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民族學院圖書館 澤羅磋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迎來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智能化時代。信息智能化時代倡導智慧生活,我國在2018年發布了GB/T 36342-2018《智慧校園總體框架》,明確了智慧校園的建設標準,指出智慧圖書館是智慧校園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重大探索。高校通過打造智慧圖書館能夠為學術科研、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成果轉化以及大學生整體素質提升方面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一)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新時期,高校要大力建設智慧圖書館,即以傳統圖書館為場地依托,通過嵌入現代化的智能信息技術,實現智慧化管理與服務,將傳統的圖書館轉變成為智能綜合體,進一步構建高效、共享的知識生態環境。智慧圖書館將人、機、物與數據資源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能夠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加便利和優質的智慧化服務,同時還能夠豐富高校圖書館的功能,拓展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外延,從而開創全新的閱讀服務與發展模式。
(二)智慧圖書館的特點。一是高度開放性。智慧圖書館能夠滿足24小時開放服務的需求,依托于線上服務平臺,能夠設置在線查閱、電子資料搜集等功能,真正打破圖書館使用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使讀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相應的信息服務。與此同時,智慧圖書館所帶來的全新管理模式,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不再局限于本校的教師或學生,而是面向社會開放,只要獲得相應的登錄和使用權限,就可以享受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務。二是智能性。智慧圖書館可以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讀者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閱讀服務。根據讀者在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和有關軟件系統留存的個人信息以及歷史訪問數據,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可以了解讀者的借閱偏好、閱讀習慣等,從而為讀者提供精準的信息推送。三是高效性。智慧圖書館可以依托智能檢索等服務,為讀者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信息搜索、資源收集等服務,還可以提供海量信息資源,滿足讀者的信息拓展需求。四是互聯性。智慧圖書館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技術,能夠實現人機互聯、機器互聯及數據互聯,從而為讀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智能化服務。
(一)必要性。首先,為滿足高校圖書館的發展需求。新時期對高校圖書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職能建設方面,圖書館不能單純滿足于圖書借閱和文獻資料查詢這一類單一且傳統的職能,而是要結合信息資源時代的發展需求,加快建立健全高效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和服務體系,從而使高校圖書館更加具備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的保障職能。其次,是增強高校教育實力和綜合教育發展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當前,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正在持續和深入推進,高校圖書館的智慧化管理服務能力和資源體系構建完整程度已成為衡量高校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重要和關鍵指標。高校建立智慧圖書館,能夠在數據應用、信息化服務等多個層面展現自身的發展層次和水平,這對于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構建以及師資力量擴展都具有十分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在智慧圖書館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目前,在智慧圖書館建設方面,不少高校都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應用成果。比如北京大學建立了圖書館綜合信息管理平臺,該平臺包括6大功能模塊,分別是資產管理模塊、財務管理模塊、人事管理模塊、資源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以及行政管理模塊,不僅能夠為廣大師生提供自動化、便利化的信息服務,也能使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實現移動化辦公;清華大學研發了圖書館智能機器人,用于提供實時的信息咨詢服務,并且推出座位管理系統,提供預約選座服務,解決了占座亂象;南京大學開發了專門的Libstar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實現了對圖書館資源管理流程的優化和改進,致力于為廣大師生提供一站式的資源服務。另外像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都在智慧圖書館建設與應用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和實踐,通過與軟件公司進行合作開發了各種各樣的圖書管理系統,真正實現了計算機集成化管理。
(一)圖書館建筑智能化。新時期,高校要針對現有的圖書館建筑加以重裝或改造,建立起適應智能化與信息化發展的圖書館建筑。尤其是要從智能采光、智能電網、智能控溫以及智能監控、智能消防等方面進行智慧圖書館建筑的規劃設計,為廣大讀者提供綠色、安全、舒適的知識生態環境。就智能控溫來說,在智慧圖書館建筑中嵌入溫感裝置,通過溫度傳感器可以將建筑內的溫度信息傳到后臺控制中心,并根據實時獲得的溫度信息來進行智能溫度調控,在實現綠色節能的同時,給讀者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
(二)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主要是依托計算機等智能管理設備,將圖書管理人員從大量重復性、基礎性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來,比如在進行入庫管理、借閱管理以及查詢管理時,都可以利用計算機和相關聯的設備,自動完成入庫登記和借閱信息更新;在進行圖書流通管理時,利用計算機設備可以直接對圖書種類進行識別,然后通過傳送帶傳送到對應的書庫,智能機器人根據計算機終端反饋的相關信息將圖書擺放到對應的書架上。從服務智能化上看,主要是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廣大高校師生提供便利化的智慧服務。比如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人臉識別系統,能快速進行學生身份和信息驗證,這樣即使學生忘記帶校園卡也可以順利完成圖書借閱。再比如基于大數據技術開發智能檢索系統,可以將現有館藏資源進行精準分類,并設置相應的檢索目錄,讀者只需要按照檢索目錄或者輸入關鍵詞就可以快速完成精準檢索,能夠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
(一)信息技術應用不到位。智慧圖書館不同于傳統圖書館,對各類軟硬件設施的要求都更高,但是不少高校在進行智慧圖書館建設時,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使得所搭建的智慧圖書館服務系統存在功能不健全、運行不穩定等情況,尤其是在期末、考研、畢業季等高峰時段,圖書館的智慧平臺及相關系統經常會出現故障,自助掃描、自助文印這一類外聯設備難以發揮真正的功能。
(二)數字資源缺口較大。當前,高校在進行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過程中,其數字資源還存在較大缺口,資源共享程度還比較低。高校圖書館的智慧程度多體現在信息資源建設程度上。就實際情況來看,不少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有限,存在數字資源轉化率較低的情況,并且數字資源庫的建設也存在明顯缺口,缺乏針對專業以及學科的專用數據庫,難以提供深層次、個性化的學科服務。
(三)智慧化管理服務水平較低。高校在進行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過程中,其智慧化管理服務水平有待提升。就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有部分高校引入了智能選座系統、智能終端服務設備以及智能機器人等,但是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導致相關設備的利用率偏低,缺乏實際的應用和管理效能。
(四)專業人才缺乏。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的工程,集多項技術和多門學科于一體,在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專業人才作為支撐。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不少高校智慧圖書館建成后缺乏專業團隊支撐,由于智慧圖書館工作人員大多是圖書管理專業,缺乏對新興信息技術的了解,從而導致自身能力素質和掌握的相關技能與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求不匹配。
(一)加大技術創新與應用。首先,可以借助5G技術、射頻識別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完善圖書館智慧平臺或綜合管理系統的功能架構。如利用5G移動通信技術提升圖書館中的網絡速率,使得資料查詢、加載、下載等更加快捷,通過提供低延時服務提高業務處理的靈活性;利用射頻識別技術,引入射頻識別掃描儀等設備,通過與計算機聯網,只需要掃描圖書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完成自動借閱、歸還、分揀、盤點等工作,并實時上傳和更新相關的圖書信息;借助云計算技術,搭建智慧云平臺,對高校圖書館的資源數據進行云管理,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大數據存儲空間,還能提升網絡安全性,避免圖書館的重要資源數據丟失。其次,高校要加大資金投入,與優質的軟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開發更適合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的軟件系統,如一站式文獻檢索系統、讀者個性化服務系統、閱購一體化系統等,滿足讀者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二)加快數據資源整合。首先,高校要與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外部企業進行合作,購買相應的電子圖書資源,比如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數字圖書館等,以此獲取海量的電子圖書、電子期刊、慕課資源等,彌補高校的數字資源缺口。其次,高校要提升現有資源的轉化率,尤其要將高校的教學科研成果進行數字化轉化,提升學科服務水平。結合學校學科建設、科研項目的實際需求,建立以學科為基礎、以數字化資源為核心的專有數據庫,拓寬資源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促進高校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三)提升協作管理與智慧化服務水平。首先,針對智慧圖書館,要建立與先進技術應用相匹配的管理機制,比如,針對智能選座系統的應用,圖書館各部門可以協同發力,運營部可以單獨設立期末復習區、考研區、畢業論文區來對讀者進行分流;技術保障部可以設立選座簽到功能,用戶完成預約選座后,只有本人在規定時間內掃描座位上的二維碼進行現場簽到才可使用,否則座位將會重新劃入系統供其他同學選擇,避免資源浪費。另外,高校圖書館還要設立專門的智慧化服務與評價部門,對圖書館的各項智能化業務進行動態關注,以便及時加以優化和改進。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智慧圖書館建設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撐,高校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智慧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需求。首先,高校要引進具有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人才,組建一支復合型的人才技術隊伍。其次,高校要加大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尤其要加強他們對智慧服務理念的理解和踐行。可以成立專門的學習團隊,對其他高校的智慧圖書館項目進行考察學習。最后,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激勵與考核機制,通過定期考核,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和業務素質,鼓勵他們進行技術應用創新,提升智慧服務水平。
新時期,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邁入了智能化應用的新階段,高校要清楚認識到未來智慧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方向,構建起以讀者為中心、以智慧化服務為基礎的服務新模式,推動高校智慧圖書館朝著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