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鑫
近年來,泗水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殷切囑托,立足山區縣實際,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不動搖,全面壓實責任、建強隊伍、狠抓發展、優化治理,推動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堅持“一體化”推進,壓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責任。建強用好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全面壓實縣、鎮、村三級黨組織書記責任,全縣上下一體推進、同向發力。在縣級,實體化運行縣鄉村振興指揮部,設五大振興工作專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成功爭取全省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試點縣,出臺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1+16”等“一攬子”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壓緊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建立縣級領導同志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定期“村村到”調研,靠上解決問題。在鎮級,創新建立《黨(工)委黨建責任清單》《黨(工)委書記黨建責任清單》,壓實黨建主體責任,明確細化鎮街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具體內容,將重點任務目標具體化、數據化、節點化,確保基層明白鄉村振興抓什么、抓到什么程度。在村級,實施村級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縣劃分“強基”村16 個、“創優”村239 個、“示范”村136 個,每年一個主題集中攻堅,推動聯建幫扶、滾動整建、整體提升。
鍛造“專業化”隊伍,建強鄉村振興主力軍。建強鄉鎮干部、村干部、第一書記等力量,著力鍛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干部隊伍。一是選優配強鄉鎮干部。用好編制資源,結合鎮街行政、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為13 個鎮街均配備1 名掛職副書記、1 名掛職金融副鎮長,通過招考招聘補充人員318 人,平均每個鎮街24 人。二是建強村級帶頭人隊伍。針對“人難選”問題,實施本土人才挖掘一批、在外能人回引一批、機關下派一批、優秀書記跨村任職一批、公開考選一批“五個一批”工程,推動一大批優秀人才走上“頭雁”崗位。三是發揮“第一書記”尖兵作用。發揮好省、市、縣三級250 名第一書記作用,推動“第一書記在一線、派出單位當后盾”,用好單位職能、資源優勢開展精準幫扶。
立足“區域化”特色,探索多元發展路徑。挖掘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惠及農民。一是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在全省率先推行“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管理,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創業者、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類人才入鄉、返鄉創業,與村集體“合伙”共同開發鄉村產業項目。目前,累計招募各類合伙人256 名,落地項目112 個,帶動就業5200 余人。二是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按照規劃引領、點上突破、整體提升思路,在縣域南部建設龍灣湖示范區,盤活了農村閑置宅院117 套,引進落地尼山鹿鳴田園綜合體等9 個文旅項目,形成了一批農文旅業態。三是做大做強甘薯一縣一業。由縣級分管同志掛帥甘薯產業“鏈長”,實體化運作省農科院甘薯產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完善甘薯“育苗、種植、儲存、加工、科研、農旅”全產業鏈條,全縣甘薯加工企業達到31 家,年綜合加工能力60 萬噸,甘薯產業產值達到47 億元,帶動就業8.6 萬人。四是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實施“產業園區引領、特色產業融合、資源開發利用、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村企聯建融合”等增收辦法,全縣村集體經濟實現“一年一跨越、年年有提升”。
深化“融合化”治理,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堅持制度創新,圍繞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等關鍵環節,探索務實管用的基層融合治理機制。一是實施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推出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明確3 個類別58 項小微清單事項,設計“四議兩公開”、“三資”監管等流程圖,哪個環節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都詳細標明,實現“權權有清單”,有效保障了村級權力公開透明。二是建立農村三級黨建網格。將行政村劃為一級網格,將網格黨支部或村民小組劃為二級網格,在尊重生產生活習慣基礎上,每50 戶左右劃分三級網格,全縣共建立一級網格391 個,二級網格1419 個,三級網格3040 個,推動問題在網格內化解,實現“小事不出網、大事不出村”。三是推動德治浸潤人心。運用儒家文化“和為貴”思想,實體化運行“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推進信訪、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門入駐,建成集信訪、調解、法律援助、困難幫扶等于一體的綜合治理平臺,2022 年受理民意訴求3.5萬余件,滿意率99.12%。以儒家經典文化中孝道和文明禮儀為主要內容,創新開設“鄉村儒學講堂”,建成標準化講堂302 個,開課7000 余場次,受眾36 萬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