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宇 樸玉敏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015)
通榆縣民間音樂文化根植于東北民間音樂,在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業中塑造當地旅游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旅游形象是對個體區域內的傳統風俗、文化、百姓生活等多方面進行的整體感知活動。例如,騰格爾的歌曲在剛見世時,使內蒙古的旅游者激增,西雙版納亦用傣族民族民間音樂吸引眾多游客到此旅游。故而如何將處于東北民間音樂中的通榆縣民族民間音樂突顯個體特征,是發展通榆縣旅游文化的重點。
第一,可將家喻戶曉的東北民間歌曲進行改編,使其唱詞等方面突出通榆縣的地理地貌或人民生活風俗。如以民間歌曲《繡苫布》為對象,在唱詞中加入通榆縣的旅游地區與人民風俗,或根據當地風俗與歷史故事進行新編,并結合二人轉、東北大鼓等體裁進行創作,形成屬于通榆縣自身的民族民間音樂特色,加強群眾對通榆縣的文化認同感與知名度,促進旅游形象的設立。
第二,擺脫目前大眾對東北風格的歌曲“土氣”的刻板印象。東北民歌語言樸實、詼諧風趣,其熱情直爽,豪放樸實的特點與南方民歌婉轉綿延,吳儂軟語形成鮮明對比,想要改變人們的看法,發展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間歌曲,并增強通榆縣民歌的吸引力,應將提升通榆民族民間歌曲文化認同感作為首要任務。
第三,將充滿力量的勞動號子進行新編,挖掘少數民族如滿族,朝鮮族的民間歌曲,或將東北森林號子等精神文化傳播出去,向社會展現出東北人民為現代化社會鞠躬盡瘁的精神,展現人民發自靈魂深處的歌唱的魅力。以挖掘民間歌曲的深層底蘊來實現通榆縣的個體特點。
在鄉村振興中,鄉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帶著“鄉愁”選擇在外務工,使年輕主力軍與技術性人才緊缺。2022年9月15日通榆縣召開的縣域突破暨鄉村振興現場會中,將招商引資作為縣域“主抓手”,無疑為民族民間音樂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本地人的本土文化象征,能夠喚醒根源在通榆縣的鄉賢,使其更加關注家鄉的發展與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增強鄉風文化軟實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培養民間音樂人才是關鍵。當今社會,民間音樂的傳承者已成為鳳毛麟角,全國各地應集合力量一方面培養專門為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專業型民間音樂人才,組建一只專業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團隊;另一方面則聯合政府文化部門,培養一批民間音樂創作、表演等人才。同時,定期舉辦文化宣傳講座、文化節,比賽等文化活動,有效引進外地音樂人才,發展本地民間音樂師資,大力扶持鄉村音樂人才、民間音樂傳承人、鄉村教師等。
推進民間音樂發展,基礎設施與基本的保護機制必不可少,國家應當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給予相當的優惠政策與經濟補貼以促創作、促傳承。當地政府亦應提倡鄉村文化宣傳,組織各個省份與地區交流演出、研討講座等活動,激勵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并參與鄉村的民間音樂活動,使民間音樂的接受群體不單單是從事音樂行業者,也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在宣揚、培養、傳承的過程中,必將加深國人對本國民間音樂的文化自信,增文化使命感與責任感,亦為振興鄉村文化建設儲備更多的專業型人才。
當今時代國家在教育各個方面都投入了較大的資源,在振興鄉村上,也正加大其力度,例如積極倡導大學生畢業返鄉、大學生支教、藝術下鄉等。但要改變青黃不接的現狀,政府與教育部門應緊緊抓住中學傳統民間音樂教育這重要一環,并將其落實到美育建設工作中,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解民間音樂,讓民間音樂在新一代中落根。同時政府應當鼓勵傳承民間音樂,并大力倡導高校設置專門課程,為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系統培養人才。當地政府文化局等也應投入足夠的資金鼓勵民間音樂者舉辦音樂會等活動,并組織學生前去觀看并互動,讓學生親身體會民間音樂的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民間音樂走出年齡圈,使民間音樂被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喜歡、欣賞,促使它們去學習、去傳承[1]。
民族民間音樂應不斷拓寬其文化領域。各種唱法與外來文化的沖擊是無法逃避的,此時民族民間音樂,也應該去符合時代與市場的需求,通過不斷地創新拓寬文化領域,使其獲得一席之地。但在傳承這一論點上,仍存在許多爭議,多數傳承人秉持著原汁原味的藝術觀念,對待學習藝術上持有保守態度,認為無論是戲曲、民歌或是器樂等,都必須遵守傳統理念,如若創新那就是違背傳承的宗旨。
目前大眾所接收到的民族民間音樂形式,都是經過不斷提煉,加工,打磨、發展下來的,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接收到的民間音樂亦是在生活、勞動中創造的產物,而這些作品在其流傳的過程中勢必會以與其他形式音樂融合作為民族煥發生機的重要途徑。但在創新也并不主張大眾對傳統的民間音樂進行惡意的丑化、惡搞,用此行為去博得大眾眼球,而應當充分有效地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宣傳民族民間音樂特殊功能,推動更好民族民間音樂走向人民群眾的生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一些文化教育工作者忽視民族民間音樂內涵的傳承,反而初現“向西方乞靈”的不良現象[2]。
民族民間音樂所包含的內涵如果削弱消失,那么農村的精神文化將逐漸“架空”,因此怎樣在保護民族民間音樂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是目前的難題之一。流行音樂是社會流傳最為廣泛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偏好的用戶排全站第一,但將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進行交互發展是目前音樂尚未重視的領域,這使其成為民族民間音樂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突破口。民族民間音樂的加入不僅可以使流行音樂增加更多可聽性,也將會推廣某一地區的民族民間歌曲,傳播這一地區的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深2021發行的新歌《光亮》中加入國粹京劇的念白和唱段,現代流行歌曲結合國粹戲曲的新唱法即戲腔,使聽者耳目一新,并在發行期間多次沖上熱搜。通過數據,足以看出中華兒女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深深認同感與民族音樂的審美一致性。當代此類歌曲逐漸流行,《威鳳吟》《探窗》《萬疆》都是比較杰出的代表作,這些曲目是流行音樂與戲曲音樂結合的成功典范,其對戲曲音樂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提供了思路。通榆縣可以將本地的森林號子,二人轉,民間小調與流行音樂進行交互,例如毛不易的《一葷一素》就是在東北民歌《搖籃曲》的曲調上進行改編的成功案例,此曲傳遞著民歌《搖籃曲》中母子間深沉的愛,有效地塑造了東北形象與交流傳播。民族民間音樂的推廣極大程度幫助地區鄉村振興的建設,將脫貧與音樂形成環扣,讓更多的民間音樂者看到民族民間音樂的未來。因此,在以不改變民族民間傳統音樂原有的風格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時代元素,對傳統藝術進行改革創新,不僅不會丟掉原本的文化領域,還可以開辟出一個新的文化領域。
民族民間音樂振興鄉村不可脫離其他藝術形式,例如鄉鎮戲劇節、音樂節、情景體驗劇等,即將某一地區獨特的音樂,舞蹈,美術,服裝道具布景,攝影等構成有機整體,共同演繹鄉鎮的藝術文化。建立鄉村綜合發展形勢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抄,應當充分考察當地實際與人民群眾生活的面貌。在其基礎上可通過音樂文化復合體打造民間節慶藝術,古老的藝術與農業息息相關,將民族民間音樂與通榆縣的傳統農業相結合進行表演與編排,創作鄉鎮戲劇節,運用民族民間音調著重展現人與土地之間的深厚關系,使外地人直觀感受當地人民質樸以及對土地的深沉情感。
在體裁上打造音樂復合體,吸收西方表演形式,為東北地區賦予國際化、時代化的特點。令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真正地實現“走出去”,應不斷嘗試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歌劇、音樂劇、話劇等復合體裁中,將東北特色的民間說唱、戲曲、民歌等體裁融入創作的音樂劇、歌劇等眾多音樂形式中。在建設通榆縣時,可以利用當地故事、東北方言,更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通榆縣走進人們的視野中提高知名度,使鄉村振興與民族民間音樂互相成就,共同發展[3]。在場景空間中打造音樂復合體,聯合政府創建民間音樂文化館,館內分區去介紹不同的民間音樂,館內可開設文化臺,對如東北大鼓、二人轉、吉劇等不同種類的民族音樂進行展演,亦可以設置放置著民間音樂服飾、道具、器樂的文化體驗區,讓游客去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所在,并聘請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工作者,為游客去講解民間音樂背后的故事。
同時,也可以為感興趣的游客簡單教學,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弘揚民間文化,促使更多的民間音樂者愿意去為弘揚民間音樂做出貢獻。在打造音樂復合體的同時,可以將音樂、美術、手工業、旅游業等都融合在一起,并在文化產業的交互中加入文創活動,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形成文化一條龍。利用鄉村文化振興做到家家有創意,家家有才藝,不再一味地照抄“農家樂”形式,形成文化復合體的鄉村,培養通榆縣的整體水平,不只是物質需求,更加提高精神需求。在一系列的措施后,提升通榆縣服務業的經濟增長。傳統民間音樂也應搭上原生態旅游這一快車,具體措施大致可分為三點。
其一,通榆縣擁有向海自然保護區、郁洋淀葦海觀光區、瞻榆古榆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并且有著多個自然保護村落與少數民族村落,賦予著其發展原生態鄉村旅游的條件,但僅僅依靠自然風景無法推動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除了上述音樂與其他文化進行交互之外,民族民間音樂也應與通榆縣本地區的自然景觀優勢相結合,可以參照玉龍雪山景區加入音樂節的元素形式,在自然保護景區中加入民族民間音樂。
其二,實行新型“農家樂”形式是鄉村原生態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通榆縣有著傳統的農業基礎,并且其根本在于生態,通榆縣的地理位置與其在全省的定位功能決定了通榆縣生態的重要性?!稗r家樂”的形式為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增加便利,如在旅客體驗農作物采摘時加入農業號子,在休閑娛樂時增加東北民間小調等音樂,體驗粗獷豪爽又不失細膩的曲調,讓游客在原汁原味的環境中體會東北人民好客熱情的鄉村文化,不僅助推鄉村振興,也是消除網絡上東北音樂“土氣”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其三,建立“傳統民族村寨”也是目前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關鍵部分。通榆縣作為多民族的集聚地,有著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村寨,將村寨發展為旅游地,加入相應民族音樂提高民族村寨的觀賞性與娛樂性,豐富旅客視聽感覺,例如蒙古族有著在豐收節日舉辦家庭音樂會的習俗,演唱蒙古族民歌,將其進行開發推廣以此作為增加民族村寨游玩性的元素之一。
綜合藝術形式構成的旅游產業離不開大數據網絡平臺的強大傳播力。隨著大數據時代發展,不能一味地只傳承不創新,不能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不光是音樂風格曲目創新,而應從各方面都緊隨時代發展,具體措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其一,以國家政府為主體,創建屬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數據庫,并依托App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將現有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同時對還未記譜的以群眾口口相傳的曲調進行開發收集。民間歌曲的傳承多以口口相傳為主,沒有完整曲譜與音頻的整理,因此,建立音樂數據庫對音樂所對應的時代背景、風俗民情都有著巨大作用。依靠大數據平臺將零碎的民族民間音樂整合起來形成體系,更加方便人們查閱資料與音頻,亦使民族民間音樂不再是只有專業從業人員才能收集整理運用的對象,打破這一壁壘對鄉村振興工作中民族民間音樂的運用具有重要作用。報告顯示,能夠查詢到的具有“東北民歌”關鍵詞的歌曲不足250首,且其中一部分顯示無法播放或無音源,東北民歌在音樂平臺上所占總數不足1%,即使在“國風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國風音樂逐漸擁有市場的今天,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開發和運用中,除了戲曲的加入,其他音樂體裁應用極少。這與民族民間音樂沒有建立自己的存留體系有著必要原因,也對各地的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限制作用,建立民族民間音樂庫使更多的民間音樂愛好者有所依據,更多的民族民間音樂從業者更好地進行融合與交流傳播[4]。其二,依托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推廣。短視頻已成了繼互聯網基礎設施,智能手機之后在中國農村擴散的新形態,短視頻與直播形式成為現在鄉村的日常娛樂活動之一,為運用添加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短視頻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充分可行性。借助政府的支持與引導,充分運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力,宣傳通榆縣所存在的鄉村文化與民間音樂,并配以視頻輔助。通榆縣可將民間音樂的考察、創作、編排、演繹的過程,節慶文化的活動現場,通榆縣人民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以及鄉鎮宣傳片等制作成小視頻推廣,打破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次元壁。通過“音樂+視頻”的形式宣傳在通榆縣流傳的吉劇,森林號子、二人轉等,或通過直播形式進行宣傳,“直播帶貨”已成為如今的熱門話題,明星網紅等人各行各業都流行起直播,通榆縣民族民間音樂也可以依托這一傳播形式進行發展,通榆縣可以成立專有的優秀民族民間音樂專欄,例如,直播平臺播出的耍牙,利用直播手段,大大的宣傳了耍牙這一絕技,通榆縣可通過二人轉,號子,吉劇,小調等方式直播進行宣傳,以此來帶動通榆縣鄉村旅游業發展。通榆縣可以宣傳音樂旅游文化活動。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植根于本土的產物,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組織是完成不了的,應聚集多方力量,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種人才為主體,并吸納更多社會、市場和民族力量多變參與保障機制,促使民族民間音樂永葆文化活力,成為助推鄉村振興有效的持續力量。