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遠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肺腫瘤外科 洛陽 471000)
肺癌屬于常見惡性腫瘤,目前肺癌的發病機制仍未完全明晰,但遺傳易感性、職業接觸及吸煙等與肺癌的發生具有密切聯系[1]。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組織病理學形式,其中肺腺癌(LUAD)是NSCLC 的主要病理類型,約占肺癌的40%[2]。多數LUAD 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錯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放化療是治療晚期LUAD 的主要手段,雖然對晚期LUAD 有一定的療效,但副作用大,預后不佳[3]。近年來有研究指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許多上皮惡性腫瘤中均存在表達,包括NSCLC[4]。吉非替尼作為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能夠對絡氨酸激酶活性進行抑制,阻斷EGFR 信號傳導通路,抑制腫瘤生長,已在NSCLC 治療中不斷應用[5]。本研究觀察吉非替尼聯合化療在晚期LUAD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的90 例晚期LUAD 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34~78 歲,平均年齡(61.89±5.23)歲;腫瘤直徑1.5~5.0 cm,平均腫瘤直徑(3.14±0.62)cm;受教育年限1~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85±2.13) 年;體質量指數(BMI)18.2~27.8 kg/m2,平均BMI(23.10±1.12)kg/m2;TNM 分期:ⅢB 期19 例,Ⅳ期26 例。對照組男27例,女18 例;年齡36~79 歲,平均年齡(62.12±5.17)歲;腫瘤直徑1.5~4.8 cm,平均腫瘤直徑(3.09±0.60)cm;受教育年限1~17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91±2.08) 年;BMI 18.1~27.6 kg/m2,平均BMI(22.98±1.10)kg/m2;TNM 分期:ⅢB 期22 例,Ⅳ期23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0286)。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組織學病理學確診為LUAD;EGFR 突變患者;均能夠耐受化療及EGFR-TKI 治療;可測量病灶數≥1 個;TNM 分期:ⅢB~Ⅳ期。(2)排除標準:既往接受過放療、化療或免疫治療;合并嚴重的心、肺疾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依從性較低。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化療治療。第1 天,靜脈注射500 mg/m2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國藥準字H20133215);第2~4 天,靜脈注射30 mg/m2注射用順鉑(國藥準字H53021678),1 個化療周期為21 d,連續化療3 個周期。觀察組采用化療聯合吉非替尼片(國藥準字H20203219)治療,化療方法同上;吉非替尼口服,250 mg/次,1 次/d,連續治療12 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12 周后評估。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50%;穩定(SD):腫瘤縮小<50%或增大≤25%;進展(PD):出現新病灶或腫瘤增大>25%。依據CR、PR、SD 計算疾病控制率(DCR)。(2)血清學指標: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 離心15 min,離心半徑3 cm,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蛋白芯片法測定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水平,CEA、CA125 檢測試劑盒由福州邁新公司提供,TTF-1 檢測試劑盒由英國Abcam 公司提供。(3)生活質量:采用生存質量卡氏評分(KPS)評估,0~100 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好。(4)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PFS)。(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皮疹、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DCR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CEA、CA125 及TTF-1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EA、CA125 及TTF-1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EA、CA125 及TTF-1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CEA、CA125 及TTF-1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CEA、CA125 及TTF-1 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KPS 評分及PFS 比較 治療前,兩組KP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KPS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FS 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KPS 評分及PFS 比較()

表3 兩組KPS 評分及PFS 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LUAD 發病隱匿,是肺癌的主要病理類型,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發展為不宜手術的ⅢB 期、Ⅳ期[6]。晚期LUAD 患者治療手段以化療為主,一般選用以鉑類為基礎的雙聯化療,但治療靶向性及敏感性較差,且毒副作用明顯,臨床應用效果欠佳[7]。因此尋找一種高效、低毒的靶向治療藥物是治療晚期LUAD 的重點所在。
近年來隨著對LUAD 致癌驅動基因的不斷識別,作用于特定基因的靶向藥物逐漸在臨床應用[8]。目前研究最多的致癌基因突變是EGFR 突變,EGFR突變在LUAD 患者中普遍存在。EGFR 廣泛分布于人體各種上皮細胞膜上,屬于受體絡氨酸激酶家族成員,基因位于7 號染色體短臂7p12-14 區域[9]。在EGFR 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中,EGFR 蛋白表達過度,導致EGFR 磷酸化及絡氨酸激酶活化,導致生長因子信號傳至細胞內,在腫瘤細胞的生長、分化及增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EGFR-TKI 具有低毒、高效及用藥方便等優點,可通過進入細胞內絡氨酸激酶催化區,抑制三磷酸腺苷的結合,對EGFR 信號通路傳導進行抑制,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及腫瘤生長,促進腫瘤細胞凋亡,阻斷腫瘤發生發展[11]。吉非替尼屬于首個EGFR-TKI,可通過阻斷EGFR 下游的信號傳導通路,產生抗腫瘤活性,已被用于EGFR 突變LUAD 的治療中。有研究指出,CEA 屬于可溶性糖蛋白,可促進細胞間黏附及腫瘤遠處轉移[12]。在健康人體內CEA 難以檢測到,但在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CEA 高表達,是目前診斷NSCLC、評估療效及預后的常用指標,隨著NSCLC 病理分期的遞增CEA 表達不斷增加[13]。CA125 屬于糖蛋白復合物,在健康人體中CA125 水平較低,一旦發生腫瘤浸潤或組織變性時,會將組織結構破壞,CA125 釋放入血,導致血清CA125 水平升高[14]。TTF-1 屬于細胞核蛋白,在肺的發育、細胞生長及分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90%的NSCLC 患者中TTF-1 呈陽性表達,特別是在LUAD 患者中TTF-1 陽性表達率更高[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DCR 及治療后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后CEA、CA125 及TTF-1 低于對照組,PFS 長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提示吉非替尼治療晚期LUAD 能夠降低CEA、CA125 及TTF-1 水平,延長患者生存期,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改善,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吉非替尼屬于苯胺喹唑啉類藥物,可通過抑制絡氨酸激酶的活性,對腫瘤細胞生長、增殖及轉移過程進行抑制,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將其與化療聯合使用進行抗腫瘤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6]。魏娜等[17]研究指出,晚期LUAD 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療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劉華等[18]研究指出,晚期NSCLC患者采用化療與吉非替尼聯合治療有利于降低CEA、CYFRA21-1 及CA125 表達水平,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與本研究結果較為相似。
綜上所述,晚期LUAD 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療有利于提高治療DCR,降低CEA、CA125 及TTF-1水平,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高,且并未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