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陽 韓靈龍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 許昌 461001)
腰椎后路手術是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見手術方式,通過切除椎間盤及部分椎板,可使受到壓迫的神經根得到減壓,緩解疼痛[1]。腰椎后路手術采取后正中切口,會對腰部軟組織、椎旁肌群及關節等造成損傷,極易誘發嚴重的應激反應,影響患者的呼吸、循環等生理功能,患者術后疼痛劇烈,不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與功能鍛煉[2]。全麻是腰椎后路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全麻能夠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鎮痛、鎮靜效果,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但全麻中麻醉性鎮痛藥及骨骼肌松弛藥使用量較大,副反應多,會影響患者術后康復[3]。區域阻滯麻醉作為多模式鎮痛的重要組成部分,鎮痛作用穩定且不良反應少。豎脊肌平面阻滯(ESPB)是指將局麻藥物注入豎脊肌及橫突間的筋膜間隙中,可對注射水平上下的幾個節段脊神經進行阻滯,ESPB 已被廣泛用于胸腹壁的手術及慢性疼痛的治療中[4]。本研究觀察麻醉誘導前行雙側ESPB 用于腰椎后路手術的鎮痛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手術治療的86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 例;病變類型:退變性腰椎滑脫6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3 例,腰椎管狹窄14 例;體質量指數(BMI)18.5~27.4 kg/m2,平均BMI(22.85±1.16)kg/m2;受教育年限1~15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85±2.71)年;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53.98±5.71)歲。對照組男25 例,女18 例;病變類型:退變性腰椎滑脫5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5 例,腰椎管狹窄13 例;BMI 18.3~27.5 kg/m2,平均BMI(22.92±1.20)kg/m2;受教育年限1~17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92±2.68)年;年齡20~69 歲,平均年齡(54.12±5.59)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SY1036)。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行腰椎后路手術;年齡≥18 歲。(2)排除標準:既往有腰椎手術史;穿刺部位感染;局麻藥物過敏;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物;合并肝、腎功能不全;伴有語言或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較低;接受慢性疼痛治療。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腰椎后路手術治療,兩組手術均由同一位外科醫師主刀完成。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對心電圖、心率(HR)及平均動脈壓(MAP)等進行監測。麻醉誘導:靜脈注射0.04 mg/kg 咪達唑侖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43222)、0.2 mg/kg 依托咪酯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2379)、0.5 μg/kg 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4171)、0.6 mg/kg 羅庫溴銨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3495),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設置潮氣量8~10 ml/kg,吸入氧濃度50%,呼吸比1:2,通氣頻率12 次/min,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 mm Hg;持續泵注6~18 μg/(kg·h)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197)、2~10 mg/(kg·h)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1842)麻醉維持,間斷追加羅庫溴銨注射液,維持腦電雙頻指數值40~60,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HR、MAP 波動幅度<基礎值的20%。觀察組采用雙側ESPB 復合全麻,全麻方法同上,于全麻誘導前行雙側ESPB,采用LOGIQ-e 型便攜式超聲(美國GE 公司),探頭頻率1~5 MHz,掃描棘突旁開2~3 cm 處旁矢狀位,定位L4 橫突及豎脊肌,采用平面內穿刺技術以30°~45°刺入,針尖至L4 橫突及豎脊肌間,回抽無血后,將20 ml 0.4%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13381)注入,在另一側重復該操作,注藥后20 min 后采用針刺痛覺評估法測定皮膚感覺阻滯范圍。術后兩組均進行自控靜脈鎮痛(PCIA),PCIA 配方:100 μg 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4 mg 鹽酸托烷司瓊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070)+0.9%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63201)稀釋至100 ml,背景劑量2 ml/h,鎖定時間15 min,自控追加劑量1 ml。
1.4 觀察指標 (1)鎮痛效果。術后6 h、12 h 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評分范圍0~10 分,具體操作方法:采用一條長約10 cm 的游動標尺,標有10 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分別對應無痛(0 分)和難以忍受的劇痛(10 分),指導患者依據自身疼痛程度在標尺上進行標注,記錄VAS評分。(2)瑞芬太尼使用劑量。(3)血流動力學指標。記錄兩組入室基礎值(T0)、切皮時(T1)、手術結束時(T2)時的HR 及MAP。(4)應激反應指標。術前、術后2 h 時采集兩組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以轉速3 500 r/min 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去甲腎上腺素(NE)及皮質醇(Cor)水平。(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嗜睡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VAS 評分及瑞芬太尼使用劑量比較 觀察組術后6 h、12 h 時的VAS 評分及瑞芬太尼使用劑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 評分及瑞芬太尼使用劑量比較()

表1 兩組VAS 評分及瑞芬太尼使用劑量比較()
?
2.2 兩組HR 及MAP 水平比較 兩組T0 時HR及MA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1、T2 時HR 及MAP 水平均高于T0,但觀察組T1、T2 時HR 及MA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HR 及MAP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HR 及MAP 水平比較()
?
2.3 兩組NE 及Cor 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NE 及Co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NE 及Cor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NE 及Cor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NE 及Cor 水平比較()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以解除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質量為主,針對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其中腰椎后路手術是較為常用的方法[5]。腰椎后路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疼痛明顯,會使患者被迫限制活動,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目前腰椎后路手術麻醉主要以全麻為主,全麻操作簡便、麻醉效果良好且起效快速,但全麻也存在可控性差、肌松效果欠佳及依賴肝腎代謝等不足[6]。
豎脊肌是一組強大的脊柱伸肌,屬于椎旁肌群,能夠維持脊柱的穩定[7]。豎脊肌平面是指豎脊肌深層筋膜與椎骨橫突間的間隙,ESPB 屬于筋膜間隙平面阻滯,ESPB 操作簡便,于超聲引導下易辨認橫突與豎脊肌[8]。圍術期應激反應包括神經內分泌代謝反應、炎癥免疫反應,是由手術麻醉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變化[9]。手術麻醉刺激機體后,會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使兒茶酚胺類物質的釋放增加,進而升高血中NE、Cor 水平[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 h、12 h 時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瑞芬太尼使用劑量少于對照組;兩組T1、T2時HR 及MAP 水平均高于T0,但觀察組T1、T2 時HR 及MA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術后NE 及Cor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近。提示腰椎后路手術中于全麻誘導前行雙側ESPB 有利于降低術后VAS 評分,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及應激反應,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減少瑞芬太尼使用劑量,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胡菲婭等[11]研究中指出,老年腰椎后路手術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ESPB 能夠緩解術后疼痛,減少PCIA 舒芬太尼使用量,提高患者鎮痛滿意度,與本次研究結果較為相似。腰椎后路手術會損傷椎骨、椎間盤、硬脊膜、筋膜及肌肉組織等,而椎骨、椎間盤、硬脊膜、筋膜、肌肉組織等主要由脊神經后支支配,于L4 行ESPB,能夠對以注射點為中心的4~5 節段脊神經后支進行阻滯,以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12]。ESPB 于超聲引導下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射于豎脊肌與橫突間,可發揮阻滯脊神經前后支的目的,使傷害性刺激傳入受阻,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減輕疼痛程度[13~14]。雙側ESPB 減弱了手術創傷所引起的應激反應,能夠阻斷傷害性刺激的傳入,避免中樞系統敏化,并可減少由手術創傷所誘發的炎癥反應,抑制外周敏化,穩定患者生命體征[15~16]。ESPB 作為一種安全的筋膜阻滯技術,能夠降低全麻藥物用量,加速患者術后康復,臨床可行性較高,但本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樣本量小;二是觀察時間短。因此還有待后續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量、觀察時間長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以全面分析ESPB 用于腰椎后路手術中的鎮痛效果及安全性。綜上所述,全麻誘導前行雙側ESPB 用于腰椎后路手術的鎮痛效果良好,有利于穩定血流動力學,抑制應激反應,減少瑞芬太尼使用劑量,臨床應用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