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輪 楊書娟
“散養的牛要進養殖小區了,俺再也不用過臭氣熏天蒼蠅亂飛的日子啦,多虧咱特色代表小組。”陽信縣流坡塢鎮南街回族村肉牛養殖戶張虎欣喜地說。
張虎所說的流坡塢鎮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特色代表小組,是由13 名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組成的,其中馬玉靜、張萬貴、馬元臣等6人是土生土長的流坡塢“放牛娃”。
流坡塢鎮有2600 余名回族群眾以養牛為業,農戶主要以搭建簡易牛棚養殖為主,整體產業鏈水平較低。基于此,流坡塢鎮人大在陽信縣人大常委會指導下創建了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特色代表小組,有力助推了肉牛產業做大做強。
“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的建議”一經特色代表小組提出,即得到政府采納。占地近二百畝的標準化養殖小區項目選址是塊撂荒地,一些群眾已經在此搭建鋼結構養牛棚進行生產生活,拆除將是一筆重大損失。此外,還有幾座墳塋需要遷址。
“遷墳是件難事兒,小組成員從動員自家親戚開始,一家家‘泡’、一家家‘磨’,好不容易做通他們的工作,老鄉們一看代表家的親戚都遷了,也就沒了顧慮。”代表小組成員馬元臣說。
“在最短的時間內拆除牛棚43 處、遷墳6 座、平整場區190畝,這離不開特色代表小組的強大助推作用。”縣人大代表、鎮黨委書記劉建偉介紹,已建成的16棟牛舍能容納1萬多頭肉牛的飼喂,養殖小區提供牛舍租賃、免費技術指導等“保姆式服務”,既節本增效,又對畜牧防疫和食品安全管理起到促進作用。
56 歲的馬玉柱是南街回族村的養牛大戶,他家養了上百頭肉牛。聊到牛糞問題,他無奈地說:“路兩邊全是糞,一不小心就踩一腳。”
南街回族村每年養4萬多頭牛,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牛糞。因牛糞無處“消解”,不僅村里環境變差了,鄰里之間也沖突不斷。
為解決這個難題,特色代表小組成員深入走訪調研、傾聽民聲民意、積極出謀劃策。立足自身工作實際,在中廣核陽信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縣人大代表馬慶迪給出妙招:上馬生物天然氣項目,從周邊養殖場收集牛糞,通過發酵產生天然氣和有機肥沼液,讓牛糞價值倍增。目前,該公司日處理牛糞達到625噸,每天生產150噸生物有機肥、1萬立方生物天然氣,還有300多噸沼液。
“沒有牛糞占街,村里的環境大變樣。”馬玉柱說,他打算租賃養殖小區的牛舍再多養100頭牛。
產業興、百姓富。在產業鏈上組建特色代表小組,讓代表作用在產業鏈上體現,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履職效力的互促共進。
“牛的全身都是寶,一張牛皮加工成皮革能賣到五六千元,比養牛更劃算”。2008 年9 月,市縣兩級人大代表馬玉靜用養牛積攢的資金注冊成立了亙嘉皮革制品公司,從最開始幾個人的小作坊發展成為累計交易額30億元的大企業。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馬玉靜的幫助下,鴻源、鴻德、鴻利等皮革公司相繼成立并成為當地富民興業的行業翹楚。在這些大企業的帶動下,屠宰加工廠、冷鏈物流公司和肉牛餐飲店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群眾收入也水漲船高。
“縣人大常委會將繼續指導鄉鎮(街道)人大(人大工委)不斷豐富特色代表小組活動,將具有專業特色業務優勢的代表凝聚到產業鏈上,為人大代表履職提供最佳展示舞臺,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增光添彩。”陽信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秀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