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德州市委組織部
去年以來,德州市開展村黨組織領辦農用地、閑散地、“飛地”“三類地”開發利用工作,通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讓土地“黃金資源”發揮“黃金效益”,促進強村共富。
推進農用地規模經營。構建“合作社+ 聯合社+ 企業+ 農戶”聯動發展機制,破解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問題,促進土地連片經營。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促規模擴大。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2814個,集中經營耕地156 萬畝,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5244名村“兩委”成員依法進入管理層,村集體通過土地、資金、設備等入股,占股比例平均達到20.1%。社社聯建促經營提效。在一村一社基礎上抱團組建聯合社595 個,實行農資統購、生產統管、產品統銷,通過以批發價團購農資產品,大型機械連片作業,統一種植高產優質品種,每畝地年節支增收200 元以上。社企聯合促產業提質。以合作社聯合社為平臺,對接農業龍頭企業352 家,發揮企業整合資源、對接市場優勢,帶動創建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50 個,成功發布“德州味”區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855 個,創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5 家。2022 年,全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經營收入社均48.4 萬元,采取“保底分紅+利潤分紅”模式,增加村集體收入1.4 億元、村均3.3 萬元。
推進閑散地盤活利用。“國企托管”提效益。開展國有企業托管重點村集體資產試點,依托縣屬國企成立13 家資產運營公司,對497個閑散地資源多、資產規模大的重點村集體資產進行托管,國有企業統一清產核資、作價評估、打包經營,托管項目村集體收益平均提高25%。“庭院經濟”興業態。充分利用家庭院落、閑置房屋和房前屋后等資源、空間,因戶制宜發展自主創業型、龍頭帶動型、互助代管型、股份合作型庭院經濟,村集體通過提供場所得租金、代管代工得酬金、股份合作得現金。已發展庭院種植、養殖5 萬戶和食品加工作坊665 家、手工藝品生產加工434家、特色民宿340 家、農家樂256家,帶動村均增收2 萬元,戶均增收5000 元。“共富工坊”促增收。整合農村黨群服務陣地、閑置房屋、廢舊廠房等場所,由村黨組織參與管理、企業提供加工業務、經紀人統籌對接,創辦各類“共富工坊”215個,發展來料加工等增收項目,村集體通過出租場地、勞務服務等平均增收1.7 萬元。目前全市摸排各類閑散地11.4 萬畝,已盤活利用7.2萬畝,拓展了鄉村產業發展和集體增收空間。
推進“飛地”抱團發展。清理復墾符合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閑散地獲取節余指標,通過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委托國企經營管理,聯建村按股分紅,實現以城帶鄉、工農互促。集中收儲統指標。組織鎮村摸排宅基地、廢舊廠房等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理復墾與大田相連等符合條件的地塊,獲取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由政府統一收儲,集中投放到產業園區興建“飛地”項目。多方抱團建園區。采取“以地入股”“以錢入股”等不同抱團方式,以產生節余指標的村為主,吸收集體積累資金較多或集體經濟薄弱村參與,形成“土地+資金”“強村+弱村”的聯合模式。項目資金缺口由縣屬國企出資托底。專業運營保收益。采取委托國企代管、聘請職業經理人等方式,確保項目持續穩健發展。參與村量化折股明晰產權,一般按6%—8% 比例分紅,保障村集體充分享受土地長期增值收益。目前,全市共155 個村實施“飛地”項目,清理形成村集體建設用地節余指標604.4 畝,興建“飛地”產業園14 個,為26 個招商引資項目解決建設用地指標問題,帶動村均增收6.3 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 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