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聰 戴佳真 林春藝
(福建省漳州市醫院心血管內科 漳州 363000)
據統計,目前我國房顫發病率為0.65%,其發生與年齡存在正相關性,超過80 歲人群的發病率高達7.5%[1]。既往臨床常用藥物治療方案對持續性房顫患者的心室率加以控制,并通過服用抗凝藥物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風險,但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2~3]。近年來,心血管內科正尋找一種治療持續性房顫的有效非藥物療法,其中射頻消融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其屬于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技術,獲得諸多指南的推薦,與常規藥物治療方案相比,導管射頻消融可更有效控制房顫發作及心室節律,減輕患者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4~5]。而左房BOX 射頻消融具有電傳導隔離作用[6]。臨床發現,在持續性房顫射頻消融術中,射頻消融所致損傷面積、透壁深度等對于永久肺靜脈隔離有一定影響[7]。常規導管射頻消融評估損傷面積、透壁深度等參數缺乏客觀依據,評估結果容易被術中局部電位、局部溫度以及導管壓力變化等因素所影響,因此術者缺乏一個可直接評估心肌消融損傷程度的直觀參數。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消融指數(AI)的出現可讓術者更直觀地評估術中心肌消融損傷程度。鑒于此,本研究探討AI 指導持續性房顫左房BOX 射頻消融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于漳州市醫院治療的60 例持續性房顫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AI 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8~78 歲,平均(64.44±8.73)歲;左房內徑23~38 mm,平均(31.12±4.68)mm;左室射血分數50%~64%,平均(56.26±7.14)%;合并癥類型:外周動脈粥樣硬化15 例,冠心病14 例,高血壓10 例,糖尿病5 例,腎功能不全2 例。AI 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6~79 歲,平均(64.52±9.10)歲;左房內徑24~37 mm,平均(31.03±4.10)mm;左室射血分數51%~63%,平均(56.18±6.20)%;合并癥類型:外周動脈粥樣硬化16 例,冠心病14 例,高血壓12 例,糖尿病4 例,腎功能不全3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倫理字202000377 號)。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滿足持續性房顫診斷標準[8];房顫發病時間>7 d;年齡18~80 歲;有導管射頻消融術或左房BOX 射頻消融術適應證;心臟彩超結果提示左房內徑<45 mm;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2)排除標準:左心房存在血栓者;依從性較差者;合并惡性腫瘤、存在活動性出血或腦卒中癥狀者;心臟彩超檢查發現屬于瓣膜性房顫者;隨訪資料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借助X 線進行房間隔穿刺術2 次,穿刺后行左房、肺靜脈造影,使用100 IU/kg 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37021294)進行抗凝處理。分別放置環狀標測導管(Lasso)、壓力導管,在CARTO 系統指導下進行快速解剖建模處理。在左房、肺靜脈建模完成后,向左心房、肺靜脈內置入壓力消融導管,將所有患者的射頻消融功率設為35 W,溫度<43℃。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行常規導管射頻消融:進行逐點射頻消融處理,各消融點相距5 mm 左右,局部電位完全消失后即可停止治療。AI組行AI 指導下持續性房顫左房BOX 射頻消融:于AI 指導下對左心房不同部位設置不同AI 能量值展開逐點射頻消融,各消融點相距5 mm 左右,待消融點達到相應AI 參數后即可停止消融處理。兩組射頻消融完成后,在雙側肺靜脈置入Lasso 電極以了解其是否隔離成功,如果未隔離成功,則需將Lasso 電極進行激動標測以完成補點消融。
1.4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總放電時長、消融放電次數、每點消融時間、需要補點消融數。(2)近期復發率:分別于術后3 個月、6 個月時統計兩組復發率。(3)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術后出現心包填塞、左心房食道瘺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4)生活質量:分別于術前、術后3 個月時,通過參考健康調查簡表(SF-36)自擬生活質量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共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整體健康狀況4 個方面,各方面以0~100 分作為評分范圍,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處理數據。手術相關指標、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等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近期復發率、并發癥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AI 組總放電時長、每點消融時間較對照組更短(P<0.05);兩組消融放電次數、需要補點消融數相當(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2.2 兩組近期復發率比較 兩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時復發率相當(P>0.05)。見表2。

表2 兩組近期復發率比較[例(%)]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兩組術后均無心包填塞、左心房食道瘺等并發癥發生。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相當(P>0.05);術后3 個月,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術前更高,且AI 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和本組術前比較,*P<0.05。
?
迷宮手術作為近年來臨床治療房顫的一種常用術式,不僅療效確切,且術后遠期復發率也較低[9]。但該術式存在操作復雜、手術創傷大等問題,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應用明顯受限,取而代之的是多形式能源的消融治療,其中以射頻消融為主。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房顫研究的逐漸深入,諸多學者也對其發病與維持機制產生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大部分學者認為左心房后壁、肺靜脈連接異常以及電傳導等因素與房顫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10]。而BOX 射頻消融可通過對肺靜脈、左房后壁產生隔離作用,從而發揮治療作用,近年來在臨床射頻消融治療中得到了廣泛關注。
臨床發現,射頻能量可通過讓心肌失去電傳導壞死,而決定手術療效的重要因素是壞死灶深度。通常情況下,射頻消融對心肌的損傷深度與射頻功率、消融放電時間和導管貼靠壓力等參數存在正相關性[11]。同時,射頻消融是一種借助熱效應發揮作用的治療手段,若消融溫度高于一定范圍,可致與電極距離較近的組織、血漿蛋白變性;而熱量一旦不能順利向附近組織擴散,便會導致損傷范圍無法有效擴大;而若消融溫度低于一定范圍,則無法有效發揮治療作用[12~13]。因此,在房顫射頻消融術中采取何種手段來平衡透壁性損傷、避免過度消融成為近年來臨床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常規射頻消融可從導管壓力、溫度以及局部電位改變等方面來判斷消融對于心房產生的損傷,但由于缺乏較為直觀的數據,對消融損傷不能起到有效監控的作用。近年來臨床發現可采用精準消融尺寸公式對消融灶體積展開評估,并通過設定期望消融參數,來控制消融放電時間,而此參數便是AI。目前,AI 在陣發性房顫射頻消融術中已得到廣泛推廣及應用,其對左心房的線性消融也有學者展開了分析與探討[14]。但截止至今臨床鮮有AI 與左心房后壁線及頂部線的相關報道。從解剖學角度分析,相比于左心房其他部位而言,左心房后壁更為薄弱,這主要是由于該處解剖結構薄弱,同時還與食道相鄰,消融治療產生熱量會向附近組織擴散,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5~16]。因此尋找有效方法在減輕心肌損傷的基礎上實現電隔離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將手術相關指標、早期復發率、并發癥等作為觀察指標,以了解AI 指導下持續性房顫射頻消融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AI 組總體放電時間、每點消融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兩組術后均無并發癥發生。表明AI 指導的射頻消融與常規射頻消融安全性相當,但前者更加快捷。分析原因在于:常規射頻消融以術中局部電位改變來評估消融點,停止放電標準為消融點電位消融到“完全消失”的程度,但因電流影響,不能準確評估局部電位的“完全消失”時間,為了確保局部消融充分,常會出現過度消融的情況。而AI 指導下持續性房顫左房BOX 射頻消融由于以預先設定的AI 值作為消融終點,因此不容易被主觀因素造成影響,有助于縮短總體放電時間及每點消融時間。在有效性方面,AI 組需要補點消融數占比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病例納入數量較少有一定關系,后續還需繼續擴大研究規模展開進一步探討。在術后早期復發率、生活質量方面,兩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時復發率相當;AI 組術后3 個月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高。提示AI 指導下持續性房顫左房BOX 射頻消融在減少術后復發方面的效果并不劣于常規導管射頻消融,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雖然提示對持續性房顫患者行AI指導下射頻消融具有安全、有效等特點,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指出:(1)研究中未對不同術者設定同樣AI 值,還需日后針對性開展多中心橫向研究;(2)術后僅隨訪6 個月,未獲取患者遠期復發率數據,還需日后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了解其遠期復發率差異;(3)研究中僅根據心房不同部位設置AI,而不同患者的心肌厚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AI 缺少個體化數值,所以日后希望針對不同患者的心房心肌厚度、心房體積等適當調整AI 參數,以獲取更精準的研究數據。
綜上所述,與常規導管射頻消融相比,AI 指導下持續性房顫左房BOX 射頻消融可有效縮短放電時長,避免過度消融,有助于確保臨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在持續性房顫射頻消融治療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