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林芳《聽螺記》"/>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孫 潔
文學是反映時代風貌和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詩歌也不該例外。但詩人李林芳卻獨辟蹊徑,用建構詩歌地理經緯的方式打造屬于自己的詩歌世界,用意象世界的人事和草木來關照現實生活,反思人生哲理,從而打造出一部個人的心靈成長史。李林芳的詩集《聽螺記》于2019 年10 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一經推出,即獲得了第五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詩人以建構詩歌原鄉“艾澗”而登上詩壇并獲得聲譽,在后來的詩歌創作中,詩人并未像其他人那樣盲目急于突破自己而打破這種創作范式,相反,在《聽螺記》中,她繼續化身“艾澗的農婦”,以留戀但又果決的心態決心“出走艾澗”,體察著現實世界的人情冷暖,最終成長為一個“收斂的劍客”,獨自行走在這陌生的人間。這是一種有意味的疏離,也是詩人突破自我的獨特的創新方式。
故鄉,之于每一位文學創作者,都是最為熟悉的地方,這里暗藏了一系列可以轉換成文字的密碼,也承載了作家們最強烈的傾訴欲望。現當代文學史上,多位作家的創作都是始于故鄉,比如莫言打造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筆下的商州文化,張煒依托的膠東半島。對于李林芳來說,艾澗就是她為自己打造的精神原鄉。在那里,有她一生都在艾澗的父親、一輩子踩著縫紉機的母親、推膠皮車的老爺爺、在院里劈木柴的爺爺、一生吃素的奶奶、做鄉村老會計的二伯、有陪她一起割草的弟弟、像極了母親的大嬸、當鄉間木匠的遠方表哥,還有她那深山樵夫的丈夫、天堂里的姐妹以及那個早逝的叫波的少年戀人。這些人都被深深地烙在了詩人的腦海,成了她詩歌世界里的意象,成了她詩歌經緯里的一個坐標。
關于故鄉里的這些人,大都集中在詩集的第四輯《楸木記》里。這些對于過往親人或朋友的深深的懷戀,都被詩人鍍上了一層淡淡的哀傷,回憶的光圈在詩句里隱隱地跳躍著。這一輯的第一首詩叫《青澀》,以一顆青澀的墜落的柿果比喻六歲時早夭的小叔,夜雨、麥草和墳頭都平添了傷感的氛圍。這一輯的最后一首詩叫《我要沿著睡眠回到故鄉》,在詩中,詩人仿佛回到了幼年時代,她以井底青蛙自喻,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她的小伙伴都在她的村莊,一切仿佛都沒有變,詩人在這里感到安心平穩,感情漸趨平和。
除了故鄉里的人物,詩人在這一輯也展現了故鄉的風土。《楸木記》《田園》《皮狐郎》《春天里》《小學校》《山菊花》《我的春天這么鎮定》等詩篇都用一種寧靜洗練的鄉土敘事風格,向讀者展現了一方水土和一方人,那里的民風淳樸、人們善良,那里有玉蘭、丁香、月桂,也有麥蒿、玉米、高粱,還有數不清的山巒、坡地、谷峰,更有黃鸝、老鵲和白鷺,所有這一切溫暖的意象,構成了詩人筆下的詩歌原鄉——艾澗,也是詩人想通過詩歌向大眾傳達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法則。這種通過創作想要表現的精神狀態和心靈狀態,頗有些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的意味在里面。
自五四時期白話詩發軔以來,新詩發展已歷經了百年歷史,這中間有無數的詩歌流派登上文學史舞臺,如現代詩歌史上的新月派,如當代文學史上的朦朧詩,但無論如何流變,詩歌的本質不會變。正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或是表現詩人內在的情感和信仰,或是再現自我之外的印象,抑或是純以藝術形象產生快感。簡而言之,詩歌就是在實際的現實和人生之外,重新另辟一個意象世界以供欣賞。
詩人李林芳以“艾澗”登上詩壇,也從此“縱身一躍,跳出居身的井底”,成了仗劍走江湖的劍客,來到了充滿咸腥味的海濱城市。此時的她不再是她自喻的“一只青蛙”,也不再是艾澗的農婦,她成了大千世界的領略者,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用全新的人生體驗,建構起另一個奇崛瑰麗的意象世界。這集中體現在詩集的第一輯、第二輯和第三輯。
第一輯著重描寫詩人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島城海邊的風物。《隱形拉鏈》《文學院的冬天》《你好——》《聽螺記》《下午茶》《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翅膀》等詩篇選取了人們熟稔的具有地理標志的意象,海水和燈火,教堂和螺殼,嶗山礦泉水和日照綠茶……詩人充分運用古典詩歌的“賦比興”創作手法,塑造了一個冬日海邊城市的輪廓,這里有風還有雪,有文學院的玉蘭臘梅和鸚鵡小黑,還有時光輾轉也有人世掙扎。需要注意的是,詩人在塑造這個意象世界時,心態明顯發生了變化,在原鄉的明麗色彩已不復存在,反之選擇了冬天這個季節作為主要表現對象,使得整輯詩歌呈現灰暗色調;主題方面也逐漸側重于反映人到中年的無力感和生活中的苦厄和困頓,即使書寫春天,也選取了“倒春寒”給中年的自己帶來的“頸疼,肩疼,手臂疼”“抽筋斷骨地疼”來加以描寫;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雪》中,雪的到來不再是驚喜,反而使“猝不及防的人間瞬現老態、滄桑、頹廢,須發花白。”春天的到來也不再是萬物生長的節奏,詩人幾乎是喊出了“春天就是用來折磨人”。
第二輯側重描寫人間草木,取名《落草者說》。行走人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說還有什么值得眷戀和歌頌,一定是那些可愛的植物和花草。在詩人李林芳的筆下,這些路邊不具名的小花小草小果,仿佛都被賦予了生命,狗尾巴草長出了窄長的雙翅,蜻蜓們可以成群進行對峙,油菜花可以氣喘吁吁,還可以揮手致意,蓮花可以將自己打開,春天可以蛻下皮囊和花屑,漣漪可以捧著懸崖,蘆花能夠收攏內心的羽毛。多么具有靈氣的植物啊!就這樣跳進了詩人的詩句里,和詩人一起同呼吸、共命運。這一輯的色彩明顯要比上一輯明艷了不少,詩人在經歷陌生的城市后,逐漸適應了新的生存法則,提煉出了新的生命體驗,她試圖通過這些具有靈性的植物的嘴巴,向人們傳達新的哲理和反思。
第三輯可以看作詩人近些年的采風之作。詩人的腳步踏進過西北,也移入過江南。在這一輯,濃烈的厚重的歷史意識出現在詩人的詩作之中,尤其是《登華山記》《華山論劍記》《大風滑過紅堿淖》《斷掌紋》《傾聽石峁古城》《夜行江南記》《放鴨人》《博物館》等詩作,顯示出詩人駕馭古今歷史的寫作能力。這些詩里的意象宏大遼闊,如“中原大地”“昭君揮袖”“寒光劍影”“長煙落日”“邊塞連營”“烽火臺”“旌旗獵獵”“姑蘇城外”“楓橋漁火”“東夷群山”等,瞬間營造出了飽滿蒼涼的歷史氛圍,歷史長卷就這樣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這些詩作可以說標志著詩人重要的創作轉向,她已經開始從個人體驗的書寫者變成了時代歷史的書寫者。
朱光潛先生曾說:“在近代社會中,詩已變成個人的藝術,詩人已幾乎自成一種特殊的職業階級。每一個詩人都有他的特殊個性,不容與他人相混。” 詩人李林芳自然也有自己的特殊個性,一種區別于其他詩人的個性,乃至一種區別于過去的自我的個性。角色的轉換令詩人猝不及防,她有些悵然,有些迷茫,從“驕傲的農婦”到“收斂的劍客”,她用時間做底,慢慢為自己療傷,這種艱難困惑又堅韌睿智的過程和轉變,就生動地展現在第一輯到第五輯之中。
第一輯中,詩人用描寫新的寄居城市人情風物的手法,向人們展現了她初出艾澗,又步入中年,來到陌生世界的人生體驗。詩人仍然采用她熟悉的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視角,既有客觀借物抒情的詩,也有直抒胸臆的詩,但都集中表達了一種隱忍、畏縮、陌生、無力的個人生命體驗。
詩人不甘繼續上演“獨角戲”,她要與這種孤獨無力作斗爭,她于平淡無聊的人生中找到了值得歌頌和欣賞的對象,表達對生命的強烈熱愛和對平凡生活的倍加珍惜。
有了這些可愛的人和事物,詩人于生活的虛妄處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她決心做一名勇敢的劍客,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她登上了華山,踏進了紅堿淖,登上了烽火臺,還闖入了江南的夜,她醉心于這些奇崛的風景之中,同時也加深了對生命的敬畏,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她感受到了“怕”,“像一個被劍氣傷了的逃兵”,但此時的她已不再是彼時那個陷入中年困頓的她了,她已然與那些情緒達成了和解,找到了生命中更多值得反思和建構的事物,這是詩人一個重要的心理轉向,同時也顯示了一個重大的創作轉向。
從個人情感轉向時代歷史,是詩人李林芳在創作主題上的重要創新,同時她的敘事語言也從奇崛堅韌,變得更加節制平和,沖淡自然。這突出體現在她回憶故鄉的人和事的詩作之中,也體現在她在完成一系列轉變后決心走出艾澗的詩作之中。周作人曾表示,寫作對于他而言,既是處世之道,也是人生意境,這人生意境又包含兩重意思:一重是睥睨一切的傲世,一重是樂天知命的順世。在詩集末尾的《出艾澗記》中,詩人這樣描述自己:“驕傲的農婦,端坐艾澗的王,泊在澗底,流水最平緩處。”如果說這是曾經在艾澗的驕傲穿行的詩人,而現在她“已豢養了足夠的跌宕之心”“順勢下行,掛上萬仞陡壁”。詩人已然通過詩歌的書寫,建構了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完成了對人性的歌頌和對生命的禮贊;而其在藝術上充分借鑒中國古典詩歌的技巧,以意境和抒情見長,其敘事方式節制凝練,思維方式注重反觀,又深具現代意識。
近鄉情更怯。詩人李林芳完成了從傲世到順世的轉換,她的一歸一隱、一出一進之間,完成了對現代歷史文明和個人心靈成長叩問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