文化的美育價值融入幼兒園硬環境可以從3 個方面嘗試。其一,幼兒園可以從園舍規劃、綠化、戶外活動場所等處進行融入紅色文化,創設幼兒園硬環境。 例如,商洛地區幼兒園可以在園內設置“飛渡橋”“翻山越嶺”“過河”等戶外活動設施,讓幼兒沉浸式體驗紅四方面軍“漫川關突圍戰”“口頭坪之戰”等著名戰斗,升華為實現可貴理想而堅韌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 其二,幼兒園可以在班級活動室、寢室、盥洗室、衛生間、飲水處、用餐環境等處融入紅色文化,美化幼兒園硬性的物質環境。 比如,幼兒園重視發揮墻面的作用,設計陜南地區紅色文化主題墻。 主題墻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和故事性,在門廳、走道等用小幅版畫講述陜南革命歷史小故事,讓幼兒能觀看圖畫。在活動室創設“小小幼兒,心心向黨”“陜南紅色,由幼傳承”等主題,用圖案設計紅色文化知識卡。 其三,幼兒園可進行區域環境創設。例如,漢中西鄉地區幼兒園可以深挖“小茶館”“娃娃家”等區角,投放融入茶文化、可移動文物的復制品等材料。總之,陜南地區紅色文化所折射的美育內涵及特征是育美、 育德和美化情感最好的切合點。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 應堅持園內一日生活和園外實踐活動相結合, 發揮紅色教育基地、 革命紀念館等場所在幼兒園美育工作中的作用。一是從主題墻、主題性活動區等進行紅色主題環境創設[9]。 例如,陜南地區可以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通過組織唱紅歌、排演紅色兒童戲劇、繪畫手工、幼兒舞蹈等,組織學生觀察和欣賞自然美,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美和勞動美,讓學生體驗美,提升學生辨別真、善、美的能力。這些可以對幼兒從精神上進行美育洗禮, 從意識上進行美育熏陶。二是家園共育、親近自然、走進社區,把紅色文化活動融進親子活動中,進行家庭、社區、幼兒園環境創設。 幼兒園可以將教學活動地點設置在紅色遺址或紀念館、 名人故居等地方, 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擴展孩子們的社會經驗,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通過實地教學的方式講解革命英雄事跡, 讓學生親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精神。例如,漢中寧強縣第三幼兒園大班組織開展主題為——“羌風漢韻、茶香寧強”的幼兒社會實踐活動,幼兒園60 余名大班小朋友應邀參加了“羌風漢韻,茶香寧強”中國醉美茶文化旅游季開幕式文藝表演和農耕體驗活動。 孩子們在舞蹈《茶悅》中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整齊的羌族服飾、優美的舞姿展現自己愛家鄉的情懷;在農耕體驗活動中觀看了動物, 了解種植的方法, 體驗了挖地、種豆、施肥、澆水等農耕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體驗了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和不易, 也豐富了幼兒的農耕知識經驗激發了幼兒對自然知識探究的興趣。
綜上所述, 當前陜南地區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一些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遵循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體現文化折射性[10]。
有文化折射力的環境創設首先要體現民族性。因此,進行環境創設時要以此為出發點,把紅色文化與美育工作相結合,發掘陜南地區獨有的紅色資源,探索陜南紅色文化美育價值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路徑與方法, 將陜南紅色文化的諸多要素融入環境創設中, 使幼兒在一日活動的不同環境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浸潤, 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內心,培養幼兒高雅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為陜南地區幼兒園保育教育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