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彪
摘要:列寧在《土地問題和“馬克思的批評家”》中深刻批判了“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的歪曲。“合法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土地肥力遞減規律”是勞動者貧困的根源,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鼓吹小農經濟穩定論。列寧對此進行了系統地批判,指出土地私有才是人民貧困的根源,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土地存在兩種壟斷進而產生兩種地租,強調小農經濟只有和無產階級結成同盟才能徹底擺脫貧困。列寧對土地問題的批判,對于我們當今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列寧 合法馬克思主義 土地問題
*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項目名稱:“列寧與俄國民粹主義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YJC710077。
土地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基本條件之一。隨著鄉村振興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土地作為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必須受到充分的重視和深入研究。而在探討土地問題的過程中,列寧在土地問題上的思想是不可忽視的。列寧深刻地揭示了土地私有制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導致貧困和不公的根源,系統批判了“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對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歪曲,并論證了小農破產的必然性。基于此,本文以列寧的《土地問題和“馬克思的批評家”》為研究基礎,對列寧在土地問題上對合法馬克思主義者的三重批判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為當前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撐。
一、批判“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堅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才是人民貧困的根源
以布爾加科夫為代表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鼓吹“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并想以此對馬克思的土地理論進行修改,堅稱“土地肥力遞減規律”是適用于一切形態和一切民族的普遍規律。列寧對這種謬論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列寧指出,“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只適用于技術沒有改變這一不典型的背景下。事實上,這些“合法馬克思主義者”企圖將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人民的貧困歸咎于自然規律,其本質不過是替資本主義辯護。
(一)技術進步對“土地肥力遞減規律”的適用范圍產生制約
首次提出土地肥力遞減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安德森,他認為同一時期不同土地或不同時期同一土地中,所包含的營養物質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之后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此基礎上提出人口理論,其主要觀點為:土地肥力總是在不斷衰減,因此人類對土地投資的收益也會不斷衰減,土地生產出來的生活資料根本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這一經濟理論實質上就是為資產階級剝削土地,剝削勞動人民作辯護。“合法馬克思主義”作為資產階級忠實的擁護者,自然也接受這一理論,其代表人物布爾加科夫就完全繼承了馬爾薩斯關于土地肥力遞減的理論。布爾加科夫斷言,隨著投入土地上的資本的追加,收益會不斷遞減,人為獲得食物所花的代價越來越大。為此,布爾加柯夫提出要用人的勞動代替自然的力量,用生產的人工因素代替生產的自然因素。
列寧對此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反駁。列寧首先指出人的勞動是無法代替自然力的,人只能通過工具減少勞動所遇到的困難。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機器的使用使人類獲取食物變得更加容易,但資本主義將機器和工具等生產資料集中在資本家手中,使得工人獲取食物同原始社會相比反而更加困難。因此列寧強調“說工人生活日益困難是由于自然界減少了它的賜物,這就是充當資產階級辯護士。”事實上,如果生產力水平和農業技術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那么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入,所獲得的收益遞減確實符合現實情況,但在土地上追加勞動和資本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以生產方式的改變和技術的革新為前提的。社會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再加上農業經營和耕作方式的發展,都使土地的肥力和產量得到了提高。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只存在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低對土地收益的決定性影響。
列寧還進一步指出,對土地投入的資本與農業生產技術是互為前提的。因為農業生產技術沒有得到提高,就不可能在土地中容納過多的投資,而沒有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土地去更新設備和生產手段,也不會使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明顯提高。因此列寧在這里強調,對土地決定投資規模以及追加的投入是否遞減的關鍵因素還是農業生產技術本身。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列寧否認“土地肥力遞減規律”有普遍意義,但他并未完全否認它的存在,列寧承認它在一定范圍內的適用性。列寧這種否定普遍意義、承認相對適用的觀點,與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必然遞減、承認可能遞減的態度是一脈相承的。
(二)駁斥對于馬克思土地肥力理論的攻擊與誤解
恩格斯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者對土地肥力發展的科學理論:即生產力的發展可以不斷提高土地的產量。受恩格斯的啟發,馬克思科學地認識到,培育農產品的土壤不僅是自然的產物,還是人類生產活動的產物。自然的肥力由于人工肥力的加入就會形成經濟肥力,經濟肥力也會隨著人工肥力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由此科學論證了土地肥力遞減規律的謊言。但一些資產階級辯護者為了掩蓋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歪曲篡改馬克思主義的土地理論為“土地肥力遞減規律”辯護。如布爾加柯夫就斷章取義地歪曲馬克思的“土地收益”觀點,他將馬克思對級差地租分析時所指出的,追加投資的收益出現遞減是可能出現的情況,說成是馬克思認為這種情況是一種普遍規律,然后得出結論說,馬克思這是間接甚至直接承認土地肥力遞減規律。
同樣對馬克思著作進行歪曲的還有大衛,他僅引用馬克思“關于在連續投資時土地生產率降低的情形,可參看李比希的著作”這一句話,仿佛馬克思談到這個問題只指出了這一點,馬克思在主要觀點上還是同意“自然界的有機力有減無增”這一規律的。當然,大衛并非不知道生產力的進步同樣會促使農業的進步,為此還為他的理論加上一些限制條件,說這個規律只涉及同一科學技術水平上的生產率波動。而以馬克思主義闡述者自居的馬斯洛夫,比起布爾加科夫和大衛對馬克思著作的曲解和篡改,有過之而無不及。馬斯洛夫為了給他所維護的理論做辯護,甚至發展到對馬克思理論某些部分的徹底否認。
列寧對這些“馬克思的批評家”對馬克思主義土壤肥力發展理論的無理取鬧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列寧尖銳地指出,批評家們企圖用馬克思反駁瓊斯的那一段理論,來證明馬克思是支持土地肥力遞減規律的,卻不愿意提及馬克思在此是作為批判而提出的。對于不承認土地肥力遞減,就得承認一小塊土地可以養活整個國家的觀點。列寧強調這個論據拋開了技術水平和生產力狀況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如果科學技術水平不變,那么即使是在工業中追加投資也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這都說不上是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馬斯洛夫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卻對馬克思理論的徹底否認,列寧憤怒地指出,“馬斯洛夫寧愿背誦資產階級經濟學關于土地肥力遞減規律的陳詞濫調,卻不愿意深思馬克思的批判。”列寧還指出,馬斯洛夫在其著作《俄國土地問題》的德譯本中將土地肥力遞減的論斷都刪掉了,這是一件很能說明問題的小事,它有力地說明了馬克思土地理論的正確性。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才是農業落后的根源
土地肥力的發展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革新,但這二者同樣受制于一定的社會制度。農業技術在一定社會形態的初期相比之前的社會形態會有顯著的進步和提高,但一旦這個社會形態發展到沒落腐朽階段,則很可能成為土地肥力進一步提高的嚴重阻礙。面對19世紀末俄國人民普遍貧困的現象,“合法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俄國人民的貧困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導致的,是土地肥力遞減規律造成了食品的短缺和農產品的漲價。如馬斯洛夫就用這個規律解釋當時的實際經濟問題,他說如果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投資,實行集約經營,能夠產生同樣的生產效率,那么海外對新土地的競爭就會馬上消失。言外之意顯而易見,在他看來,對海外新土地爭奪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肥力遞減所造成的,而他有意無意忽略了正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地租飛漲,才使糧食價格也變得昂貴起來。另一位資產階級理論家大衛也把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奉為農業的特征,他認為農業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表現為收成遞減的自然界有機力的保守,顯然,這一理論掩蓋了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導致的土地私有和階級剝削這種深層次原因。
因此列寧指出,土地肥力遞減這一所謂規律不過是資產階級學者炮制出來的詭辯。這些資本主義學者根本不敢正視整個社會的進化,把農業落后只歸咎于土地肥力的遞減,卻想方設法回避造成農業落后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列寧強調,正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把勞動者的貧困歸結于農業生產率降低而忽視階級剝削是為資產階級辯護一樣,把農業落后的原因歸咎于土地肥力遞減同樣是為資本主義制度開脫和辯護。為此列寧痛斥這些“合法馬克思主義者”企圖用自然規律來解釋人民貧困是資產階級辯護術,批駁這些人把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民的貧困、饑俄歸咎于自然界的荒謬企圖。列寧認為,這些資產階級的辯護者根本不了解阻礙農業發展的因素,其一就是農業中還有農奴制的殘存,雇工處于權利極不平等的地位。其二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提高了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而飛漲的地租使生產資料集中于少數農業資本家手中,為此列寧指出:“不是生產食物更加困難,而是工人取得食物更加困難了”。列寧強調,土地肥力的合理利用和不斷提高,不能只依靠農業技術的提高,關鍵還在于擺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讓人們自覺有計劃地提升土壤肥力,才不會成為農業技術發展和土地肥力提升的阻礙,即使會出現社會關系同技術發展和肥力提高的矛盾,社會主義也能及時進行調整。
二、批判對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歪曲,強調土地存在兩種壟斷進而產生兩種地租
地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批判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特別是大衛·李嘉圖地租學說所結出的科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一開始就把地租理論看成私有制的一個范疇,恩格斯就曾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由于土地可使用面積的有限,要使用土地進行生產就必須繳納地租。馬克思將地租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認為級差地租是土地經營權壟斷的結果,而絕對地租產生的根源則是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它才真正體現了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對農業工人的剝削。
(一)“合法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批評和否定
俄國和西歐的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的地租理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歪曲和反對,在這些“馬克思的批評家”中,對馬克思地租理論批評的典型代表就是布爾加柯夫。布爾加柯夫反對馬克思關于超額利潤形成地租的理論,認為“土地肥力遞減規律”才是地租產生的根源。布爾加柯夫強調,盡管馬克思否定了土地肥力遞減規律,但在一些根本原則上還是汲取了李嘉圖以這一規律為基礎的地租理論,而且并沒有添加什么新東西。顯然在布爾加科夫看來,馬克思和李嘉圖一樣,都是基于土地肥力遞減這一規律創建的地租理論。布爾加柯夫認為,地租不是農業中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也不是農產品價值的一部分,而且農產品的價格并不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取決于劣等土地的生產條件,而是取決于中等土地的生產條件,因此地租來源于流通領域。布爾加柯夫對馬克思的地租理論的批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否認地租是農業資本參與利潤平均化過程產生的超額利潤產生的。布爾加柯夫認為實現利潤平均化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自由競爭,但是在土地私有權遭受壟斷的背景下,農場主之間根本不具備自由競爭的條件,因此也就談不上地租由超額利潤來形成的問題。二是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布爾加柯夫認為馬克思把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分開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絕對地租不過是級差地租的一種特殊情況,馬克思把二者分開其實就是對“同一種事實(一種生產因素被壟斷的事實)任意做出的兩種解釋”。
不僅如此,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馬斯洛夫也批評馬克思的地租理論。他同布爾加柯夫的觀點一樣,否定絕對地租的存在,并堅持用“土地肥力遞減規律”解釋級差地租,他甚至大膽的宣稱,“如果最后耗費的資本生產率降低的事實不存在,那就不會有什么地租了。”在馬斯洛夫看來,馬克思的絕對地租理論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全部分配論之間矛盾顯而易見,其原因就是《資本論》第三卷是在作者死后才出版,在那里絕對地租理論才編進了作者的草稿,言外之意顯然是說絕對地租論并不是馬克思的觀點,只是被編進草稿而已。馬斯洛夫還認為馬克思把絕對地租歸結于農業資本的構成低下是不合理的,因為資本構成既不會影響產品的價格,也不會影響產品的利潤率,更不會影響產品剩余價值在企業間的分配,因此馬克思所說的剩余價值產生地租的觀點是不對的。
(二)土地經營權的壟斷形成級差地租
列寧針對這些修正主義批評家對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歪曲和誣蔑做出了堅決地駁斥,列寧指出,正是馬克思使地租理論擺脫了“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從而具有了科學性和正確性。這些批評家根本沒有弄懂馬克思的地租理論,“既不了解土地有限的影響與土地私有制的影響之間的差別,也不了解‘壟斷’和‘生產率最低’的最后一次投入的勞動和資本”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列寧強調,資本主義農業中存在著兩種壟斷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兩種不同形式的地租,即由土地經營權壟斷產生的級差地租和由土地所有權壟斷產生的絕對地租。
列寧首先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局限性只是造成了對土地經營權的壟斷,而并非是土地私有權的壟斷。批評家們認為土地的壟斷是因為土地生產力的有限和對土地生產力無限的需要導致的,列寧則認為,不能說是土地生產力的有限,而應是土地的有限。而土地之所以有限,就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的壟斷,當然這里所指的是土地經營的壟斷。列寧強調,資本主義農業組織必然包含土地經營權被壟斷這一前提,但并沒有包含另一個前提,即土地是這些經營者的私有財產。接著列寧又指出,土地經營壟斷的后果必然形成級差地租,因為經營權的壟斷既然是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引起,那么糧食的價格就不會由中等土地的生產條件決定,而必須由劣等土地的生產決定,不是取決于糧食運往市場的中等條件,而是取決于糧食運往市場的劣等條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糧食價格不僅能補償農業資本家在土地上的生產投資,還可以使其得到資本的平均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資本家對優等土地投資所獲得的額外利潤,便構成了級差地租。
對于批評家布爾加柯夫,列寧認為他根本沒有看到馬克思所強調的事實,即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因土地私有制產生的所有權問題和因土地有限產生的經營權問題已經產生了分離,因此才把這兩種條件下產生的兩種結果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列寧還特別指出,“盡管存在著土地所有權的壟斷,盡管這種所有權的形式層出不窮,但是在農業中還是形成了自由競爭”。因此布爾加柯夫所認為的,因土地占有權的壟斷排除了農業自由競爭,進而妨礙農業資本形成平均利潤,阻止超額利潤轉化地租的觀點純屬無稽之談。在此意義上,列寧徹底粉碎了布爾加柯夫等批評家否認地租為超額利潤所造成的錯誤觀點。
(三)土地私有權的壟斷產生絕對地租
列寧又進一步指出,土地除了有作為經營對象而存在的一種壟斷,還有作為土地私有權的對象而存在的壟斷。列寧認為,土地的所有者不可能把自己的土地無償給別人耕種,要想使用這些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就必須繳納租金,而這個租金便是絕對地租。“它和不同投資的不同生產率毫無關系,它是由土地私有制產生的”。針對批評家們否定絕對地租的存在,認為絕對地租不過是級差地租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謬論。列寧強調,這種說法實質上就是混淆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兩種壟斷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土地所有者隨時可以找到愿意只拿取平均利潤,而把超額利潤讓渡給土地主人的經營者,這清楚證明了土地私有制并不創造級差地租,只是將級差地租轉移到土地所有者是手中。列寧繼而指出,絕對地租并不是資本主義農業本身所固有,而是只有在農業落后的土地私有制狀況下才會產生。因此,土地私有權的壟斷無論對于資本主義農業還是資本主義農業組織來說都是不必要的,它反而會成為資本主義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嚴重阻礙。
馬斯洛夫否定絕對地租的存在,認為馬克思將絕對地租的原因歸結為農業資本的低下極其欠妥,列寧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批判。列寧指出,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對絕對地租進行過反復論證,從未說過絕對地租是由于農業資本構成的低下,而是說絕對地租是源于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列寧強調,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邏輯上,把兩種壟斷加以區分是十分必要的。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是源于土地的有限,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必然產生的現象。而土地私有制導致的壟斷,則會增加土地經營者交給土地所有者的貢賦,妨礙投資自由和自由競爭,進而阻礙農業利潤平均化的發展。這就使得農業資本家不是按最高生產價格,而是按最高生產價格的個別價值出賣農產品,這樣就形成了絕對地租。如果消滅這種貢賦,對農業和工業的發展都是極其有益的,因此必須消滅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化。
列寧關于資本主義存在兩種壟斷進而產生兩種地租的學說,不僅徹底粉碎了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批評”,還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學說,盡管馬克思在他的地租理論中早已說明,資本主義農業存在兩種壟斷進而產生兩種地租,但列寧進一步揭示了這兩種地租之間的差別:即級差地租是由土地經營權的壟斷產生,與土地是否私有無關;絕對地租是由土地私有權的壟斷產生,與資本在土地投資的不同生產率無關。
三、批判“小農經濟穩固論”,論證了工農聯盟的必然性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大生產和小生產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安撫農民和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的敵意,以布爾加柯夫為代表的合法馬克思主義主義者開始修正馬克思關于土地問題的學說。他們反對馬克思關于大生產優于小生產、資本集中和生產集中同樣適用于農業的觀點,鼓吹“小農經濟穩固論”。列寧對此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批駁,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下小農經濟必然會遭到機器大生產的排擠,農民也因此將會出現分化。廣大農民只有與工人階級聯盟,徹底推翻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擺脫悲慘的處境。
(一)機器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顯著作用
農業機器問題經常成為批評家批評馬克思主義的論據,這些批評家認為,在農業中使用機器比在工業中使用機器的困難要更大,因此機器在農業中使用的次數更少,這是無可爭辯的。布爾加柯夫提出,機器在農業與工業發揮的作用具有根本性的差別,在工業中機器可以代替人完成精密且龐大的工作,但是在農業生產中,機器不可能像在工業中那樣無止境地提高生產。因為農業的特點就是自然在生產過程中起著主宰作用,勞動工具掌握在自然母親手中,“機器在這里不僅不能把勞動者變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且這個勞動者依然起著過程操縱者的作用”。因此,機器在農業中永遠也不會具備像工業機器大生產那樣,可以使生產具有革命化的特點,相反,小農經濟比使用機器的資本主義農業大生產的效率還要高。因為農民的熱情對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如果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不歸自己,他們就會出工不出力,但是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牲畜時,就會激發出強大的勞動熱情,而且小農經濟也有利于農民聯合全家的勞動力,實現更為高效的生產,這就使得農業資本家采用人力比采用機器還要便宜。修正主義者為了反對機器對農業生產的作用,甚至多次引用對機器抱有反感的大地主考茨基的觀點,即認為機器的使用對農業工人來說是一個禍害,因為它剝奪了農業工人在冬季的主要工作,將他們趕進了城市,這是技術上的效果所彌補不了的,而鑒于機器對整個農業的危害,考茨基提出應該限制機器的應用,以便改善農業工人的狀況。大衛在他的著作中,也多次談到農業中的機器問題,他認為機器在農業中起不到在工業中的作用;農業中沒有中心發動機;很多機器只能工作一段時間;機器的使用并不能節約生產的費用,等等。
列寧指出,技術的進步對資本主義農業來說,已經像工業那樣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大衛這些批評家卻只從小資產者的眼光看問題,滿足于農業中資本主義比較緩慢的進步,而不敢正視社會的進化和發展,事實已經證明,“使用機器的農戶無疑比不使用機器的農戶優越”。列寧強調,雖然農業本身有其自己的特點,當時的農業技術水平還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但采用現代化技術的大農場帶來的必然是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逐漸排擠和吞并小農戶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因此與批評家們的結論相反,列寧認為對于機器和電力的廣泛使用是大生產的特征,也是大生產優越于小生產的重要表現。對于批評家們用偽造統計材料的手法來證明在農業中運用機器是無利的,否認資本主義大農場在使用先進農業技術方面的優越地位,斷言機器“不適用于”農業的觀點,列寧指出,對農業起著強有力改造作用的機器,早已在農業中推廣開來,誰不知道機器的使用讓工作更加可靠和精確,“因此,說什么‘起不了任何類似的作用’,簡直是胡說八道!”
(二)小農必然被大生產所排擠
合法馬克思主義反對馬克思關于大生產優于小生產的觀點,針對馬克思指出的小生產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即“生產條件越來越惡化和生產資料越來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規律”,進而導致小生產者必將被資本主義大生產所吞沒的觀點。在“合法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這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他們認為大生產根本無力排擠小生產,因為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自然力而不是人的勞動,這就導致農業的生產過程不可加速,即使是大農場也無法通過壓縮農產品的生產時間來提高生產效率,而中小農戶數量和種植面積不斷增多,大農場的數量和面積不斷縮減無疑證明了這一點。這些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們還引用德國和丹麥的農業統計資料,想要以此來作為小生產優越于大生產的依據。但他們對這些統計材料根本不進行分析,從而在所謂平均數的概念下掩蓋了小生產者淪為雇傭工人的事實,否定了小農破產兩級分化的歷史趨勢。這些修正主義者強調小生產者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同樣可以安居樂業,因為小農為了保持自己的土地可以忍受任何困苦,這也是他們長期保持穩固性的根源所在。布爾加柯夫提出,大農戶代表著經濟進步,小農戶代表著經濟落后這種說法,不過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空想。大量的數據和事實都證明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即“大生產在技術上并不比小生產優越,不僅在理論上是如此,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在實際上也是如此。”布爾加柯夫還說,認為農民的債務特別多,不過是編造農民問題的一個一成不變的教條,只有小部分農民才會達到令人擔憂的嚴重程度。為此他還拿德國近郊農民做例子,雖然那里的地塊很小,但農民都過著富裕文明的生活,并將這個地方的收成同德國平均收成作了比較,以此來證明小農的優越性。
列寧批駁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們的“小農經濟穩定論”。列寧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證明,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規律的發展,同樣適用于農業,但是不能把資本主義在農業和工業中的基本特點和不同形式混淆起來。修正主義者正是用農業的自然特點來否認資本主義在工業和農業發展中的共同規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小農無論在生產技術上還是經營規模上,都不可能與資本主義大生產相提并論。資本主義想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壓榨小農生產者,在此背景下,這些修正主義者所提出的“小農經濟穩定論”純屬無稽之談。此外,列寧還詳盡分析了修正主義者所引用的農業資料后指出,運用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大生產,已經充分顯示出相較于小生產的優越性。馬克思的批評家們片面利用了某些統計材料和分析材料,表明的只是在某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小生產的活躍。他們在統計方法上只按土地面積劃分經濟類型,不按產值和是否使用雇傭勞動進行分類,這樣就把土地規模類似但生產性質不同的農戶歸結在一起,這就嚴重混淆了資本主義大農戶和小農戶的區別,掩蓋了小農破產的狀況。
(三)工農聯盟是破產農民的唯一出路
“合法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家們引用耕地數量顯得很小的果園和菜園的統計材料來證明小生產優越于大生產,但對于在少數農民富裕的同時,群眾的處境卻十分困難的事實只字不提。針對這一點,列寧指出這不過是用“中等農民”粉飾“農民”,實際就是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粉飾資本主義條件下農民分化。列寧強調,不只是農業工人,農民也越來越多地逃往城市,這清楚證明了農民無產階級化發展的事實。因為農民只有在破產的情況下才會逃往城市,而他們破產前必將進行拼命的掙扎,其主要手段為“刻苦勤奮和極其節儉”,而斗爭的結果卻僅是形成了少數資本主義農場,大多數小農只會隨著土地的貧瘠和勞動能力的衰弱更加貧困,成為必須依靠“副業”的農業工人。針對“合法馬克思主義”所謂的每個農業工人都能得到屬于自己的一小塊兒土地,列寧諷刺地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目前看來還有“批評家”)的全部任務,就是支持無產階級最落后部分的這種幻想。”
事實上,“合法馬克思主義”竭力夸大農業的自然特點,宣揚小農經濟穩定論,其目的就是想把資本主義社會說成是無矛盾沖突的社會,否認農民分化,進而否認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過程中,建立工農聯盟的可能性。列寧強調,農民分化的事實已經向我們表明,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同樣適用于資本主義農業,小農經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沒有任何前途的。那些被壓得透不過氣的農民要想從根本上擺脫奴役和生活的貧困,就必須與工人結成聯盟而不管在這條道路上會遇到多大的困難,并在其領導下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斗爭,這樣才能使農民擺脫地主資本家世世代代的壓迫,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出路。列寧進一步分析道,擺在小農經濟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條是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走上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困的資本主義大農業道路;另一條道路則是農民和無產階級結成同盟,用暴力推翻舊的土地制度,實現土地國有化,把小農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走全體農民共同富裕的農業合作化道路。事實上,只有這一條道路,即處于極端剝削和貧困狀態的農民和同樣受到剝削但有組織和斗爭能力的工人結成同盟,才會對沙俄現實產生影響,才是符合俄國破產農民現實的唯一出路。列寧對合法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聯系了俄國的實際,闡明了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不僅使修正主義的論調完全破產,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而且為布爾什維克黨制定正確的土地綱領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75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12.
[5]列寧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楊樸偉.認識“合法馬克思主義”及列寧對其的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31-38.
[7]列寧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1.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